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李亮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人民医院,广西 来宾 546100)
宫颈上皮内瘤变,简称CIN,是一种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宫颈上皮癌前病变,体现了宫颈癌病变的连续过程[1]。宫颈上皮内瘤变在最初不会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到后面会逐渐扩展到宫颈表面上皮,直至蔓延到宫颈上皮全层,诱发宫颈癌,严重影响到女性的身体健康[2]。本文就宫颈环形电切术和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近期疗效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请见下文。
从我院选取了136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2015年12月~2018年9月)进行研究,将她们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每组各68例。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②所有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合并患有严重肝肾、心肺功能障碍、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②患有精神病或相关疾病的患者;③患有宫颈恶性肿瘤或伴有宫颈急性感染的患者;④宫颈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⑤患有假丝酵母菌、滴虫性阴道炎的患者;⑥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对照组:年龄:30~56(40.2±1.6)岁。
观察组:年龄:32~55(40.5±1.5)岁。
组间资料对比,P值>0.05。
两组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前需进行基础的治疗,包括进行血常规、白带、心电图等基础检查,术前两天对阴道进行一天一次的冲洗,术前一天禁止性生活,术前晚上用聚维酮碘擦拭阴道。如果患者有相关的阴道炎症,应当先消除炎症再实施手术,在月经干净后3~7天内实施手术最佳。
对照组予以传统的宫颈冷刀锥切术治疗:对患者取膀肌结石位并进行连续硬膜外麻醉,保证宫颈最大程度地曝露在手术视野中,在宫颈表面涂抹卢戈碘液进行病变范围的确认,从标本12点钟方向开始进行宫颈管组织锥形切除,在距离宫颈病灶外缘5毫米处展开深度为20~25毫米的环形切开,呈锥形向子宫颈管方向切除病变组织,对创面进行电凝止血缝合,用0.05%聚维酮碘纱布填塞宫颈及阴道进行压迫止血。
观察组实施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对患者取膀胱结石位,保证宫颈和外阴完全曝露于视野,对其展开消毒处理,用聚维酮碘涂抹宫颈处,以便确定病变范围。调节好环形电切刀的功率(25~50 W),遵循宫颈病变的具体位置,根据病变大小选择合适的电切圈,从宫颈9点钟方向沿宫颈外口顺时针旋转360度进行一次性的环形病灶切除,切除范围控制在深度约10~15毫米,宽度约为病变区外缘3~5毫米处,注意切除不要停顿,不要进入宫颈内口处。切除完毕后用电凝对创口进行止血,并涂抹湿润烧伤膏。
两组患者的病理组织切除以后需及时送病理检查,术后需给予患者3~7天的抗感染治疗,嘱咐患者术后2个月内不要进行盆浴和性生活。
(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近期效果,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四个方面。
(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包括感染、出血、宫颈粘连狭窄、宫颈管息肉样增生四个方面。
文中计数(x2检验)、计量(t检验)资料用SPSS 19.0 for windows软件处理,P<0.05表示对比数据有很大差别。
由表1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近期效果(x±s)
由表2可知,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引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过早进行性生活、性生活糜乱、性传播疾病、HPV(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吸烟等,患者一旦患病,常会表现出黄色脓性白带异常、接触性出血等症状[4]。临床研究发现,经过5~10年的时间,宫颈上皮内瘤变将会发展为宫颈癌,因此,如果能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尽早对其进行阻断,则可以极大概率地降低宫颈癌的发生。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宫颈冷刀锥切术是最传统的治疗方法,已经应用超过百年的时间,能有效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宫颈环形电切术(简称为LEEP)则是在1981年提出来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利用超高频电波对身体组织形成阻抗吸收电波,利用高热对瘤变组织进行治疗,具备微创、安全的特点。由文中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比对照组的短,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的少,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环形电切术比冷刀锥切术更具临床疗效。
总而言之,相较于传统的宫颈冷刀锥切术,宫颈环形电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能在患者近期疗效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了患者治愈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