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摘要:民生新闻是一档关于老百姓衣食住行问题的新闻栏目。过去我们围坐在桌旁观看着电视节目,社会的主体的衣食住行等民生问题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老百姓最关注的事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却发现许多漏洞,本文将对电视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民生新闻;漏洞;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02-0130-01
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大众紧跟社会脉搏,众多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受到了新媒体严重打击。智能手机不仅随时更新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还为人们提供便捷的阅读感受,无论是我们躺在家里还是出去都能及时接收到社会形形色色的新闻,所以说新媒体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但是传统的电视民生新闻该如何发展呢?
一、民生新闻的现状
1.当今社会是新媒体时代,可以说人人都可以做历史的见证者,在遇到各种社会民生的问题时,百姓最先拿出手中的智能手机,发送到朋友圈或是上传到各大门户网站,还没等电视工作者得到消息赶到现场就已经在各个网站发布了,网络传播的速度是非常的快的,对传统电视新闻的影响也很大。
2.传统的民生新闻跟不上观众的观看速度,传统民生新闻从采访到剪辑最后播出,需要花费许多时间,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整个制作过程都是新闻单位自己制作完成的,致使没有观众参与,无法准确的判断出能否是观众喜欢的,能否跟上观众的步伐。
二、民生新闻出现的问题
1.相同节目太多,造成视觉疲劳。主持人主持节目的风格一致,节目缺乏一些创新的题材和深度挖掘新闻的宽度。总是围绕着报道地震、火灾,家长里短等小事,习惯报道事物的表象,忽视对新闻的深度跟踪,使新闻局限于表面化,久而久之,将大众陷入“视觉疲惫”。
2.内容娱乐化,失去新闻庄重感。为剥大众眼球,一些暴力、色情、内容庸俗化的视频流入到民生新闻节目当中的,制作手法偏娱乐化,只为追求视觉刺激,误导大众对事实真相的偏失。
3.报道表浅,内容造假。大多新闻的价值体现的不够,新闻过于零散,电视民生新闻应聚焦到百姓身边事,反映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媒体的报道是把双刃剑,现在很多媒体盲目报道,引导大众错误的价值观和理念,往往在没有了解事实真相的同时,急于争夺热点话题,对事件的真相缺少深入的了解,致使大众盲目跟风,前期和后期的报道南辕北辙,造成对媒体的信赖度降低,或是举着人道主义的旗帜,媒体从业人员过分强调新闻的时效性而忽视新闻的真实性,在时效性和真实性之间权衡,往往选择了时效性,片面的报道事实的真相。比如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的“纸馅包子”事件,就是由新闻工作者的造假,偷懒造成的,作为新闻工作者应细致入微的观察现场,做到对新鲜的食物有自己的判断和观点,把假新闻扼杀在采访阶段,认真筛查网络信息,做到耳聪目明,对提高新闻节目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三、民生新闻的发展趋势
现在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地方特色逐步进行电视民生新闻改进。只要适应社会大脉搏才能不被社会淘汰。首先,党出台的方针政策适应于对各地区民生政策,为减少差异,要求民生新闻第一个要务就是帮助大众了解相关的政策,包括:民生、社会消防安全、社会保险等因素,都是老百姓关注的问题,有些年轻人平时是不关注这些社会问题的,所以,就需要民生新闻时刻做好相应工作,在第一时间帮助大众了解政策的变动。
对于在每个节点上不同地区的大众最关注的问题没能及时播出的情况下,要想出相应的处理措施。在绝大多數地区有许多相同的关注问题,例如北方百姓最担心没有及时给气,供热给气给的好不好和供热费用的相关民生问题,都是老百姓关注的热点问题,电视台了解情况后,民生新闻记者们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查走访,了解实际情况告知老百姓。又如,北方百姓是否会普调取暖费的收费情况,记者都应及时的进行相关部门的走访,给百姓一个透明的交代,让百姓安心、放心,切实的为百姓排忧解难。再比如说,前一阶段热议的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狂犬病疫苗再生产过程的造假行为,药监局对这次事件的相关负责人进行查处通报,对于违法违规生产疫苗行为,进行了严处,其性质恶劣,令人触目惊心。电视台根据这次查处的结果进行跟踪报道,根据2018年7月22日报道,李克强总理就疫苗事件作出批示:此次疫苗事件突破人的道德底线,必须给全国人民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于是,记者跟随着国务院调查组就所有疫苗生产、销售等全流程全链条进行全面的彻查,如实的报道进展情况,排除大众的恐慌和疑惑,还人民群众一个放心的结果,做好服务群众,舆论监督的作用。
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口味了,民生类节目只有突破原有模式才能突出重围,领先于新媒体时代,与此同时,也给民生新闻类节目带来机遇和挑战,电视民生新闻栏目应该独占新闻先机,提到自身实事敏感度,利用自己的优势直接攻击新媒体技术的缺点,结合自身特色,不断求知探索,打造出一档老百姓乐意看和有意义的民生新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