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顺宗 李家辉
谷雨霏霏,雾气弥漫,细雨中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颇有春天的味道。车子沿着山路蜿蜒前行,路两侧随处可见成片的油菜花,葡萄藤攀爬在铁丝网上,红心李树的白花随风摇曳,一切都是欣欣然。相比仲春美景,更让人欣喜的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地带来的巨大变迁。
建始县位于武陵山腹地,农业资源对丰富,但由于群山环绕、山高路陡,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一度成为制约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近年来,建始县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优先打造联网路、旅游路、产业路,交通运输环境有了明显改变。截至目前,该县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4516公里,实现了乡镇、建制村、重点自然村通畅率及村村通客车率100%,彻底打通了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生产生活因路而变
建始县龙坪乡店子坪村是一个高山村,平均海拔1200米。在过去,村口的茶盐古道是店子坪村连接外界的唯一通道。“左边石柱河,右边洋芋河,前面梯子河,后面大山坡,祖祖辈辈肩挑背磨像骆驼”,一首民谣道不尽店子坪村村民出行的酸楚。
“现在,汽车直通村口已习以为常,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说起村子里的变化,店子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光国感触良多。多少年来,深涧河谷犹如一道天堑,阻断了店子坪村人下山的路,也阻挡了村民脱贫致富的脚步。
因为出行不便,牲口卖价要比邻村低,建同样的房子要比邻村多花4倍的价钱。村民张九国说:“牲口商贩的车进不来,卖猪得要4个壮劳力花四五个小时抬出山,一些商贩因此故意压价,要是不卖,还得费力抬回家。”
相比牲口卖不上价,大家更害怕去镇里看病。王光国说:“简单的感冒咳嗽扛一扛就过去了,要是大病,去镇上医院至少需要4个人,两两一组轮流抬着担架,先沿着悬崖边的古盐道抬到山脚,再找三轮车拉到县里去,往往是还没送到医院,大家就累得不行了。”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让村民苦不堪言,有一条像样的路,是店子坪村的迫切需求,也是几代人的愿望。2005年1月19日,开山的炮声和凿石的脆响打破了洋芋河两侧峡谷的幽静,在当地交通运输部门的技术、物资支持下,店子坪村村民沿着洋芋河河畔,开始了“向悬崖要路”的艰辛历程。
土被村民一撮一撮端走,路在村民脚下一点一点延伸。2013年,横跨70米峡谷的愚公大桥建成,店子坪村2.5公里出山路正式打通;2014年,店子坪村至高坪镇11.7公里公路打通,同步完成路面硬化;2018年,沿线农村公路配套设施全部完善,村民出行更有保障。
路通业兴,一通百通。如今的店子坪,客运班车可以直达村民家门口,双达鞋业入驻村里,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红色教育培训学校在这里成立,标准化的山泉民族幼儿园里时常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寻医问诊也不再是难题……村民的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店子坪村只是建始县“由路脱贫”的一个缩影。“目前,建始县已实施撤并村通畅工程153公里,打通区域‘断头路约120公里,建设产业循环路156公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建始县提供了原生动力。截至2018年年底,建始县已有67个贫困村脱贫,累计减贫2.97万余户。”建始县县长张渊平介绍道。
通达路网激活产业动能
道路的畅通不仅方便了百姓出行,转变了大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更为建始县农村群众带来新的致富契机。
目前在店子坪村,有31家农家乐开得红红火火,“二华”农家乐就是其中之一。“现在还不是农家乐生意的旺季,每年7月至9月生意最好,我们家里的土家腊肉和苞谷米酒很受欢迎,总是供不应求。”“二华”农家乐负责人王健华告诉记者,现在他仅靠农家乐,一年收入就达10万元。
王光国介绍,村里农家乐形成了“1+4”的运营模式,一家农家乐带动4家农户种植蔬菜、水果或养殖畜禽,并直接带动当地200余人就业。
从店子坪村一路向南,直达建始县高坪镇青花村。在路边就可以看到一排排规划整齐的中药材大棚。这里,便是高坪镇依托公路,引进开发的青花田园综合体项目。
“现在主要种的有黄精、马蹄细辛、石斛等中草药,之后我们想以‘富硒+中草药产业为主导,打造种植、养殖、加工产业相配套的田园综合体。”该项目负责人程昆告诉记者,高坪镇位处北纬30度,又是富硒地区,很适宜种植中草药,同时又邻近店子坪村红色教育基地、恩施地心谷4A级景区,可以进一步联动发展,有很好的前景。
据高坪镇镇长朱翠萍介绍,青花田园综合体项目采取贫困户和农户全员参与的产业扶贫模式,可以辐射到周边4个重点贫困村,带动445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建始县本土特色农业也焕发着新的生命力。建始县花坪镇的“关口葡萄”,相传于上世纪20年代由比利时传教士从海外带来试种。这种葡萄不仅颗大饱满,还散发着玫瑰清香,远近闻名。
沿着49公里的鸭石线产业路,2万多亩葡萄产业示范园逐步建成,带动沿线14个村脱贫致富。花坪镇村坊村就是其中之一,村党支部书记龚小刚告诉记者:“村里的路前两年扩建到5.5米宽,货车能够顺畅通行,旅游大巴也可以进来,来村里采摘的游客越来越多,现在的葡萄不仅不需要外出售卖,价格还提升了不少。”
传承筑路精神 焕发文明乡风
在店子坪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介绍起村里的修路历史,讲解员张久国慷慨激昂:“村民们先后4次捐款,凑了7万多元买设备和物料。设备买来了,几十户村民又凑了3000多个鸡蛋,换钱买油。”他说,正是这种咬定目标不放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执着,带领村民打通了悬崖上的路。
“向悬崖要路”“苦熬不如苦干”“再硬的巖石,也硬不过人的意志”……这些村民凿山开路时的豪言壮语,已融入店子坪村的乡规民约中,融入店子坪人的骨子里、血液中。对于他们来说,通往外界的山间公路,已不仅仅是一条出行之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激励着他们敢于同困难作斗争。
如今的店子坪村,每家每户都有“一张领袖像、一张八仙桌、一副对联,一组老照片、一份家训、一个修路故事、一份村规民约”,家家户户都是陈列馆、村民个个能当讲解员,村委会也成为便民服务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
这个曾经偏远落后的贫困村,如今成为全国文明村。“贫苦老百姓吃上了旅游饭,从田间走向了厨房,也走上了舞台,乡风文明建设焕发出新气象。”王光国说。
修通一条公路、带动一片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传承一种精神。2016年6月,湖北省委授予店子坪村“当代红色教育基地、当代红色旅游基地、精准脱贫示范基地”的称号,店子坪村“愚公”式的筑路精神成为激励当代人奋斗前行的精神动力。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店子坪,了解修路人的故事,学习当代“愚公”精神。
2018年11月,一部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题材的电影——《村路弯弯》在湖北省武汉市首映,以店子坪村为原型的修路故事走出大山、走向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