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雨舒
摘要:音乐心理是由音乐而产生的对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的总和,其作为人们对客观音乐现实的反映,具有一定的观念性。音乐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结合音乐艺术与演奏者的各种心理认知活动的相互关系,试图找出其中的科学规律。钢琴演奏是一项综合性的心理活动,在这复杂的表演心理活动之中,对临场表现心理学的了解和认知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通过对钢琴演奏中主要存在的一些心理因素的分析,以期能為钢琴演奏者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心理因素;钢琴演奏;调节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091-01
一、胆怯心理
自信心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不自信的人很容易产生各种不安的情绪和胆怯的心理,一旦这种不自信的情绪在临场失去控制,就会直接影响演奏者的正常发挥,造成演奏的失败。导致胆怯心理形成的原因有很多种,最为突出的一点原因是,演奏者对自身所能达到能力的质疑和不自信,这种心理增加了演奏者的心理负担,久而久之,演奏者的临场表现就会越来越差,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也就越来越多,从而造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胆怯心理。从演奏者的角度出发,自身的心理素质是一个综合性的素质。当演奏者想要将自己的优点完美展现在观众眼前,一定的实力基础和自信心是非常必要的。由于钢琴演奏技术的练习是一个相对枯燥艰苦的过程,在这过程中,要心无旁骛,要有很强的意志力,控制自身的心理是日常生活的必修课。只有控制好自身的心理情绪,坚定自信心,保持适度的紧张,才能消除杂念,专心于钢琴演奏的过程,才能做到用心用情用意,享受舞台和观众带给自身的艺术成就感。
二、记忆心理
心理学上曾说过,“音乐记忆力是人的大脑对过去感知、体验、思考过的音乐对象的主观反映”,其中包括对于音高、音色、节奏、旋律的记忆,音乐记忆是对音乐认知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演奏者最根本的心理品质。而记忆又可以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瞬时记忆也称为“感觉记忆”,是指感觉刺激停止之后大脑中所保持的瞬间映像,其特点是不做任何形式的加工,并且保留的时间比起其它记忆来说较为短暂。演奏者在舞台临场演出中的记谱就相当于音乐的瞬时记忆,就只有短暂的一瞬间,不同人的音乐瞬时记忆也会不同。
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一旦记忆错误,弹奏就无法顺利流畅进行,总是会出现一些遗漏;对于节奏节拍的记忆错误,总会出现漏拍的现象等等。演奏者从第一次视奏,到熟悉掌握曲子,是一个不断感知记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记忆作品的节奏、和声、主题、旋律、变奏等,将作品内在的相互联系在人脑中存储更新。但是由于人脑记忆具有易遗忘的特点,记忆会随着时间的增长而逐渐衰退,所以演奏者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来巩固大脑和肢体的熟练性以及协调性,直到将乐谱在脑海中深深地识记保存,这种学习所留下的痕迹才能得以延续。
三、紧张心理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根据一项研究表明,中等程度的紧张心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个体表现的积极性,使个体的各项技能都可以施展达到最佳的状态,以此来成功应对外界所出现的一切问题;然而过于紧张的心理则会影响个人的正常发挥水平,造成一定的失败。面对在场的观众,很少有人能够不紧张,但是如果遵循“凡事不过量”的原则,适度的、必要的、积极的紧张感能够造成人脑表面皮层的异常兴奋激动,使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从而激发演奏者的潜在艺术细胞,释放临场表现能力和强烈的演奏欲望,最终圆满完美地完成演出;反之,过度的、不必要的、消极的紧张则使人脑充满了畏惧的心理,从而失去对全身的控制能力,让演奏者无法享受这场演出,无法正常发挥应有的演奏水平,最终以失败落幕。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也是一个一次性的过程,无法重复和弥补。演奏者本身的性格特征对演奏的结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常在平时生活中,性格较为外向的演奏者,在舞台上大胆放松,很少会有紧张不安的心理,也不容易出现差错;反之,内敛型的演奏者,由于本身较为害羞含蓄,演奏时不容易投入过多感情,反而更易产生紧张不安的心理,演出结果不尽人意。对于易紧张的演奏者来说,临时心理调控是极其重要的。在钢琴演奏中,“法场”是家常便饭,上场前由于心理紧张、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完美等不可避免的因素,造成发挥失常,从而失去本该良好的弹奏水平,这些都是容易出现的状况,并且也是演奏者不愿遇到的状况。控制紧张心理,要告诉自己不要畏惧在场的观众,观众是为了来听音乐,而不是为了来挑毛病的。
四、结语
总的来说,音乐演奏舞台实践活动能调整心理认知对客观音乐现实反映的准确性,音乐心理认知活动又能调节演奏者的音乐演奏行为。钢琴演奏心理学对于探究音乐心理行为认知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钢琴演奏者,只有巧妙地将心理学的原理与钢琴演奏结合起来,克服各种内外因素的干扰,才能逐步地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呈现完美的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