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非
摘要:淮剧又称江淮戏,它起源于江苏北部的盐城、阜宁、宝应一带,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与说唱音乐、民歌号子有很大的渊源,与徽戏、京剧以及杨、越、沪剧有着密切的关系。解放后淮剧音乐在“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淮剧却越来越远离人们的视线,如何重振淮剧昔日的辉煌已经成为遥不可及的奢望。但是,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那样,淮剧是传统的民族音乐文化,现代人可以不喜欢它,但不能不知道它,尤其是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年轻学子更应这样。
关键词:淮剧;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143-01
淮剧表演艺术不仅是最能代表地方文化及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个能流变的、包容的、吸收的概念和文化系统。它不仅仅把诸多的传统表演形式和现代的文化艺术表演有机地综合到一起,而且在文化上也很好地解决了“新”与“旧”、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一、淮劇心口传承的艺术特色
淮剧最常见的传承方式就是口传心授,在淮剧传承中,大部分是由师父亲自教导学员,向他们展示表演的唱腔、身段、念白等技巧,同时也向学员讲解表演中的手势、眼神的运用,如何调节唱腔等细节。这样学员既能从师父的口传中抓住淮剧艺术的精髓,也能够通过自己对淮剧的认识来创新、发展。淮剧的心口传授会将唱词内容、表演技巧、演唱情感等相互揉和起来传授给学员,使得民间艺术、人、文化环境有机结合,让学员们能够深刻理解淮剧的精华,并能够不断传承下去。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社会文化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各种文化娱乐信息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和审美情趣,淮剧作为盐淮地区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许多剧种一样发展举步维艰。淮剧大部分演员都已年长,而要发挥淮剧独特的戏曲魅力,传承淮剧特有的文化意蕴就需要靠年轻一代,因此,淮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也需要吸引年轻的欣赏群体,这样才能使淮剧更有生命力。此外,淮剧在培养年轻人的同时也要增加新的旋律,让淮剧再发展、再突破、再创新,让这散落于两淮、盐阜大地的艺术,紧跟时代的脉搏,让人们能够从古老苍劲的旋律及独特的韵味、色彩、音调中,体验淮剧不一样的意蕴。
淮剧语言以江淮地区建湖县的方言为基调,通过不断衍变而形成了独特的舞台语言,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并且具有语调平稳、四声分明、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特点。淮剧语言使得淮剧更接近普通大众,更靠近人们的生活,使得欣赏群体能体会到回归本土、回归生活的感觉,使得淮剧具有其独特的戏曲魅力,因此,我们要将淮剧语言传承下来,让它为淮剧的发展增添助力。
二、淮剧语言艺术传承与发展
是以今江淮官话的方言为基调,并兼顾附近的淮安、盐阜等地方言而戏曲化的一种舞台语言。建湖县地处淮剧艺术发祥地的中段,历史上的僮子、香火戏艺人大多出生于此。该地的语言与周围地区相比,具有语调工稳、四声分明、五音齐全、富于韵味、发音纯正、悦耳动听等优点,为不同时期的淮剧艺人所采用。1961年,淮剧艺术考定委员会界定淮剧语言以建湖县方言语音为基调,同时适当吸收周围地区具有普遍意义的个别字音加以丰富。淮剧语言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20个韵部。其中四声韵14个,即爬沙、婆娑、图书、愁收、乔梢、开怀、齐西、谈山、田仙、辰生、琴心、垂灰、常商、蓬松。实际运用中,通常将“辰生”和“琴心”混合使用。14个四声韵中,阴平、阳平字因在唱词中专用于下旬,故称为下韵;上声、去声字专用于上句,则称之为上韵。此外,还有6个入声韵,即霍托、活泼、六足、黑特、邋遢、锅铁。入声不分上、下,习惯称之为“一字韵”。
淮剧唱腔的曲体结构系从原无伴奏高腔音乐系统演化为戏曲化、抒情性的板腔音乐体系。
三、淮剧的经典剧目需要传承与发展
淮剧的表演剧目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范围广泛、生活色彩浓郁,从时间上可以分为传统剧目和现代剧目。首先,从传统剧目来看,剧种丰富,涉及题材繁多,包括表现男女爱情的剧目,如《水漫蓝桥》《七世姻缘》等;有表达善和忠孝思想的剧目,如《孝灯记》《赵五娘》等;有表现爱国主义题材的剧目,如《岳飞》《安邦定国志》等。其次,从现代淮剧来看,随着社会历史的巨大变迁,淮剧也形成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鲜剧目,包括解放之前苏北地区的革命题材的现代戏,如《渔滨河边》《照减不误》:建国之后,文艺工作者又创作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革命戏,如《王贵与李香香》。改革开放之后,淮剧迎来了现代戏的发展高峰,剧目内容新颖、精彩纷呈,如《奇婚记》《唢呐声声》等。
淮剧在不同时期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经典剧目,这些剧目是它的精髓和魅力所在,展示了淮剧发展的里程。因此,这些经典的剧目需要传承与发展下去,使人们能够更加了解淮剧的发展,深入地认识到淮剧这块璀璨的瑰宝。淮剧发展早期,有些多优秀的民间小戏,如传统戏《女审》,大戏《九莲十三英》等内容简单易懂、语言幽默诙谐、生活气息浓厚,具有鲜明的江淮地区风格和特色;发展后期,一些根据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改编的剧目,如《施公安》《七国志》《渔滨河边》等,这些经典剧目的传承与发展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打造精品艺术宝库奠定了基础。
四、表演手段的创新手段
淮剧的表演手段,人们总结为五个方面:“即说、唱、扮、舞、绝”。这五个方面的表演手段,多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每一个方面都要达到炉火纯青,表演娴熟也确实不易,其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纵观过去的传统节目,不少节目内容平庸,表演一般。特别是少数民间团体,更不讲究质量,草台班、幕表戏,乱唱一通,乱说一气,观众越来越少,到头来怨天尤人,都把它归罪于淮剧没人看,淮剧没出路。其实表演手段就是表演技巧,就是艺术水平。为什么黄梅戏和越剧观众喜爱程度高,就因为黄梅戏和越剧剧情引人入胜外,更因为演员的表演基本功扎实。他们说,语言丰富、令人耐听;唱:唱腔优美,令人陶醉;扮:扮相俊美、飘逸,令人仰慕;舞:舞的新奇,散发出青春活力,充满激情,令人向往;绝“绝活不断,跌、扑、滚、翻功夫了得、神奇。而淮剧在表演技巧上,目前似乎有所倒退。表现在舞生演员不会翻跟头,旦角演员不会甩水袖。少数团体在表演艺术上不但没有重新,反而有所倒退,他们在新节目排练上,功夫戏、武打戏无法排成功,因而在表演手段上有所创新刻不容缓。各艺术团体都要把表演手段的提高、表演基本功的锤炼放在首位,层层抓,认真抓,以提高淮剧艺术的表演水平。同时要加大创新力度,在表演手段上不断赋予新的生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淮剧艺术的水准、档次和品味。
创新是淮剧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创新是淮剧生存的必由之路,只有淮剧艺术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它走出低谷,重现新的风采,创新还必须是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创新。只有这样,淮剧艺术的春天才会来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淮剧经过百年的发展和数代人的努力,已经成为了苏北地方的文脉,得到苏北以及上海等大都市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今的淮剧在保留了初始的许多特征之外,融合了众多的艺术形式。首要的特点是舞台形式的综合性。它是一种集诗歌、音乐、舞蹈、美术等诸多艺术元素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在它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又将所能吸收的艺术成份都吸收进来,例如在它的表演形式中,除了歌舞,还包含着仪式、杂技、魔术、武术等成份。淮剧将这些成份有机熔铸为一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定型为以韵律和节奏为主导、以唱曲为特征、用综合艺术手段表演人生故事的舞台样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