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思更要变

2019-04-23 01:19王宝林
陕西教育·教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部长教育学生

王宝林

教育部副部长林蕙青前些日子在某报发表了文章《努力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新作为》,其中谈到了一些和高考相关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启发性、建设性观点,对高考命题乃至整个中国教育都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关于高考成绩排名

今年的高考,教育部发布禁令,严禁对高考状元和高考成绩排名进行炒作。因此,部分省市就出台了相关政策,除了本人,成绩谁都不能知道!我个人以为,这是对政策的曲解。其一,炒作高考状元和排名和给不给成绩完全是两码事。部分地区炒作,不是所有地方都炒作。我们所处的时代,就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高考成绩排名一是为了学生能有效填报志愿,二是为宏观部门提供参数,了解和掌握高考的整体状况。如果没有排名没有数据的处理分析,我们今后的高考怎么考怎么命题都不知道,更别谈我们的人才培养今后怎么搞,朝哪个方向发展。其二,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部门、学校更需要这些数据来研究和分析当地、校内的学生成绩,以指导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果连研究部门和学校都不能看成绩,那我们何谈用测评信息反馈和指导高中教学?何谈对学生的精准评价?如果仅仅是为填报志愿,那各省市所作的排名,恐怕也就有点大材小用了!

林副部长在文章中提出了高考成绩综合报告制度。她指出,要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心理测评技术对考试结果进行充分挖掘,开发反映学生知识、能力、素养、价值内化水平的直观统计图,向学生提供多维的成绩综合分析报告,向高中提供群体多维评价数据,为提升教学质量、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发挥科学评价导向作用。这就是说,我们应充分和有效利用好高考成绩,而不是不提供。

二、关于信息加工

如果说高考成绩信息是林副部长所关注的,那么,对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更是被林副部长所关注的。她强调,今后高考试卷的信息量会不断加大,今后高考试卷中的文字、图片包含的信息读取难度会不断加大。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考生要快速、准确地读题。部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也曾说:“今后高考语文试卷要让15%的人做不完。”其实这就是说新高考对获取信息、加工信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阅读选题范围,将会远远超出教材和一般掌握范畴。难度、深度、广度,更会向学术级看齐!只看《读者》和四大名著,或者进行蜻蜓点水式“主题学习”只能被发达地区远远甩在身后,只能被这个时代所抛弃。如果要问为什么,答案只有一个:新时期中国的建设不需要机械记忆,需要的是会思考、能动手的建设者。因此,阅读的开放性、思考的深层性就成了对学生对未来的考核,这是社会发展所决定的,创新性思维是时代对高考提出的根本性要求。

林副部长在文中强调:逻辑推理能力主要还是通过高考数学来考查。今后的高考数学将把考查逻辑推理能力作为重要任务,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缜密思维、严格推理的能力。今后的高考试题或将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对同一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发展个性,增强创新意识。林副部长的这些话是有深意的,曾几何时,奥数被批得体无完肤。但在今年的调研中,某市发生了一些令人尴尬的事——许多学生和家长对前来封停学习机构的部门和人员采取了一些激烈言行。且不论对错,这件事的发生引发了行政部门对这个问题的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人愿意学习奥数?奥数究竟在教什么?为什么一些数学教师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去参加全国小学生数学能力测评?我觉得是由于认知的不同,这涉及数学本质——数学是求变求异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从一个人接触数学的第一天起,就会被老师自然和不自然地要求:仔细阅读、认真分析、解决问题,题干的本质是什么?涉及哪些知识?相关性如何?你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问题解决的途径有几种?所以说,数学知识会忘记,但思维方式不会忘记。

三、关于教育理念

林副部长在谈到人才培养的任务要求时说,一是要形成先进的教育理念,二是形成先进的教学体系,三是形成先进的教学方法,四是形成优良的教风,五是形成优良的学风。她把理念放在第一位,就意味着一些教师、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思想高度还没达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上来,还没统一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高度上来。我们需要关注和重新认识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要有系统化的符合新时期经济社会建设的大举措。我们要“兴起一场课堂革命,增加课程难度、深度,着力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林副部长为什么要这么说?我觉得原因有两个:一方面,行政层面的领导思想上还有束缚,担心改革会不会影响到质量;另一方面,基层教师害怕教不好会误人子弟。其实,根本因素是我们对教育的思考还不够。我们还囿于自己的小圈子,外出学习逐年增多,但学习未能下沉,未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学习的形式还存在一些缺陷——关于教育的讨论、辩论太少。教育需要大辯论!我们需要在辩论中明晰我们在各个时期的任务,需要明晰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要对一个人的一生负责,不是仅对自己所教学的一个阶段负责;要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建设负责,不是仅对短期效果负责。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人生需要目标,教育更需要目标,一个远大的目标。教育就是要告诉孩子们未来是什么,未来在哪里,什么才是人生的使命,乃至告诉他们用什么方法、什么技能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并为之承受,承受寂寞,承受孤独,承受前进路上所有的艰难困苦。理念的背后是信念,这不仅仅是求学者所需要的,更是执教者、管理层所需要的。信念,才是真正的内驱力!有信念才能让管理者静下心来思考,有信念才能办好教育,才能让外出学习真正有效,才能让学习内化为思考力、行动力。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对比、去研究适合本地区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行动步骤,去制订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激励机制,并运用信息化手段指引行动,及时纠偏。

这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教育成为一种信仰,我们便接近了教育的本质。

猜你喜欢
部长教育学生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现场影像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牌子问题
学生写话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聪明的学生等
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