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丽,纪芬叶
(1.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 050064;2.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河北 石家庄050064)
特色文化小镇对于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加快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成为了一种新型创新创业平台。目前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方兴未艾,在取得明显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产业创新不足、特色不鲜明等苗头性问题。创新不足是产生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提升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能力并建立起相应的培育机制就成为当前特色文化小镇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的紧迫任务。
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同时也出现了产业发展不强、文化特色不鲜明、差异性不明显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创新能力不足。一是特色文化小镇的文化特色不鲜明,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深入挖掘小镇的文化资源,未能用创新的思维将蕴含在小镇中的文化元素提炼出来,上升形成鲜明的文化主题定位,并运用创意设计将文化主题独特地表现出来。二是将特色文化小镇等同于文化产业园区或者旅游景区,其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很好地理解“产、城、人、文”的融合创新机制,依旧用发展工业、发展园区的老思路去对待特色小镇,创新意识淡薄,创新思维受限。三是社会参与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的成效不显著。其中主要原因是对于如何更好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社会的关系缺乏创新性的思路,在土地利用、产业培育、人才利用、资金筹措等方面未能形成充分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的有效举措等。
约瑟夫·阿罗斯·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就是要打破原有的要素组合,建立一种新的函数。创新主要有两种路径,一种是技术创新,以曼斯菲尔德(E.Mansfield)和施瓦茨(Schwartz)等为代表,研究重点在于技术创新,被称为“新熊特得学派”。另一种是制度创新,以诺斯(C.North)等为代表,研究重点是制度创新,着眼于政策、制度、环境对创新的影响和作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走向融合的过程中融入生态学和演化经济学理论,形成创新生态系统。国内对于创新的研究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以线性范式为代表的创新范式1.0、以创新体系为代表的创新范式2.0、以创新生态为代表的创新范式3.0。关于创新生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创新生态、产业创新生态和区域创新生态几方面。
目前对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多集中在理论范式,针对特定企业、特定产业、特定区域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相对较少,尤其以小城镇为研究对象的创新生态系统研究更少。创新生态系统需要根植于具体的研究对象中,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才能找到其运用的更加广阔的天地。对于特色文化小镇这一新的城镇发展类型,新的创新创业平台急需与创新生态系统有机融合,才能更好地形成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根据创新生态系统的基础理论和特色文化小镇自身具有的要素复杂、创新多样、自组织力强、主体之间协同关系密切、与外围的融合性、适度规模性等特点,我们概括和分析出特色文化小镇创新生态系统的内生条件。
1.多元的创新主体
丰富的物种是自然生态系统欣欣向荣的基础。在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生态系统中,首先要有多元的创新主体,包括中小微文化企业、艺术家、工艺美术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手工技艺从业者、艺术类大学生、当地居民、消费者、文化和艺术类高等院校、各类专业和相关服务研究机构、社会组织等。只有多元的创新主体才能迸发出多元的创新思维、创新思路和创新行为,特色文化小镇才能更具生机和活力。
2.完善的创新生态链条
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会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食物链条,生物物种通过上下游的食物链条相互“吃”起来,构建有机生态环境,保持生态的平衡和稳定。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同样要形成多种视角下的创新生态链条,使得创新要素相互关联起来,促进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要形成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品牌推广创新构成的企业创新生态链条;要形成文化IP 导入、产业链条延伸的产业创新生态链条;要形成特色文化小镇的资本创新生态链条、公共服务链条以及运营管理链条等。完善的创新生态链条使得每个环节的创新行为都能更加容易实现,发挥出更大的效应。
3.合理的相互协作和竞争机制
特色文化小镇中的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协作或者竞争。相互协作使得事半功倍,有利于创新效应的扩散。相互竞争有利于改进自身不足,催生创新行为的产生。合作和竞争的目的是走向竞合,共同促进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迭代。
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要以提升小镇的创新能力、促进小镇健康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通过创新理念的应用、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创新链条的完善、创新机制的建立等方面来体现。小镇可持续发展的具化指标包括创新动力强劲、文化特色鲜明、生态长期友好、产业不断升级。围绕以上目标,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小镇培育。
一是内部动力与外部环境维度。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主要涉及内生动力、外部环境、制度保障等要素。内生动力主要包括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创意创新理念的应用。文化资源为新型城镇化注入强大的动力[1]。自觉挖掘和实现文化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是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的根本动力源。外部环境既是小镇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是特色文化小镇创新产生和小镇培育的外部支撑,着力培育好外部环境是特色文化小镇健康发展的基础。制度保障是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建立的主要抓手,它包括制定和出台支持特色文化小镇发展的财政、税收、融资、土地、人才等方面的正式制度,以及培养小镇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强劲的社会信任等非正式制度的建立。
二是多元培育主体维度。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涉及的培育主体有政府、企业和社会。政府的培育在特色文化小镇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小镇发展初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自由市场模型而言,政府的完全放任可能会促进创新行为的自发形成,然而现实并不是这样的,市场需要政府的有效干预,需要政府来形成规则,帮助人们破除创新的障碍。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土地、财政、基础设施、金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正式制度来对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提供政策支撑,也可以通过促进和鼓励非正式制度的形成,缩短社会距离,为特色文化小镇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文化企业是特色文化小镇的支撑,是特色文化小镇的立镇之本,企业的成长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创新迭代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政府和企业之外,还需要社会的多元参与。律师财务、科研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和会展公司、各种培训机构、创新孵化平台等社会主体也是特色文化小镇获得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和重要动力。
三是硬条件和软条件维度。硬件和软件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发展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软件建设甚至更为复杂、更为长久、更为稳固。硬条件和软条件是相互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硬条件包括专业化人才、普通劳动力、成熟的企业创新技术、充足的资金、完善的基础设施以及支持特色文化小镇发展的各项政策和制度。软条件即文化的形成和作用,包括多样性的文化、多样性的创新主体、良好的社会信任关系、强劲的创新动力、较小的社会距离、浓厚的创新氛围、知名的文化品牌、共同的价值观、被认可的小镇愿景等。
围绕这些要素的培育开展相关工作是创新导向下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的核心,这些要素相互联系和作用构成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如图1所示)。
图1 特色文化小镇培育机制理论模型
特色文化小镇首先要求产业的“特”而“强”,产业定位要有特色,产品内容要有新意。但是,目前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和建设中出现的最主要问题就是产业特色不突出、缺乏产业创新,主要表现在产业内容传统固化、产品销售形式未能适应现代消费需求、产业创新生态未能得到良好培育等方面。只有不断创新产品技术、制作工艺、产业链条,才能使特色文化小镇的发展获得持久的动力支撑。
河北省邯郸市馆陶县寿东村是位于黑龙港流域的一个既没有资源又没有特色的普通的平原农业村,由于没有其他产业支撑,农业也不发达,该村曾经是省级贫困村。2013年该村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寿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5年被评为了全国最美乡村,2018年该村年人均收入近2万元,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变,并跻身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由寿东村发展起来的“粮画小镇”从一个普通、落后、无人知晓的普通小镇变身为远近闻名的美丽幸福的特色文化小镇,这种蝶变正是来源于创新的持续力量。
“海增粮艺”是“粮画小镇”的龙头企业。“粮画”产业形成了完善的、延长的产业链条:粮食种植科学研究——粮食新品种培育——粮食作物耕种——粮食防腐技术处理——粮食画创作——品牌推广和营销——创作体验——向其他手工画延伸。完善的产业链条聚集了众多的创新要素,促进了产业的创新发展。一是创新粮食培育和种植技术。粮食作画对粮食形状、颜色、颗粒大小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粮画小镇”从粮食新品种的研究和种植做起,与农业技术研究部门合作,创新品种,创造适合粮食生长的环境,经过科学研究和精心培育,创新性地培育了35种粮食作为粮食画的原材料,有效提高了粮食来源的质量。二是创新粮食的防腐处理技术。海增粮艺创始人经过几年的技术研发,掌握了创新的粮食防腐技术,解决了粮食画创作的后顾之忧。经八道工序加工处理之后,粮食可以防火防虫,而且色彩鲜明、层次分明、生动自然,不经过染色处理,具有纯天然的特色。三是创新粮画创作工艺。“粮画姑娘”不断学习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挖掘新的艺术内容,粮食画的文化内涵越来越有新意,粮食画的制作工艺越来越精良。其中用6 斤粮食创造的《清明上河图》,可以卖到48万,充分显示了艺术创作的价值,大大提高了粮食作物的文化附加值。四是创新小镇居民就业途径。带动居民参与的产业内容和发展模式的变化是特色文化小镇产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长期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寿东村对粮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粮食画产业基础材料是村民熟悉的农作物。农村妇女不断学习粮画创作工艺,男性劳动力积极参与到粮食的种植过程,实现了“就地就业”。在“粮画小镇”,企业、产业、居民找到了一种相互融合、互相促进的发展模式,这也是“粮画小镇”取得成功的核心。五是创新延伸产业体验链条,创新拓展产业范围,增强文化体验性。除了粮食画之外,小镇力争成为中国手工画基地,包括武强年画、丰宁布糊画、石版画、漆画等手工画门类。“手工画一条街”中有十几种手工画种类,并有手工作坊进行生产、展示、销售。很多外地企业或设计师设立手工作坊进行作品的后期制作。大朋友和小朋友可以来到这里亲自体验粮食作画的过程,充分延伸产业链条。
特色文化产业的形式多种多样,在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地方可以发挥出积极作用。特色文化小镇今后可以在特色演艺业、特色手工艺业、博物馆经济、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中挖掘力量,强化特色文化小镇的产业支撑①。
第一,充分发挥特色演艺的积极作用。特色演艺在特色文化小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富有特殊的魅力。将特色演艺与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将丰富特色文化小镇的产品服务内容,提高小镇的文化吸引力。一是演艺内容题材紧扣小镇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小镇文化底蕴,展现小镇的文化气质,使得每一个小镇拥有经典的、原创性的、独创性的,极富特色的演艺。充分发挥特色演艺在丰富小镇夜文化、夜生活、夜经济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演艺形式多样化。演艺形式不要只局限于实景演出、舞台演出,还可以采用街道随机演艺、餐厅中的表演伴餐以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逐渐形成的移动化、视频化观演等多种形式,做到原创与引进相结合、大型专业演出与小众趣味演艺相结合,提高小镇自我提升能力,增加小镇文化特色。三是演艺管理模式灵活化。小镇中的演艺管理涉及到演出内容创作管理、演出场所管理、活动营销管理、现场和互联网票务服务管理、舞台设备与服务管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存在自身的特点,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演艺管理模式须采用本土自组织管理与外来专业管理相结合、政府管理与民间自发管理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力争形成政府、民间、社会、市场多元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灵活化管理模式。
第二,挖掘特色手工技艺的市场潜力。手工艺是传统的文化产业门类,也是最能代表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产业门类之一。特色手工艺是特色文化小镇最具竞争力的、最具差异化的产业之一,在特色文化小镇支柱产业培育与提升小镇独特文化魅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特色手工技艺应更好地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手工技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但是实用价值有待进一步开发,应该将手工技艺与现代服饰、家具、家装、小件生活用品、背包等生活需求更好地融合起来,才能更具生命力。比如,剪纸、年画等手工技艺不仅好看,而且对于过去的建筑和居家方式而言,实用性强,但是,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一类民俗用品适用范围大大减少,不再适用。因此,积极拓展特色手工技艺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融合无疑能为以特色手工技艺为主导产业的小镇注入更加持久的发展动力。二是手工技艺走进社区与社区文化相融合。将手工技艺的传承、制作与老百姓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能够增强小镇的活力,使得小镇的文化特色更加鲜活,比如设立社区文化站集中进行手工技艺的宣传和培训,组织儿童进行手工技艺的创意工坊,组织家庭妇女参与手工艺产品的创作等,提升小镇居民对小镇文化的认同度,同时带动当地居民就业。三是将特色手工技艺与小镇空间设计相结合。将手工艺品或者依托手工艺品制作的绘画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运用到建筑标志物、小镇小品、厕所、垃圾桶等小镇公共空间建设中,使得小镇时刻充满特色手工艺的韵味。
第三,重视博物馆的带动作用。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专业化博物馆能体现地方的文化特色。博物馆在小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对于增强特色文化小镇吸引力,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可将博物馆与特色文化小镇客厅结合起来。每一个特色文化小镇需要一个能满足小镇居民进行对内对外宣传、交流需求的小镇客厅。同时,博物馆具有展示、教育、交流、学习服务等功能。将小镇客厅的空间建设与博物馆的空间布局有机结合起来,将小镇客厅的功能与博物馆的功能有机结合起来,能够提升博物馆的使用效率,也可以增强小镇客厅的特色与活力。其次,更加注重博物馆的创意产品开发。特色文化小镇的博物馆更加讲求小型化、专业化、特色化,所以它开发出来的创意衍生品将更具有专业化,更具特色,市场差异性更强,更加容易获得“小产品,大市场”;同时,有助于提升特色文化小镇的“有趣性”,增加游客在博物馆的停留时间,改变博物馆纪念品千篇一律、缺乏特色的状况,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三是提升博物馆外观设计的特色性。将博物馆的外形等整体设计风格与博物馆的内涵或者与特色小镇的文化特色相融合,使得博物馆成为特色文化小镇的品牌符号,提升小镇艺术感召力。
第四,促进文化旅游新融合。旅游服务功能是特色文化小镇重要的职责和价值所在。我们应坚持并强化以文化为“内核”,打造具有“独立精神”的文化产业体系。这需要坚守“文脉”,遵循文化和艺术的客观规律,按照文化消费而非旅游消费的标准进行产品的研发和制作;需要拓宽视野,提高文化包容度,培育兼具传统与现代、国内与国际视野的文化人才队伍,带动本地文化“内核”自我更新。同时我们应打通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公共文化与旅游观光、参与和消费之间的壁垒,打造富有感染力的文旅体验圈。特色文化小镇应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打造一步一景的自由行之镇。小镇应最大限度地将文化生产、社区生活、地方文化活动向游客敞开,搭建起地方居民与外来游客沟通交流的桥梁。我们还可依托“互联网+”,打造文旅融合新业态。特色文化小镇不但要为到访实地的消费者服务,同样也应重视为在线“游览”的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刘伟、毛寿龙认为创新的持续力量来源于社会,政府出台的创新政策只有得到社会力量的参与和创新,才能获得持续的创新力量,才能将短期的政策创新转化为长期的制度创新,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活力[2]。特色文化小镇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多主体参与的运营管理,需要建立一条由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运营管理创新生态链条。
“粮画小镇”成为一个立足当地、特色鲜明、创新驱动的特色文化小镇,它的成功得益于构建了一套由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创新生态链条和创新生态系统(详见图2)。
图2 粮画小镇创新生态系统
“粮画小镇”在当地政府、龙头企业、小镇居民的积极努力和参与下,在规划小镇定位、小镇镇容镇貌、专业化运营管理、多主体参与日常管理等方面创新思路,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首先是合理规划小镇定位。馆陶县委县政府和村两委班子认为仅仅有粮食画这一种门类还不足以支撑小镇的文化内涵,所形成的文化吸引力不够强大。他们不断思考小镇发展的新的着力点,最终确定将“粮画小镇”的发展定位于立足河北、面向全国的手工艺画基地。并通过免费装修、减免房租等政策吸引其他文化产业门类的企业来小镇发展。其次是创新小镇镇容镇貌管理。小镇街道进行了硬化和美化,房屋进行了特色化的改造,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迅速推进,村庄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观,镇容镇貌焕然一新。小镇将原有的垃圾大坑改造处理,形成秋千广场和运动场。科学合理地建设了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小镇广场、生态厕所、运动场等。同时,信息技术的应用增添了小镇的现代化气息[3]。一进小镇就可以扫描二维码获得小镇的全方位信息;小镇与北京骑骑智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上线使用了“高颜值”的绿色共享单车。再次是成立专业的运营管理公司。为了进一步对工坊和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以及加强对小镇运营的科学管理,小镇成立了专门的“粮画小镇运营公司”,负责小镇的运营管理。
从实践案例可看出,政府是引领者,引导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和设施保障;企业是运营主体,实施专业化的管理,进行精细的实操运营;社会的多元主体是助推器,使得运营管理更加丰富和顺畅。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构建的运营管理链条对于特色文化小镇而言必不可少。
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离不开政府理念的创新、实践思路的创新和政策的创新。
1.打破区域发展指标限制
国家提出到2020年建成1000个各具特色的特色小镇,各省也制定了不同的发展目标,相应下级地市无不争先建设特色文化小镇。但是,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应依据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和不同的区域特征实施差异化方案,而不能作为地方政府取得政绩的硬性指标要求强行上马。所以,以政府理念的创新发展特色文化小镇首先应该弱化地域发展数量指标的限制。如邯郸市馆陶县依据本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基础,发现和培育特色品牌,制定了合理的发展规划,打破乡镇界限,在全县范围内培育建设了“粮画小镇”、“黄瓜小镇”、“花木小镇”、“教育小镇”,形成了特色文化小镇集群,打出了“看小镇,到馆陶”的发展口号,取得良好效果。
2.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
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和建设涉及国家、省、市、县等不同层级的政府,同时关系到发改、住建、财政、金融、宣传等多个部门的利益,因此不同层级政府以及不同部门之间便形成了复杂的矩阵式管理。在特色文化小镇培育实践中,出现了落实主体不清晰、部门之间政策相互冲突等现象。破解之道在于打破行政区划的限制,强化各个相关部门的相互沟通,成立强有力的整体推进和管理部门。各地方可成立特色文化小镇发展和管理委员会,由地方政府的主要负责人作为牵头人,整合和协调不同职能部门,形成整体的行政管理格局,减少相互摩擦,增强管理和服务力度。
在“粮画小镇”的培育和建设过程中,小镇强化了县委的组织领导作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特色文化小镇领导小组,设立规划、人才、土地出让、项目招商、资金、信访稳定六个工作小组,并建立了特色文化小镇建设干部考核制度,全面服务于小镇的培育和建设。小镇设立美丽乡村建设基金,充分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鼓励当地老百姓积极参与;还特别成立了小镇党校,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学习。小镇积极进行民主议政议廉日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密切干群关系,增进相互理解,促进小镇的和谐稳定。
3.做好政府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结
政府层面包括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包括同一层级政府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还包括政府与非政府部门的沟通和协调。在特色文化小镇中,政府应该加强与小镇商会、协会、社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借助其他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加强对特色文化小镇的服务。要强化政府与重点企业的交流,及时了解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及时帮助解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应引导和扶持各类文化行业组织、社团、智库和机构充分发挥治理职能,积极参与相关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为决策部门提供专业的意见参考,并部分参与相关标准和政策的制定,实施社会监督。
1.树立正确的激励理念
资金的支持和奖励对于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两者之间不是呈现完全的正向相关。对于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奖励的激励更加有效,激励越多,做得更好。但是对于创新性的工作,有时将奖励设置得过高,创新性工作效果越差[4]。因此,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支持也应该冷静看待,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投资。我们应该减少短期激励政策,增加长期激励政策,采取倾向于长远的期权式、分阶段式奖励等支持政策。馆陶县委县政府设立了“专业人才奖”,以鼓励在乡村建设中取得明显成绩的人员,并创新性地建立创新督查评功制度,激励大家在乡村建设和小镇建设中多努力,多做贡献。
2.充分调研了解特色文化小镇的实际需求
特色文化小镇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的特色文化小镇是基于不同的文化资源禀赋而培育的,拥有的产业基础不同,交通区位不同,拥有的发展优势和面临的发展短板是各有不同的。因此,不同的特色文化小镇在培育过程中需要获得的支持也不仅仅是局限于财政的资金支持。我们应该对特色文化小镇进行充分的调研,了解实际发展情况和不同的诉求,在人才、基础设施、交通等方面给予支持。对于馆陶县寿东村来说,建设特色文化小镇最为缺乏的就是优秀企业的入驻和优秀企业家的支持。“粮画小镇”的发展就是得益于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发展思路的创新。“我不给你一块地,我给你一个村庄”,就这样一个创新性的想法和颇具幽默感的回答,“海增粮艺”这个初具规模的本土民营企业就被指向了新的发展目的地馆陶县寿东村。寿东村脱颖而出,开始了产业、文化、旅游的同步发展。特色文化小镇的发展往往受到创新主体发育不全的约束,特别是文化企业自主创新有待提升。这种约束来源于企业形式创新制约、产品内容创新制约、创新人才的培养制约等。馆陶县委县政府正是从政策、资金、土地等多方面突破创新约束,大力培养本地优秀企业家,支撑小镇良好发展。
3.建立资金的使用和反馈机制
目前,对于特色文化小镇的财政支持和奖励只是给出了大概的总体支持额度,但是,对于资金的申报和使用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特别是资金使用效果缺少评审机构、评审程序和评审指标,缺少资金使用效果的反馈机制。因此,建议建立资金使用的具体规章制度,明确使用的主体和范围,建立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体系和制度,提升小镇财政资金支持和奖励的实效。同时应注重撬动资金的市场化运作,在特色文化小镇的多方参与融资实践中进行PPP 模式的探索,目的是调动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参与,通过长期的公私合作促进小镇的发展;依托不同的投资项目应采取合适的形式。例如,特色文化小镇的公共服务可以采取PFI 或委托运营的方式,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等可以采取公共资源经营权作价入股或者经营权转让的方式等[5]。充分利用好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各大银行重点支持项目等,通过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PPP、风险投资、艺术品质押、低息贷款、股权质押、知识产权质押及保险、众筹等多种模式,以少量政府资金带动社会资本,建立多元文化金融支持体系,为特色文化小镇发展提供金融支撑。
祁述裕教授指出场景的构建对于吸引创新人才、促进创意转换有着重要的作用[6]。克拉克教授倡导的场景理论从关注传统的生产要素到关注居民文化参与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其中,建设便利化的生活设施对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培养共同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特色文化小镇不是文化产业园区,不是文化旅游景区,而是一种因为文化价值而聚集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在特色文化小镇培育过程中,文化便利设施的建设和文化场景的构建特别是文化社区的营造、生活文化设施的建设、多样化人群的形成、丰富的文化活动等尤为重要。
同时,要注意良好社会风尚的养成。社会风尚与文化内涵是表与里的关系。良好的社会风尚是深刻的文化内涵的外化,文化内涵是社会风尚的根基。特色文化小镇必须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并且需要将文化的内涵以现代多元的方式表达出来。在特色文化小镇的培育过程中,要注重对小镇居民道德情操的培养、文化价值认同的渲染,注重文明家风的形成。小镇应广泛开展文化宣传和教育,开阔居民眼界,提高居民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区文明和社会和谐,共同营造小镇倡导创新、创业、文明、共享的社会风尚。
在“粮画小镇”的培育和建设中,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便利的生活设施必不可少。除了基本的超市、卫生所、幼儿园、运动场之外,小镇还建有邮政中心、咖啡馆、西餐厅、特色民宿、极富特色的农家菜馆、民俗客栈等生活设施。村民们会邀请自己外村的朋友来这里喝咖啡,大家在一起谈小镇规划,谈项目的时候都选择了咖啡馆。咖啡馆不仅成为了一个消费空间,也成为了一个“创客空间”。“粮画小镇”建立了自己的电视台,对老百姓进行礼仪的培训,人文素养的提升具有地地道道的小镇特色,还有很多节目是由村民自编自演,讲述身边的故事,居民可以进入电视台的演播厅自己录制节目。优秀节目可以进入馆陶电视台,邯郸电视台进行播放,将“粮画小镇”的故事传播出去,让游客欣赏,游客也可以进入电视台内体验演播的过程。小镇编排了一首优美的《我在小镇等着您》之歌,极大地增强了小镇的文化凝聚力和小镇居民的文化认同感。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诸多便利的生活设施使小镇聚集了人气,产生了持续的内生的发展动力。
对特色文化小镇的发展,我们应继续推进顶层设计,推进“县级扩权”和“强镇扩权”。(1)继续推动省直管县制度改革。特色文化小镇发展中面临政府管理创新的风险约束,需要全方位的创新理念和创新性的探索改革。以国家级、省级特色小镇为抓手,重点做好相应县的扩权工作。继续推进“扩权强县”有助于特色文化小镇的创新生态的营造,有助于提高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效率。(2)落实以县级政府为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的行政主体。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多依托特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县级政府是稳定的行政层级,县级政府应成为特色文化小镇培育的行政主体,权责一致。(3)以特色文化小镇培育为载体推进“强镇扩权”。目前对于镇级基层组织的权利下放仍然处于探索阶段,还未进行明确的深化改革。特色文化小镇在特色产业发展、城镇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人居环境优化、文化内涵体现等方面具有较强的发展实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应以特色文化小镇为依托,积极推进“强镇扩权”,从授权形式的法制化、加强权利监督机制设计等方面重点发力,以提升小镇管理效率。
同时,我们应做好制度设计与落实,确保正式制度落到实处。我们要继续深入调研,争取更多的利益方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增强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可操作性,提升政策执行质量、政策服务质量,职责明确,确保正向激励措施清晰,负面清单明朗,保证好的政策落实到位。同时,根据现有政策的不足,加快制定实践性强、可操作性强的专项文件,如《特色文化小镇申报指导意见》、《特色文化小镇评价指标体系》等,加快出台特色文化小镇综合管理的实施细则,在公共设施、产业配套、资源开发利用、人文和生态建设等方面提出更具体和全面的要求,杜绝造镇运动和变相圈地行为,保障小镇的建设质量和效率。实施不定期巡检、公示制度及第三方监管,规范特色文化小镇建设。
注:
①本部分是笔者参与撰写的由祁述裕教授主持的“文化产业对接特色小镇建设”项目的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