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韩燕
(1.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中心卫生院,山东淄博 255311;2.淄博市周村区韩燕门诊,山东淄博 255300)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所致的慢性疾病,患者受到病情的影响,其下肢血管伴有狭窄或闭塞症状,期临床治疗难度较高,该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之中,患者在手术之中伴有较高的风险,其手术安全性是临床研究的重点内容[1]。鉴于此,该研究以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为研究时段,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腔内血管成形术的临床效果予以分析,以期保障患者临床治疗的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选择于该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n=50)与参照组(n=50)。其中实验组男性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1例,女性患者19例。最小年龄65周岁,最大年龄87周岁,中位年龄(76.26±8.33)周岁。有Ⅱb级分期34例、Ⅲ级分期11例、Ⅳ级分期5例。参照组男性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最小年龄66周岁,最大年龄89周岁,中位年龄(76.31±8.29)周岁。有Ⅱb级分期32例、Ⅲ级分期12例、Ⅳ级分期6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分期等基础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方式通过可比性检验。
参照组采用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予行局部麻醉后,根据患者影像学检查结果定位其闭塞动脉血管,并解剖游离患者病灶区域上下端,予行常规抗凝处理后,应用人工血管实施动脉旁路移植,于其病灶位置上下端实施吻合,治疗后予以造影观察,移植后保障血管的通畅性[2]。术毕。实验组行腔内血管成形术,通过造影对患者血管情况予以分析,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手术治疗方案。对患者病灶位置予以局部麻醉,于股动脉实施穿刺后放置5F动脉鞘,通过导丝将导管放置于患者病变血管真腔中,根据患者病情置入相应直径与长度的球囊,慢慢充盈球囊至10 cm左右,酌患者实际情况设定其压力,时间在3 min左右,直至患者狭窄范围不超过30%[3]。如手术期间发生导丝进入不利问题,可在其远端动脉予以穿刺,再行造影及逆行穿刺、扩张,以保障临床治疗效果。手术中需对患者血管重建实际情况予以全面了解,防止患者发生血栓、限制性夹层、血管弹性回缩等现象,需给予患者支架植入处理,避免患者出现不良反应。术毕缝合穿刺位动脉后予行压迫止血。
(1)于患者手术前、手术1个月及3个月后,对患者踝肱指数(ABI)、皮肤温度予以测量。(2)测定手术前后足背动脉血管内径、血流峰速、血流量,通过《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对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感予以测量。(3)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包括血肿、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该研究100例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相关数据录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之中,实验组与参照组手术前、手术1个月、3个月后踝肱指数、皮肤温度及手术前后足背动脉血管内径、血流峰速、血流量、疼痛感数据行t检验,采用(±s)表示。2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症情况行χ2检验,采用[n(%)]表示。组间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手术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表1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手术前后相关指标比较(±s)
组别踝肱指数手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皮肤温度(℃)手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实验组(n=5 0)参照组(n=5 0)t值P值0.3 5±0.0 9 0.3 7±0.1 1 0.9 9 5 0 0.3 2 2 1 0.7 2±0.1 5 0.5 3±0.1 9 5.5 4 9 9 0.0 0 0 0 0.6 8±0.1 4 0.4 9±0.1 8 5.8 9 1 6 0.0 0 0 0 2 9.0 8±2.6 2 2 9.1 3±2.6 0.0 9 5 7 0.9 2 3 8 3 7.1 7±2.2 2 3 3.0 5±3.5 1 7.0 1 4 6 0.0 0 0 0 3 6.8 3±2.0 4 3 1.3 6±3.1 5 1 0.3 0 6 4 0.0 0 0 0
表2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手术前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疼痛感比较(±s)
表2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手术前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疼痛感比较(±s)
组别实验组(n=5 0)参照组(n=5 0)t值P值足背动脉血管内径(m m)手术前 手术后血流峰速(c m/s)手术前 手术后血流量(m m 2)手术前 手术后疼痛感(分)手术前 手术后1.1 3±0.2 8 1.1 5±0.3 0.3 4 4 6 0.7 3 1 1 1.3 9±0.2 5 1.4 3±0.2 6 0.7 8 4 1 0.4 3 4 8 5 2.1 8±5.3 8 5 2.1 5±5.4 1 0.0 2 7 8 0.9 7 7 8 4 0.4 1±3.0 5 4 7.9 5±3.8 6 1 0.8 3 7 5 0.0 0 0 0 0.4 9±0.0 8 0.5 1±0.0 7 1.3 3 0 3 0.1 8 6 4 0.6 8±0.1 1 0.5 6±0.1 4 4.7 6 5 8 0.0 0 0 0 7.0 8±1.4 7 7.1 3±1.4 5 0.1 7 1 2 0.8 6 4 3 0.6 5±0.1 7 1.0 8±0.3 5 7.8 1 4 3 0.0 0 0 0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前后相关指标数据(表1),手术前2组患者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1、3个月后实验组踝肱指数、皮肤温度均高于参照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前后足背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疼痛感数据 (表2),手术前2组患者足背血流动力学指标及疼痛感无明显差异、术后2组足背动脉血管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流峰速、疼痛感均低于参照组,与参照组相比,实验组血流量水平较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比实验组与参照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并发症情况(表3),实验组血肿、出血、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发生率(6.00%)低于参照组(24.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并发症比较[n(%)]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下肢动脉血管狭窄或闭塞所致的下肢缺血疾病,是老年群体常见疾病,临床之中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疾病多采用旁路移植手术予以治疗,长时间以来通过旁路移植手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是,该种手术创伤较大,患者术后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可能性较高,尤其部分心脑血管事件高危风险患者,发生术后不良反应的可能性较高。同时,实施旁路移植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期间,患者远端动脉旁路移植解剖难度较高,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差,临床治疗应用范围狭窄。鉴于此,该研究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腔内血管成形手术,该术式属于介入手术当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低,通过对患者病灶位置动脉血管实施球囊扩张,进而改善其足背动脉血流峰速及血流量,能够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同时,腔内血管成形术对于部分病灶远端流出道欠佳、心脑血管疾病等患者,均能够予以应用,其临床治疗范围更为广泛,加之该手术方式的风险获益比例较高,即便介入手术失败,亦不会影响患者再次实施旁路移植手术。该研究治疗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足背动脉血管及相关参数均优于常规旁路移植手术形式,值得肯定的是,腔内血管成形术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较低,患者术后恢复速度较快,能够保障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生命安全。
综上所述,该研究针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予以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其临床疗效明显,且该术式安全可靠,能够避免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因此,腔内血管成形术具有临床推广及应用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