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烨
(广西梧州中医医院,广西 梧州 543000)
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妊娠期常见的一种临床疾病,病因复杂,发病率较高,临床表现为蛋白尿、高血压及水肿等症状[1]。胎盘早剥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一种并发症,发病急、病情进展较快,可危及患者及新生儿的生命健康[2]。及早发现、及早诊断、及早治疗可有效改善妊娠结局。据相关资料表明,目前临床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除常规治疗外,还可应用硫酸镁进行辅助治疗,治疗效果较理想。因此,本文针对我院近年来收治的66例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硫酸镁进行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7月在我院科室接受住院治疗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合计66例,按照“随机数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常规+硫酸镁治疗的观察组,每组33例。
对照组患者年龄(2 2~4 3)岁,平均年龄为(33.50±2.22)岁;初产妇23例,经产妇10例;孕周(30~34)周,平均孕周为(32.28±1.16)周。
观察组患者年龄(2 2~4 5)岁,平均年龄为(34.12±2.10)岁;初产妇22例,经产妇11例;孕周(30~33)周,平均孕周为(31.92±1.11)周。
对比2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孕周、年龄及产程等),可进行对比研究,P>0.05。
纳入标准:年龄>22岁;经临床检查确诊为妊娠期高血压;家属知情签署临床研究同意书。
排除标准:年龄<22岁;精神疾病、药物过敏者。
1.3.1 对照组患者
常规治疗(降压、镇静、利尿治疗,严密监测各项生命体征变化,口服硝苯地平药物治疗等)。
1.3.2 观察组患者
常规+硫酸镁治疗。
第一天应用25%硫酸镁(20mL)与0.9生理盐水(100 mL)相溶,待给药后再给予硫酸镁(15g)溶液溶于盐水(250 mL)中,实施静脉滴注7~8 h,期间严密观察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实时调整滴速,之后2 d内实施B超、生化指标及尿蛋白检测,判断是继续妊娠还是终止妊娠[3]。
治疗效果——观察和对比两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分娩时间、新生儿死亡率及产后出血发生率。
收缩压与舒张压——观察和对比两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
并发症发生率——观察和对比两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及脑血管意外等)情况。
选取SPSS 17.0版本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模式,t值检验;计数资料通过“%”形式,实施检验方式为:x2值检验。P<0.05时,为上述结果统计学有意义。
观察组分娩时间为(6.95±2.23)h,对照组分娩时间为(7.39±2.02)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为6.06%,对照组新生儿死亡率为27.27%,观察组新生儿死亡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2.12%,对照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8.1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为(135.85±12.11)mmHg、(88.99±4.80)mmHg,均分别低于对照组的(148.77±15.33)mmHg、(110.00±6.55)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x ±s,mmHg)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6/33),包括4例产后出血、1例胎盘早剥及1例脑血管意外,而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2.42%(14/33),包括6例产后出血、4例胎盘早剥及4例脑血管意外,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x2值:4.591,P值:0.032)。
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理是全身血管出现痉挛,周围血管引起阻力增大,造成血压升高,血管壁组织产生缺氧,最终形成蛋白尿[4]。据相关资料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使用硫酸镁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同时预防子痫。可见,实施静脉滴注硫酸镁不仅可以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的微循环,还可有效预防子痫的发生。然而,给予患者肌肉注射和静脉滴注时需注意控制药物的滴速,否则可能产生中毒的危害[5]。因此,本文旨在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应用常规治疗结合硫酸镁治疗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应用硫酸镁治疗后新生儿死亡率、收缩压与舒张压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8.18%)低于对照组(42.42%),P<0.05。以上说明,结合硫酸镁治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这主要与硫酸镁的作用机制有关,通过抑制血压,使血管扩张,缓解血管痉挛,改善氧代谢的作用[6]。且通过控制硫酸镁的滴注速度和减量使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硫酸镁进行治疗,不仅改善血压水平,一定程度上还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效果较理想,值得临床广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