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茂菊
摘要:本文将结合陆丈夫的生活经历,具体分析小说中呈现的“苏州味”。“苏州味”是指苏州化的风土人情和苏州化的语言。苏州化的风土人情包括苏州的园林文化、小巷文化、饮食文化等;苏州化的语言包括苏州的评弹艺术、苏白及方言词汇等。在说明陆丈夫作品中苏州文化呈现的同时,反映出文化与时代历史的关系,以及在时代演变中流露出的文化感伤意识。
关键词:苏州化;园林;小巷;饮食;语言
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001-02
一、引言
陆文夫,江苏泰兴人,因长期生活在苏州,他对苏州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正因如此,他的小说中始终有一种“苏州味”在流淌。“苏州味”是指陆文夫小说中呈现出的苏州化的风土人情和苏州化的语言。苏州化的风土人情即苏州的园林文化、小巷文化、饮食文化等等。苏州化的语言即在小说中融入苏州的评弹艺术和苏州的方言词汇。
陆文夫人生中绝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苏州度过的,因此他十分熟悉苏州,特别是苏州的文化。陆文夫认为苏州最大的特点便是文化:“文化是广义词,它不仅是写在纸上的东西,举凡园林、建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仔细推敲起来,无一不和文化有关系。”所以在他的小说中总是竭力去呈现苏州的风土人情,并且将苏州的评弹艺术和苏州方言融入小说中,使他的小说别具一种“苏州味”。
二、苏州化的风土人情
苏州的风土人情作为“苏州味”的重要体现,不知不觉地融入到陆文夫的小说中。苏州的园林文化、小巷文化、饮食文化在他的作品中多次呈现,渗透出苏州特有的市井风情。
(一)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可以作为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标志之一,苏州园林时常出现在陆文夫的小说中。
成名作《小巷深处》中,“留园”作为徐文霞和张俊爱情故事發展的活动背景。随着人物走进留园之后,呈现出的是铺着鹅卵石的幽静曲折的小道,小道的两旁堆着玲珑剔透的假山,太湖石被造园人精心的安排在四处,太湖石的洞眼中不时冒出来的晚开的菊花,园中小石潭中游动的小鱼。遥远望去到处都是假山石峰,石峰之外又是亭台楼阁,沿着假山登楼望景。穿过曲折的回廊,走进满月形的洞门,长满着红枫的土山……苏州园林的风景就是这样随着人物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用苏州园林美好的景色,烘托出徐文霞和张俊二人恋爱时浪漫美好的气氛。
苏州园林讲究隐而不露,曲折通幽。园林中的景物并非直观地呈现在眼前,而是别出心裁的用一些假山、竹石之类的景物隔开,这种深不见底的结构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视觉感受。陆文夫的小说创作就是受到苏州园林这种精巧的结构的影响。如《小巷深处》中徐文霞从不敢奢求爱情到期待爱情再到放弃爱情这一过程,没有太大的波动,主人公之间情感的流动显得适中有度。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正如苏州园林一样,迂回曲折,最后空寂的巷子里的擂门声又给我们以无穷韵味。陆文夫小说的这种艺术追求,显然是受到了苏州园林造园布局的影响。
苏州园林文化造园布局对陆文夫小说的影响还体现在小说追求的艺术境界上,陆文夫的小说大都取材于苏州市民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有以卖混沌为生的小市民朱源达《小贩世家》,夹在各种派别之间寻求平衡的马而立《围墙》,退休了之后在家的李曼丽《毕业了》等。陆文夫将这些人物及故事融入时代历史的潮流中,使平凡的生活显得不平凡,宛如苏州园林般清幽淡雅、婉转深邃,追求的是一种平淡却又蕴含深广的艺术境界。小贩世家朱源达经历了解放时期、大跃进、整风运动、文化大革命直到文革结束;马而立在文革后在“现代派”、“守旧派”与“无派别”之间寻求平衡;李曼丽一家经历了反右斗争、大跃进、文革、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陆文夫将小说中的人物置于时代历史和政治变革的潮流之中,通过这些人物去展现出在苏州特有的风土人情,苏州常见的街头小贩、苏州建筑风格、苏州家庭的格局布置。以及在时代历史潮流中苏州特有传统文化的流失,颇具苏州特色的街头小贩的消失,苏州传统的建筑风格融进了外来因素,传统的家庭也面临着被改革的局面。陆文夫面对苏州这些特有文化的消失,不自觉地表现出感伤情怀。但他的感伤并不是深沉的哀愁,而是低沉的诉说,有如苏州园林一般清幽淡雅、缠绵悱恻。
(二)小巷文化
小巷作为苏州特有的居住建筑形态,苏州人民的生活的地方,可以算作是“苏州味”的重要体现。
陆文夫尤其喜欢苏州的小巷,他的小说可以称作“小巷文学”。《美食家》主要描写的是苏州特色的美食,但是美食文化的发生地离不开小巷。在小说中陆文夫用平淡的语言叙述出秋天苏州小巷的宁静与清秀,以及小巷中苏州人的生活状态。陆文夫长期居住在小巷,他认为小巷子里人的生活状态也是苏州人的生活状态,甚至可以是整个社会当时的生活状态。在小巷中生活着的有像徐丽莎那样的女工程师(《井》),有靠卖混沌为生的小贩(《小贩世家》),有退休在家的工人李曼丽(《毕业了》),有毕生为科学献身的卢一民(《献身》),有世代行医救人的谢医生一家(《牌坊的故事》)等等。这些都是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他们都生活在苏州的小巷,构成了苏州特有的小巷文化。
小巷作为苏州特有的文化形态,可以说是苏州历史的见证。陆文夫的许多作品都写出了整风运动到文化大革命结束这一段时期政治环境的动荡,在动荡时期对小巷文化的损坏,以及由此对小巷居住的人们生活的变化。如《毕业了》中在小巷居住的李曼丽在整风运动中丈夫被打为右派,全家不得已分开。在文革动荡时期全家又下放到农村,甚至家里的一切都被冠以以“小资产阶级”的名号被破坏。文革动荡不安的时期给李曼丽以及她的家庭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处在这段艰难环境中的李曼丽用双手建筑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家,但是这个家因为社会的改革又面临着新的变革。陆文夫用低回婉转的笔调写出处在“变革”过程中的李曼丽内心的声音,并且大都是在描写李曼丽对家中的一切不舍的回忆。一件狐衣、一张木床、一双皮鞋、一顶儿兔耳帽等等,都寄托着过往的回忆并且每一件都与时代历史有关。
又如《小贩世家》中父辈以卖混沌为生的小贩,总是在夜晚走在温柔宁静的小巷中,敲着竹梆子,在寒冷的夜晚为巷子里的人送去温暖,更为夜晚幽静冷清的小巷增添一丝风情。这是在解放之后一段时间小巷中一些人的生活状态,自给自足。随之而来政治环境的变化,曾经的在小巷中靠自我经营为生的小贩们被打为资本主义,并且毁坏一切经营的工具。面对着这样动荡的政治环境,苏州小巷仍具有的超脱尘世之美。《小贩世家》中写到在反右倾斗争进行得火热的时候,夜晚月光依然洒满小巷的各个角落,而小巷的各个角落则散发着桂花香。外部世界的嘈杂喧闹似乎并不影响小巷本身的呈现状态,反而使小巷在时代与历史的流变中变得更加深层浓厚。同时,陆文夫也为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的毁灭而感伤,在书中对于小巷中像朱源达这样的为小巷增添情味的个体户的消失的惋惜,书中写到多年以后夜晚的小巷子里似乎还能听到那竹梆子的声音从窗下经过,只是这种声音失去了往日的欢乐。这种在寒冷的夜晚中给人送去温暖的声音,已经多年未曾听见。在作家陆文夫的心中,失去的不仅仅是那温暖的情怀,更是对往昔小巷文化的一种情怀。
陆文夫不仅写出了苏州特有的小巷文化,还将历史与时代的变迁浓缩在小说场景中,让人在有限的文字中领悟到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古城中沉淀着的文化。
(三)饮食文化
陆文夫的作品中除了苏州的园林文化和小巷文化的呈现之外,饮食文化是他着墨最多之处,这或许与陆文夫本人爱吃喝有关。陆文夫认为吃喝不单是求普通的口腹之欲,而是求一种境界。在他的作品《美食家》中,他写了苏州茶馆、苏州特色菜肴、苏州小吃等苏州饮食文化的各个方面。
苏州茶馆,是极具苏州地方特色的地方。苏州城市临水而居,可以在茶馆打发辰光,也可以在茶馆边听苏州评弹边欣赏苏州大街小巷的美景。《美食家》中朱自冶对于茶馆十分讲究,吃完头汤面的朱自冶必定要去阊门石路喝茶。原因是这家茶馆布局精致,有单独的房间,用的是红木桌、大藤椅。泡茶用的水是天落水,茶叶是用的洞庭湖东山的。燃料选用的是松枝,宜兴出产的紫砂壶则用来泡茶。陆文夫在小说中对这些精细的描写,不仅体现出他本人对茶艺文化的精通之外,也向读者展示了苏州茶艺文化的博大精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可以算作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代表。苏州在历史上除了吴越之战,以后的两三千年间没有发生什么重大的战争,所以苏州人民的生活相对稳定。苏州城更是依山旁水,优越的地理位置是苏州的经济发展的保障。经济发展更是带动文化的发展,苏州除了其独特的园林文化、小巷文化之外,饮食文化也是苏州文化的一部分。苏州菜肴讲究精细、清新、清淡,选料严谨,制作精细。苏州菜式样丰盛,每样菜都有着其固定的程序不可以随意更改。在《美食家》中,对徐碧霞准备的两次家宴的描写,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苏州饮食文化的艺术之美。陆文夫对苏州特色菜肴的精细描写,显示出苏州菜的精细。陆文夫在小说中将苏州精美的饮食文化呈现给大众,在显示苏州菜博大精深的同时,也将苏州饮食文化保存在文学作品中。苏州不仅有传统的特色菜肴,还有各种风味小吃。苏州人雅好喝酒,苏州的酒店只供酒不供菜,因此小吃便成为喝酒之人的首选。《小贩世家》中苏州街头的小混沌,《美食家》中陆稿荐的酱肉、马咏斋的野味、玄妙观的油氽臭豆腐干等。这些风味小吃分散在苏州的大街小巷,桥头路口,以一种更加大众化的方式向食客们展示小吃文化的魅力。
陆文夫将吃看作是一种享受、一种愉悦。在《写在<美食家>》之后,陆文夫将吃看作是一种文化,就是要将“吃”这种文化保存下去并且为人所知,在真正了解了这种文化之后将这种文化发展下去。《美食家》中除了对饮食文化进行保存,还将饮食文化与历史和时代联系在一起。主人公朱自冶把吃作为人生的唯一目的,从解放后朱鸿兴的头汤面、大跃进时期为肚子饿而奔忙,直到文化大革命之后,以“美食家”的身份在烹饪学会大显身手。这期间经历了长达三十年,借用朱自冶“吃”的经历来反映五六十年代的政治风云对饮食文化的破坏,通过苏州一家饭店几十年的兴衰,写出苏州特色的菜肴、宴席、茶由精细变得和一般饮食无异的过程。最后写出现在的饮食不如以前,现在的人们正在努力建构饮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陆文夫将饮食文化与时代风云联系起来,引发读者对往昔岁月的思考,对文化消逝的感伤。将饮食文化融入时代历史的潮流之中,使苏州饮食文化更加深层厚重,更具有“苏州味”。
三、苏州化的语言
“苏州味”既指苏州化的风土人情,也指苏州化的语言。陆文夫小说中“苏州味”除了苏州特有的风土人情之外,苏州化的语言也是增加其小说“苏州味”的重要因素。陆文夫长期生活在苏州,在小说中不自觉的使用了苏州的评弹艺术及苏州的方言词汇,形成了独具苏州地域文化气质的语言风格。
(一)苏州的评弹艺术
陆文夫小说語言浓厚的“苏州味”,主要体现在苏州的评弹艺术及方言词汇。苏州评弹是采用苏州话进行的一种说书形式,既注重表演又注重语言的生动。在表演的时候追求故事的生动形象,语言的幽默风趣。陆文夫将苏州的评弹艺术运用到小说中,其小说文本中很多都能找到苏州评弹的印迹,如《二遇周泰》中“老板一看,气得像喝了猪血一样”;《井》中“氽到一条臭河浜里来的烂木头”;《美食家》中“那时候黑云压城城欲摧,我势单力薄,孤军奋斗,只好暂时屈服在他的淫威下面,我盼啊,盼啊……”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就是受到评弹说书的影响,极具“苏州化”的语言使得陆文夫的小说的“苏州味”更加富有地域文化色彩。
陆文夫本人也说他的小说“《二遇周泰》、《葛师傅》都是向传统话本和苏州评弹学习,追求故事性,带有传奇性、情节紧张,地方色彩较浓。”评弹说书的特点就是将一些听起来新奇得不可思议的事情说得合乎情理。评弹说书先生在角色之间随意转换,陆文夫将此种特点运用到小说中,使得小说人称运用灵活,语言幽默生动。如小说《二遇周泰》中从农村到城市来的二宝,因为“工作失误”被老板责骂,在空寂无一人的雨夜痛哭。因此遇到了周泰,周泰的出场方式,周泰的穿着都带有传奇性。紧接着就是对周泰外貌的精细描写,并且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比如周泰出场时的唱段“苏州好赚钱呀,一去几十年;到老要回家祭祖坟噢……身边没盘缠”。对周泰出场时唱段的描写更是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使得陆文夫的小说从整体上带有浓厚的“苏州味”。
陆文夫小说中对苏州评弹艺术的運用,不仅使小说变得更加幽默风趣富有故事性,此外还不自觉地保存和发展了评弹这一种苏州的曲艺文化。
(二)苏洲方言词汇的融入
陆文夫长期生活在苏州,熟悉苏州的大街小巷,以及苏州那些好听但又十分难懂的方言词汇,因此在写作中自然而然的就将这些词汇运用到小说文本之中。“磨蹭辰光”、“没有好药抹他的头”、“望酸了头颅”(《移风》)。“噜哩不苏地”(哕嗦)、“瘦瘦的鹅儿顶只鸡”(《井》)。“作兴有点好东西”、“哐啷哐啷”、“抱一歇”(《毕业了》)。“生发”、“巴结点做呀”(《二遇周泰》)等等。陆文夫在小说中不仅使用了苏州的方言词汇,还运用了苏州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小说中的有些地方仅用一个字就可以把要表达的意思解释得清楚明了。如《赌鬼》的开头一段写到大新桥的河两岸“植满了肥桃,春天放花,夏天结桃时谁看了都眼馋。”“满”、“肥”、“放”、“结”等几个字就将桃花盛开,桃树结满了果实的盛况表达得清楚明白。这些苏州味语言的运用给陆文夫的小说增添一股别有情趣的苏州味道。
陆文夫小说语言中独特的苏州味道,根本上是受苏州独特的地域文化气质对长期居住在苏州的陆文夫的熏陶和影响。小说中对苏州化的语言的自然化用,显得自然而绝无无法理解之处。如果不是像陆文夫这样久居苏州的人在苏州,会给人一种虚无之感,不能把“苏州味”的真正内涵显示出来,少了些情韵。苏白和方言词汇的使用可能会对一些不熟悉苏州语言的读者产生影响,阅读上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是正是因为这些具有苏州特色的苏白和方言词汇的融入,才使得小说中传达出的“苏州味”更为浓厚和纯正。
四、结语
陆文夫成长在苏州,在苏州度过的60多年时光里他对苏州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在许多作家和读者人心中,陆文夫也可以叫作“陆苏州”。苏州的园林小巷、桥头船舶、城河城墙、饮食民风、吴语评弹……苏州的点点滴滴都融入在他的小说之中,可以说陆文夫的毕生都在为传承苏州文化而努力。
和陆文夫有过长期交往的作家范小青说:“苏州只是他观察世界的窗口,只是他通向更广大境界的出发地。”作品中浓厚苏州味的背后,有着更为广阔的时代历史背景。陆文夫在小说中不单单是写苏州,而是将苏州放在时代历史的潮流中。苏州小巷形形色色的人物,其实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陆文夫从知识分子写到劳动大众,他用文字记载了小巷中的凡人小事,并且将他们置身于时代的潮流之中,通过这些人物反映出在中国的社会变迁史中原先拥有的珍贵文化的消失。他希望在时代与历史的演变中去追寻往日流逝的文化,珍惜现在拥有的文化,努力将已有的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