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摘要:中国歌剧有着自己深邃的艺术魅力,不仅将中国民族音乐的精髓进一步继承,而且随时代发展融入美声唱法,使得中国歌剧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本文首先简要概述美声唱法及中国歌剧的相关概念,其次深入分析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以期对相关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美声唱法;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影响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105-01
一、前言
中国歌剧演唱艺术是中国音乐艺术宝库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推动中国音乐艺术的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时光流转中,中国歌剧演唱艺术也在不断的随之变化,并与时俱进融合新鲜的元素,美声唱法就是其中之一,两者的有机融合,为推动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发展而产生重要影响。
二、美声唱法与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相关概念
(一)美声唱法的含义
美声唱法源于18-19世纪的意大利优雅音乐风格,“Belcanto”在意大利语翻译为“美声唱法”,是美好的歌唱之意。音色婉转而优美且富有变化性,音区统一,真假声密切配合,声部划分严格,有一套完整体系的发声方法,在表演者演唱的时候需要气声一致,音量的可塑性强,音域宽广。尤其一些闻名世界的歌唱家:多明戈、卡拉斯、帕瓦罗蒂等深受人们的喜爱。
(二)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发展轨迹
简要来说中国歌剧演唱艺术主要历经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阶段是探索階段,在上世纪30、40年代,此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聂耳作曲的《扬子江暴风雨》、黄源洛作曲的《秋子》等大胆借鉴西洋歌剧的优点,运用美声唱法技巧,为中国歌剧创作探索奠定基础。1942年,瞿维、马可等创作的《白毛女》采用西洋歌剧齐唱,合唱与重唱结合的形式,标志我国现代歌剧发展登上新台阶,为日后中国歌剧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繁荣时期,在上世纪50-60年代,我国涌现出大批优秀的艺术家,并不断创新突破,歌剧舞台上也涌现出众多优秀作品:《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江姐》、《小二黑结婚》等,美声唱法与戏剧、民歌等元素结合在一起,使得歌剧气势磅礴。
第三个阶段是蓬勃发展时期,在上世纪80年代后,中国歌剧发展迅猛,艺术家们更加活跃的创作艺术作品:《林徽因》、《红河谷》、《伤逝》、《荒原》等美声唱法与中国歌剧完美融合擦出新的火花,使得歌剧表演更加精彩纷呈,也进一步提升歌剧的艺术魅力。
三、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
(一)丰富中国歌剧演唱的审美内涵
中国地大物博,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所形成的的地域文化也各具特色,并且审美情趣也不尽相同。中国歌剧在继承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吸收西洋歌剧的优点,中西合璧赋予中国歌剧新的审美内涵。比如:我国歌剧演唱在声音方面要求音色明亮、圆润、甜美,而美声唱法则注重音色饱满,金属色彩有穿透力,且松弛圆润。演唱者在演唱的时候无论是低、中、高声区都需要有泛音并引起观众共鸣,给人以华美之感。随着对美声唱法的深入了解,中国歌剧由传统的上部共鸣、局部共鸣慢慢优化为注重声音的整体共鸣,使得高泛音更具感染力;传统的字正腔圆,激情澎湃的表演性审美慢慢转化为注重声音的穿透力,以声传情以此表达情感;原来的音质婉转、音色明亮的民族声乐转变为音质浑厚、音域辽阔、共鸣辉煌的美声唱法的多元化演唱风格0。
(二)美声唱法使得中国歌剧演唱的艺术技巧进一步提升
首先,呼吸方法方面,美声唱法主要是运用胸腹混合式的横膈膜呼吸法,需要迅速换气,吸气量较大,演唱的歌声浑厚、饱满,富有穿透力,能极大改善中国传统歌剧演唱锁骨式呼吸、胸式呼吸气息支持浅、声音窄细、单薄的缺陷;
其次,整体共鸣方面,在美声唱法中共鸣器官主要依靠口咽腔、胸腔、头腔发出,主要通过舌头调整、控制三腔共鸣,并通过音高变化使得腔体音色随之改变。
再次,真假声混合方面,美声唱法中真假声适度混合,能极大降低声带、喉头的压力,使得音域进一步拓宽,也使得发声器官减轻伤害。
最后,咬文吐字方面,美声唱法主要是打开口腔、大门牙,吐字上口型圆润,弥补了中国传统歌唱中咬文吐字的不足,最终使得字头迅速,字腹饱满,字尾轻盈的良好效果。
四、结语
总之,音乐是无国界的,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密切,美声唱法尽管是源自于西方,美声唱法对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影响依然越来越重要,并且近年来中国传统歌剧艺术与美声唱法有机融合,也日益成为人们青睐的艺术形式,也可促进中国歌剧演唱艺术的稳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