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蕊
摘要:在众多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中,肖邦形成了风格独树一帜的浪漫主义音乐——肖邦钢琴音乐。夜曲这一体裁突出的表现了肖邦的浪漫气质本文选取了肖邦的bE大调和B大调两首夜曲为对象分析其中的和声特征。在西方的音乐文化里,和声在音乐构成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因此也被看做是标志音乐风格转换和对音乐本体进行分析时重要的因素。肖邦在作品的结构和声和织体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其中他的和声风格既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的特征,同时又具有自己鲜明的风格。
关键词:肖邦;夜曲;和声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2-0093-01
一、离调
1.离调的正格进行。离调的正格进行是从副属和弦进行到副主和弦。如夜曲OP.9 NO.2的第三小节,调性为bE大调。和声节奏为一拍一个和弦。分别是D7-D7/VI-VI-DVIl7。在第二拍和第三拍出形成离调的正格进行。
2.离调的变格进行。离调的变格进行是从副下属0和弦进行到副主和弦。体现出浪漫主义不同于古典主义对属方向的偏爱,而是偏爱下属方向。在夜曲OP.9 NO.2的第十小节,调性为bB大调。前两拍每拍一个和弦,后两拍一个和弦。分别是s/s一小s/s-s。还运用了离调的和声大调,一大一小两个三和弦对置,体现了浪漫主义对下属功能与和声大调的偏爱。
3.副属和弦的连锁进行。它指的是一个副属和弦进入到上四度根音关系的另一个副属和弦,构成连续的副属和弦进行。这种连续的大小七和弦进行增加了声部的半音化程度和紧张度,连续的不予解决也增加了人们对“主”的期待,为浪漫主义作曲家所钟爱。如作品OP.32 NO.1的第37-38小节,调性是B大调。每两拍一个和弦,分别是D7/DD-DD7-D7-T。形成了三个大小七和弦连续进行,这一进行带来的不同于古典时期音乐的高度的半音化赋予了音乐无穷的张力。
4.离调模进。这种模进由副属和弦和副下属和弦构成,可以增加声部中的半音化进行、增强和声进行的动力和色彩的变化。同时也是调性扩张的重要手法之一。离调模进一般是乐句之间的模进,而不是小节与小节之间的,但并不对其副主和弦进行巩固,因此具有离调作用和声部半音化进行的特征。在作品OP.9NO.2第九小节和第十小节乐句之间形成模进关系。调性为bE大调。第九小节前两拍为T和弦,后两拍为D和弦。而到了第十小節,紧接着把这一和声语汇在下方大二度上出现。前两拍分别是8/8、小8/s,后两拍是s和弦。
二、变音和弦
1.下属功能组变和弦。将主调的II级降低半音的下属功能组和弦,就成为了下属变音和弦。丰富了下属功能组的和弦种类。最常用的是blI级三和弦。最初的形式是六和弦,并且为那不勒斯乐派作曲家偏爱,被称为“那不勒斯六和弦”。作品OP.9NO.2的第12小节,调性为bE大调。第八拍的和弦是D2/N6,在第九拍解决到N6(等音)。这里N6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和声的色彩性,这个和弦也很为肖邦所钟爱。不仅在作品的其他地方使用这个和弦,还把它应用在离调中。增加了音乐的表现力。
2.重属功能组变音和弦。在重属和弦中降低调式的VI级音,形成降五音的DD7、降三音的DDVIl7级其它各转位形式,就形成了重属功能组的变音和弦。作品OP.32 NO.1的第62小节,位于整首作品的尾声部分。该和弦是B大调降3音的DDVIl7和弦。在整个尾声部分中,这个和弦多次出现,和作品开头的明朗浪漫形成强烈的对比。由于变音是调式的降VI级音,又增强了向D音的倾向性,在其后出现的终止四六和弦,是浪漫主义时期重属功能组变音和弦的典型用法。
三、复合和弦
在OP.32 NO.1的最后几小节中,63小节是B大调的降三音的DDVIl7和弦,64小节旋律音#F处出现了终止四六和弦。随后,用#F和#c作持续音,中间出现点状的三个和弦音是降三音的DDVIl7和弦,以此形成属和弦和重属功能变音和弦的复合。加强了乐曲结束前的不稳定性和对解决的期待感。
四、终止式
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中,乐曲终止式的处理也不尽相同。在OP.32 NO.1的终止处,大篇幅的运用副属和弦的变音和弦。出现了终止四六和弦,但一反常见的终止式常态,随后出现DD7和弦并且最后停留在了b小调上。在古典主义时期已经有不结束在主调上的情况,但是通常是在小调的音乐使用大三和弦作为结束。而肖邦是在大调音乐中使用小三和弦作为乐曲的结束,并且在终止时不断地下行音区,奠定全曲悲剧式收尾。
肖邦的作品发扬了古典主义传统,又丰富十九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语言。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持续发展和各民族乐派的兴起。他在作品结构、和声语汇和旋律上都创作除了独属于自己的风格,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创作和音乐理论研究都有很大的启发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