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卫东
一直以来,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就以其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广为人知。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却仍然秉持着“讲练结合”教学模式不放,仍然延续着教师讲一段、学生练一段的教学范式。被动接受训练式教学压榨了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导致出现了“喜欢信息技术但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的现象。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化就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信息技术教学的“活动化”,是以“活动”的视角对学科教学进行体系化的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始终的状态,就是以活动为引发学习兴趣的契机,以活动为撬动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杠杆,打破教师与学生保持的相对被动的“授受”关系的状态,通过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各种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既使信息技术课堂不断拓展延伸,又使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实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根据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化出发点,笔者努力推动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化的实施,将总结归纳的实施策略分享如下。
紧扣目标:围绕学科核心概念
教学活动化要将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置于首要地位,要有“信息技术味道”。如果为了活动而追求活动化,就会变成“四不像”,变得不伦不类。因此,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化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应该围绕计算思维等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展开。我们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紧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充分理解、灵活应用、拓展迁移,在实实在在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学习信息技术。如果仅仅将信息技术作为活动的工具,就失去了活动的学科价值。通过课堂上的活动,让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通过自主探究等过程,培养了学生学习意识、自主发展、学会学习的核心素养。
例如,围绕学校里的食品安全问题,教师可以组织“校园食品安全”主题调查活动,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会搜集信息、整理数据、发布信息、讨论交流等。教师将信息技术知识充分融入到活动中,并没有舍本逐末,只是一味地将“校园食品安全”主题放在首位,而忽略了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与能力提升。在“校园食品安全”活动中,教师将网络搜集技能融入到搜索信息之中,将PPT制作技能融入到展示汇报之中,将Excel技能融入到数据统计之中。教师将信息意识、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很好地落实在活动过程中,把知识学习、技术操练、能力提升和思维养成有机统合,真正地让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了灵魂,有了主线,有了过程。“校园食品安全”活动紧扣课程目标,以知识为起点,以“校园食品安全”调查与分享为主线,以文化为引领的核心。学生通过应用信息技术,渗透社会参与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个人价值实现。
学生主体:关注学生实际情况
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化的主体,一切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是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来进行学习,而不是由教师简单直接地演示、讲解和传授。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自我活动过程。教师要尽可能多地让学生研究教材,根据学习任务,自己动手设计、操作、制作,对于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分析思考。但在实际教学中,常有教师用演示操作来代替学生操作,以教师代为操作解决学生的操作问题。这些做法剥夺了学生感悟、思考的机会,使活动浅表化。第二,“活动”考虑学生实际情况。既然是学生为主体的活动,那么就要从学生真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小场景出发,引发學生的兴趣。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技能基础,挑选具有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进行活动设计。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演示了一段视频,讲述的是某位优秀消防员在灭火救助过程中由于爆炸坍塌,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看完视频之后,学生心情都很沉重。有的学生就提出能否利用科技手段,制作一个智能的机械“消防员”来协助灭火。学生展开了激烈讨论,最终在教师的协助下确定了项目主题为“智能‘消防员”。学生结合项目描述,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通过上网搜索、小组讨论等方式寻找灵感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自主设计用于完成任务的机器人结构,并给机器人编写合适的程序,通过不断调试,修改机器人结构,完善程序,最终完成整个项目。整个教学活动完全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需求,由学生主导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充当了指导者、协调者和评价者的角色。学生角色转变是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化实施的关键因素,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活动的有效教学效果。
经历过程:强调过程充分展开
活动的意义在于过程的充分展开,否则仍然是教师代替学生,学生只是看似经历了,但却并无实际体验和发展。第一,“活动”强调知识的获取必须通过经历一定的过程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活动是一种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活动的过程就是学生成长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挫折与挑战,是学生学习和成长必须要面对的。教师给出的活动任务要有层次、梯度和逻辑联系,以利于学习过程的顺利完成。一堂课下来,学生完成任务可能进度不一,这是学生个体差异造成的,是正常现象,只要学生在其能力内取得了最大的收获,教学就是优质的。这一现象让学生隐性的知识能力水平差异被显性化,给学生的努力提供了方向,给教师的辅导和评价提供了依据。第二,“活动”的内涵是体验和感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真正之做须是在劳力上劳心。”也就是说,活动不单单是一个“劳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个“劳心”的过程。有活动没体验,活动就只是一种形式、一个空壳,没有实质意义。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是活动的内在本质特征。在一些教师看来,学生的探究活动费时费力,效率不高,因此便急于向学生讲授内容,操作演示,学生只能简单模仿,死记硬背。
例如,小学阶段,我们在教授学生使用录音设备时,传统方式是教师准备好设备,学生只需要按照教师要求录好一段声音即可,缺乏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亲身体验。但如果我们使用活动化教学理念,创建一个真实的环境,整个教学过程就会发生新的变化。首先,学生认识耳麦硬件设备,了解其作用和各种标识符号,根据耳机和麦克风图标插入计算机对应插孔。其次,学生尝试自己调整耳机的音量,了解耳麦连接线上控制开关和音量拨盘作用。第三,使用电脑中自带的录音软件,录制一段自己朗读的小诗,并保存录音文件。第四,上传自己的录音至网络学习平台,并且邀请同学来聆听、点赞、写评价。信息技术教学要更多关注学生真实生活中遇到的情况,在完成录音教学的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日常使用耳机等设备时如何正确使用。教师不应大包大揽将设备都准备妥当,否则看似一切顺利的一堂课,实则学生缺失了真实情景下的操作体验。
多样形式:不拘一格达成目标
信息技术的活动化教学,应该在符合信息技术活动特征的基础上,对信息技术的所有课型的活动形式进行全面设计。我们强调的是多样形式,而不是固化某种形式,如项目式学习虽好,但仍然需要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和应用场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活动的更多方式还有待于不断地发掘和创新,同一类课型也可以采取多种不同的活动而彰显出不同的特色。我们总结归纳了如下表所列的几种信息技术教学活动形式。
结束语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代教学观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要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增长能力。信息技术的课程特点和育人要求,决定了只有通过活动化教学,才能全面贯彻新课标,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把学生培养成为数字化时代的合格公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建构既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又有生活性、趣味性,能体现学科特点的学生主体活动,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