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
春风微雨,重山叠翠。
绵阳市梓潼县长卿山南麓,一块块红砖聆听着来访者的脚步,一栋栋小楼注视着离去者的身影,一件件工具讲述着一段段早已记录在共和国记忆里的故事。如今,“两弹城”虽然再难见到昔日“严肃、活泼”的场景,但曾经响彻天宇的一朵朵蘑菇云早已将她装裱成共和国走向强大的独一无二的红色记忆……
? 铸剑福地出炉记
时光回溯到1964年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研究院(以下简称“九院”)青海基地走出一支六七十人的神秘勘探队,在当时极为艰难的交通条件下,他们用双脚踏遍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目的是要找寻一块继续托举共和国国防事业冲破对流层的“福地”。
可这条路真是不好走啊——没有宿舍,大家就住牛棚、睡稻草;断了饮用水和食物,大家就喝泥水,吃野菜和苞谷果腹;夜晚没有照明,一群人就围在一起唱歌、说笑、逗乐……
靠山、分散、隐蔽,这样的点位去哪里找呢。前两次勘探均无功而返:川南一线的各项指标都很符合,唯一的缺点是常年下雨,过于潮湿;川北广元到陕西勉县、汉中一带,虽然符合各项子条件却又超出了选址原则。
等到第三次大规模实地查勘,勘探队终于在绵阳市长卿山南麓找到一片土地。对年轻的共和国来说,这真是一片殷实的“福地”。此后没几天,最重要的九院中枢机关——902基地在长卿山脚下悄然破土。1969年,902基地正式启用,此后一待就是近四分之一个世纪。
从启用那天起,902基地便开始承担核武器试验的指挥工作。原子弹、氢弹相继在902基地完成武器化定性,由核装置成功研发为武器;二代核武器——中子弹在902基地研究成功……“两弹城”自此成为共和国铸剑之地。
时光荏苒,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如今的“两弹城”风貌犹在。在通往“两弹城”核心区的大门口挂着两弹元勋邓稼先写的一首诗:“红云冲天照九霄,千钧核力动地摇。二十年来勇攀后,二代轻舟已过桥。”这首诗是为了纪念一场意义深远却鲜为人知的核试验。诗的背后是一群为了我国的两弹事业宵衣旰食、甘于奉献、勇攀高峰、甘当无名英雄的科研工作者。
? 优良家风“书写”核变程序
甘当无名英雄,是“两弹城”里每一位科研工作者的共同价值取向。譬如邓稼先,这个出生在诗礼世家的安徽人,早早就在内心种下了为国家的原子弹事业“死了也值得”的铮铮誓言。
立不朽之德、立不朽之功、立不朽之言——自小,邓稼先一遍又一遍书写邓家“三不朽”家训。家国情怀,就这样种下、发芽、开花、结果。从生到死,邓稼先这个名字逐渐与共和国的国防事业发生“热核反应”,并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威力。邓稼先“有方向、有意识、没有彷徨、没有矛盾的道德品格”,如今已经与共和国国防建设者的灵魂交融在一起。
与邓稼先类似的还有他的战友彭桓武。彭桓武血液里流淌着父亲“民为眷属国为家”的思想,一头扎进共和国的国防科学研究工作。多年以后,当别人问他为何放弃国外优厚物质生活条件而选择回国时,他说:“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
当年,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邓稼先、彭桓武等人就是靠着优良家风和家国情怀才一步一步演算出核变程序。两弹爆破,腾空而起的蘑菇云“维护着的是国家的威严,维护着的是我们每个人的尊严”。
然而,对这样的“不世之功”,邓稼先、彭桓武等人的子孙却显得极为谦虚,甚至有些“避之不及”。
梓潼县纪委常委陈巧记得,2017年,梓潼电视台采访邓稼先的妻子许鹿希,随行记者看到中央电视台《朗读者》节目当时正在邓家极力邀请邓稼先的儿子邓志平录制节目,却被邓志平婉言拒绝了:“我要是去了,那不是大家都认识我了吗?研究两弹,那是我父亲的功绩,与我无关……”
这一缕清风让大家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两弹爆破释放的冲击波里不光有国人的志气,还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凛凛正气。
? 纪律和规矩像元素周期表那样严肃
自1969年九院部机关从青海搬迁至此,到1992年搬离梓潼迁至中国科技城,数以十万计的科研工作者在长卿山下隐姓埋名整整23年。在这23年中,中物院人先后组织完成了22次核试验的实施,原子弹、氢弹的武器化与定型以及新一代核武器研制攻关等国防科研工作,推动我国的国防科工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于敏、王淦昌、邓稼先、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等杰出科学家都曾经在这里工作十几至二十载,留下无数感人肺腑的故事。共和国在这里诞生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和“铸国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价值取向。
规范这些科研工作者十几甚至二十年不间断地攀登却从不出纰漏的“秘诀”是什么?毫无疑问,就是把纪律和规矩放在首位。正如张爱萍将军生前接受采访时所说:“就我们那个时候所知道的来讲,没有要名誉、地位,要金钱的要求,就是为了干国防科学技术事业和军工事业。那个时候没听到过哪个人要钱、要官……”
“在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心中,纪律和规矩就像化学元素周期表那样严肃。对我们年轻一代而言,这正是促进大家树立崇高理想、汲取前进动力、规范思想和行為的重要精神源泉。”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小鹏认为,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正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题中之意。
今天,走在“两弹城”里,一排排苏式红砖建筑历久弥新,两弹人当年亲手栽植的树木如约“吐”出了嫩叶。微风袭来,嫩叶纷纷“招手”,似乎在指引我们追寻那些艰苦奋斗者的身影。(责编/蒋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