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猛
(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朝阳区域测报站 朝阳市 122000)
番茄灰霉病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Pers)引起,是一种世界性病害。该病菌可引起多种作物的灰霉病,尤其在番茄上为害较严重。该病菌除侵染番茄果实外,还可侵染番茄的叶、茎、花,造成严重损失,甚至绝收[1]。该病已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且呈上升趋势,成为当前番茄生产上的重要病害。嘧菌环胺、嘧霉胺、嘧菌胺等在生产中使用最为广泛。但是,由于灰霉病菌生活周期短、产孢量大、病害传播快,加上长时间和普遍使用单一类型杀菌剂和不合理的施药技术而导致灰霉病菌对某些常规杀菌剂普遍产生了抗药性,而且越发严重,造成生产中防治困难[2]。生产上急待需要新型高效杀菌剂防治番茄灰霉病。环己磺菌胺(chesulfamide)由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申请命名认定(开发代号CAUWL-2004-L-13)。环己磺菌胺具有较强的预防、治疗和渗透活性,具有较好的持效性[3-4],为明确该药剂对番茄灰霉病最佳使用剂量,特进行以下试验。
试验对象为番茄灰霉病;试验作物为番茄(品种为荷兰8号)。
试验在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房村镇北滕村日光温室内进行。试验地为沙壤土,肥水充足。番茄于2017年8月底定植,定植行距60 cm,株距30 cm。
50%环己磺菌胺WG(南通江山农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50%异菌脲WP(天津市汉邦植物保护剂有限责任公司)。
试验设置5个处理,每667m2药液量30 kg,依次为50%环己磺菌胺WG有效成分500 mg/kg(稀释1 000倍)、333.3 mg/kg(稀释1 500倍)、250 mg/kg(稀释2 000倍)处理,50%异菌脲WP有效成分540 g/ha和空白对照(喷等量清水)。每处理重复4次,共20个小区,每小区20 m2。
各处理所需药剂按小区的实际用量称取,兑水稀释,均匀喷雾。使用MATABI-16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工作压力0.3 MPa,圆锥雾喷头,流速650 mL/min。本试验共施药3次,于番茄灰霉病发生初期开始施药,施药时间为2017年11月27日、12月4日和12月11日。
本试验共调查2次,分别在施药前(11月27日)和末次施药后7 d(12月18日)各调查1次。本试验依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一)进行。每小区随机取5点调查,每点调查2株,每株调查全部叶片及全部果实,分别记载各级病叶数和病果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用邓肯氏新复极差(DMRT)法测定处理间差异显著性。
番茄灰霉病分级标准(以叶片为单位)为0级:无病斑;1级:单叶片有病斑3个;3级:单叶片有病斑4~6个;5级:单叶片有病斑7~10个;7级:单叶片有病斑11~20个;9级:单叶片有病斑密集占叶面积1/4以上。
番茄果实被害分级标准(以果为单位)0级:无病斑;1级:残留花瓣发病或柱头发病;3级:萼片腐烂或柱头发病蔓延到果脐部;5级:果脐部有浸润斑无霉层;7级:果脐部有霉层但未扩展到其他部位;9级:霉层扩展到果的其他部位。
病情指数={∑[各级别病叶(果)×相对应级数]/[调查总叶(果)数×9]}×100
防治效果(%)=[1-(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100
用DMRT法统计分析得出表1,结果显示,末次施药后7 d,供试药剂50%环己磺菌胺WG有效浓度500 mg/kg、333.3 mg/kg、250 mg/kg对番茄灰霉病叶片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0.22%、74.21%和71.91%,供试药剂有效浓度250 mg/kg处理防效明显低于对照药剂50%异菌脲WP有效成分540 g/ha处理的防效,供试药剂有效浓度500 mg/kg、333.3 mg/kg处理的防效与对照处理防效差异均不显著。末次施药后7 d,供试药剂50%环己磺菌胺WG有效浓度500 mg/kg、333.3 mg/kg、250 mg/kg对番茄灰霉病果实的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82.42%、75.38%和68.04%,对照药剂50%异菌脲WP有效成分540 g/ha处理防效为80.17%,供试药剂有效浓度500 mg/kg处理防效与对照药剂处理的防效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供试药剂有效浓度250 mg/kg处理的防效。试验中观察,供试药剂所试浓度范围内对番茄植株生长安全,无不良影响产生。
表1 50%环己磺菌胺水分散粒剂防治番茄灰霉病试验结果
50%环己磺菌胺WG在番茄灰霉病病发生初期施药对其有较好的控制效果,在供试药剂所试浓度下对番茄植株生长均安全,无不良影响产生,并且环己磺菌胺能诱导植株产生系统抗病性[5]。建议田间使用有效浓度为333.3~500 mg/kg,每667m2用药液量30 kg,施药间隔期7 d,施药次数可根据病情控制及病害发展情况确定,以施药2~3次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