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时代价值

2019-04-24 03:07贾子贤
人民论坛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与自然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贾子贤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不仅与人民幸福安康紧密相关,更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旺繁盛。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坚持人类要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去看待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人与自然 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深入研究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以新的视角去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探索环境问题有效解决办法的必行之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自然界是人类的生存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资料供给者。人类生产生活都离不开自然界的物质条件,一切的生产生活实践都需要依靠自然界才能展开。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存在着相互依赖而又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自然界为人类生存提供外在物质条件,反过来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实践活动又作用于自然界。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来看,人类和自然界是矛盾的统一体,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类生存在自然界中,属于整个自然界的一部分,无法离开自然界单独存在,人类的繁荣与发展和自然界息息相关。另一方面,人类在依靠自然界生产生活的同时也在改造自然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求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实践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否则人类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界的同时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因为任何不合理的改造利用都可能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报复。这就要求我们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活动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在获得人类生存必需品的同时,也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联结方式。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生产生活必须依靠实践才能实现,所以要以实践活动作为桥梁,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放在现实世界中去考量。人类通过劳动实践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转换,在现实世界中人与自然界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能量转化不仅利用和改造了自然界,同时也满足了人类生产生活需求。但人类在物质生产实践中需要遵循自然规律,使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自然界相互作用、共同发展,从而实现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强调,人类与自然界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影响,同时他也强调人类史与自然史的相互支持、相互作用。人类的劳动实践不仅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以人类史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人类劳动实践作用下的自然史。人类在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人类自身的实践活动也要符合其目的性,不能盲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和自然界的和谐共生。

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归宿。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依据不同的人类社会发展阶段分为原始和谐关系、斗争关系、和谐统一关系三种。最初,原始和谐关系自然产生于原始社会中,当时人类本身有很多缺陷和局限性,他们对自然知之甚少又在实践活动中主观能动性不足,将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赋予宗教神学色彩。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实践活动经验不断增加,不再去神化自然界进而开始征服自然,但随后自然界也给了人类惨痛的教训,这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斗争关系。再后来,由于人类认识到不合理地改造利用自然,不仅破坏自然界,很大程度上也在伤及人类自身,便开始了更为深刻的反省与思考。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类的实践经验逐步积累,并且掌握了较多科学知识,人类开始考虑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人民群众的智慧与力量推动着时代的进步与历史的发展,在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时代背景下,要想从根本上改善我国当下面临的一系列问题,首先要提高人民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即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界该如何相处,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其生產生活均离不开自然界,实践是连接人类与自然界的桥梁,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展开。作为马克思哲学理论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当前,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和谐。因而只有以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作为理论依据,指导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破解当前的生态问题。

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指导。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不仅在理论层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同时在实践层面提供了方法指导。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快速发展、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城市向工业化方向发展、城市人口集中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但在获得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甚至影响人类生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利用极其不合理,不考虑其可持续发展性,只追求自身利益而对因此产生的生态问题视而不见,加剧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一针见血地指出,要想彻底化解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就要从根本上变革当下的生产方式,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类才能够正确处理与自然之间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坚定不移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要义。我们要始终尊重客观规律,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和谐社会。

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要使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好的成效,就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并结合中国国情,不断创新发展,走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

首先,要牢牢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建设,要全社会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正确的生态观对于实践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能够从价值、理念、方法层面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支撑,也便于凝聚全社会的力量。

其次,要加强组织领导。积极贯彻党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总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领导,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切实解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各项问题。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完善污染排放控制和追责机制、监管评估体制、信息披露制度。

最后,生态文明建设重在行动。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来看,问题总是伴着实践的推进而不断地出现。在实践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制定切实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举措,调动全民力量,进行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为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人与自然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切实做好防沙治沙 努力建设生态文明
罗伯特?弗罗斯特田园诗中人与自然的对话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文化哲学中人类基本的文化关系的论丛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