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2019-04-23 09:50尹璐璐葛宇宁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9年5期

尹璐璐 葛宇宁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必须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注重对中国历史的教育,教育本身需面向中国问题实际,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创造出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体系。

关键词:全国教育大会;扎根中国大地;习近平新时代教育思想

2018年9月10日,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回答了长久以来困扰中国教育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对当前及今后的教育工作做出了重要部署,是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行动指南。其中,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到的中国教育的发展要做到“九个坚持”,尤其引人关注。这指明了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九个坚持”中的第五个坚持,就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

多年来,我们的教育一直坚持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把西方的教育思想“拿来”就用。当然,这样做,对我们的教育现代化,尤其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不可忽视,那就是我们的教育失掉了“中国特色”,不够“接地气”。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和我们的国情、文化、历史,乃至制度都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培养的人才是要服务中国的现实实践的,是要在中华大地发挥作用的,因此我们在教育问题上必须坚持扎根于中国大地。正如习近平所强调的:“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

一、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在一个民族的文化与文明传承中具有十分重要并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延续文化血脉、进行薪火相传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延续中华文明,使中华文明永远屹立于世界文明之列。在全球化的今天,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交往日益密切,但我们依然能够很容易识别出彼此的国籍和民族,这主要靠的不是外貌、不是“生物基因”,而是“文化基因”。我们是中国人,不是因为我们长成某一个模样就是中国人,而是因为我们的骨子里流淌着中华文明的“血液”,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继承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我们的言行之间都透露出中华文明的意蕴,对中华文化有着坚定的自信。

前几年,我们的教育机构,无论大学、中学、小学,甚至是幼儿园,都热衷于过“洋节”。对此,一些教育专家深感忧虑,我们的教育如此下去,中国将丢失自己的传统,我们将失去自己的文化。应该说,在中国的教育机构里热衷过“洋节”,这确实不是一种正常的教育现象,它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坚决清除文化不自信的问题,树立文化自信。正如习近平在谈到“四个自信”时所指出的:“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这种文化自信,应该从教育开始做起,从对儿童、青少年的教育开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自信中国人。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熟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基因”的人。当然,这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固步自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恰恰要求在文化的宽广胸怀下,兼收并蓄,敢于吸收人类历史上所取得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为我们所用,并在吸收这些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二、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必须面向中国历史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还必须办面向中国历史的教育,培养熟悉中国历史的人,使我们的青少年学生熟悉中国历史,接受中华民族历史的熏陶。只有熟悉并懂得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苦难与辉煌、挫折和希望、血与泪的过去,才能真正意识到中国人身份的“沉甸”,才是根植于中华历史的人。忘记历史,忘记过去,等于忘记自己的“根”,历史就是我们的“出身”。著名历史学家龚自珍曾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隳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堙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也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

世界各国均重视对本国历史的教育,把对本国历史的学习作为重要课程。中华民族自古就重视整理编修历史、把历史传给后人,让后人在历史中熟悉先人的经历,从而在历史中长成“人”。甚至各个家庭、家族以及地方,都重视自己的“小历史”(地方志、家谱等),通过口述或文字不断地向后代讲述自己家庭、家族和地方的历史。面向历史的教育,从本质来讲就是一种认同教育,我们只有认同自己的历史和文明,才会尊重自己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和智慧,更好地开辟未来。

中国教育的根本是要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人,所谓“家国情怀”,其根本意蕴就是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大爱,热爱自己的民族、国家和人民。一个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一无所知、对自己民族的苦难和辉煌没有切身感受、对人民的创造与抗争缺乏认同的人,是不可能产生“家国情怀”的,是不可能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有着真正的认同的。我们常说,遗忘历史,等于背叛过去,这是因为历史就是我们的传统,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中华传统形成的载体,甚至就是中华传统本身。

三、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需面向中国问题实际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需要面向中国问題实际,回应时代给我们提出的问题。学校不是清谈馆,是在进行实实在在的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实践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时代,总是要面向时代实际问题的。一般来说,一国的教育主要是为一个国家面临的实践和理论服务的。教育服务实践,就是要培养人才,培养时代需要的人才,他们能够从事时代的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实践创造,尤其是物质生产实践创造,如工农业生产等。当然,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社会治理、社会服务等,都是重要的实践,也都需要教育培养人才来进行支撑。教育服务于理论,它需要对时代提出的理论问题进行解答。

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面临重大的时代变革,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这一切都没有现成的答案可以遵循,无法参考。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怎么办?只能我们自己去探索,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检验,坚持理论创造,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都发生了变化,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均衡充分发展,成为未来的主要任务。我们的教育也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四、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需要创造中国现代教育思想体系

中国现在是教育大国,但我们却缺少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想家。人们谈论教育思想及教育思想家时,往往想到卢梭、杜威、苏霍姆林斯基等。而中国本土的教育思想家则主要是古代的和近代的,古代比较著名的有孔子等,近代比较著名的有陶行知等,但是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比较被认可的,有自己独特教育思想的现代教育思想家却难寻踪迹,这不能不说是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个遗憾。

创造中国现代教育思想,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理论只能来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是成功的,能够取得今天的教育事业发展,是非常了不起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兴办教育事业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独创性的实践和观念,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德育、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这些都需要理论总结,然后进行系统化建构。当然,在创造中国现代教育思想的过程中,也需重视对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的继承,比如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等,在现代教育思想中也有其价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5-1(2).

[2]葛宇宁.谈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的使命[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

[3]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7-21.

[4]龚自珍全集(上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9:22.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1).

编辑∕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