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实证研究

2019-04-22 00:35谭颖吴斌李坚
法制与社会 2019年33期
关键词:协同育人思政

谭颖 吴斌 李坚

关键词高校 共青团 协同育人 工作机制

一、高校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概述

高校协同育人参与主体,基本上含括了学校各职能部门和各基层单位,其中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是高校协同育人组织中建立早、规格高、参与主体多、覆盖面广的协同育人平台之一。

高校党建工作平台一般由党委组织部和二级单位党组织负责管理,包括党务工作室、党员活动室、党建微信群等,因职能部门较为单一,工作一贯性较强、一致性较高,对工作效果能及时掌握并进行直接有效地监督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由包括党委宣传部、共青团、学生处和创新创业学院等职能部门在内参与和组织,这些平台有各职能部门单独建设的,也有统一建设的,在各高校以各种名称存在着,例如: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社区成长服务中心、团建工作室、创客空间、名辅导员工作室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功能是一致的,呈现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反应的及时性和时代性、对象的专一性和针对性等特点、功能的整体性和辐射性等特点,但是因为多个职能部门按照职能分公司设立的,功能和任务上各有侧重、自成体系。

高校协同育人,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度融合。在大党建和大思政格局下,协同育人参与主体不断充实进来,不仅囊括了上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管理服务部门,还包括了组织部、人事处、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中心)、后勤处、基建处、公寓中心等间接利益相关部门。同时,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分家,党建工作引领、指导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进步和成效,思想政治工作为夯实党建工作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浓厚氛围。现有的众多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整合了人才、资金、项目等各类资源,并且一直保持着不断建设、不断扩张覆盖面和增强功能性,它的工作效果和特点不断拓展和深化,更需要加强党建和思政工作的融合及协同发展,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成效,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关和质量关,为党建工作打下良好的思想政治基础。

二、高校协同育人工作机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党建工作平台和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往往依靠联席会议或专项工作,将众多职能部门联系起来。现有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平台发展而言仍处在带动发展提质阶段,各部门、各单位很多平台,种类繁多,名目不一,基本做法大概一致,主要依靠复制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机制或改造整合原有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以开展各类文化、体育、娱乐和教育为主要内容,尚处于“单打独斗”的工作模式。比如:唱红歌、党团知识竞赛、主题辩论赛、专题讲座等。

(一)从顶层上看,协同育人运作体制机制常态化、制度化不够

个别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联席会议一学期开展一次,甚至不开展。联席会议制度单次时间段、间隔时间长,单纯依靠某一专题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没办法及时完成党团组织协同工作,在短时间内无法商量解决事务繁复的协同育人工作,也无法平衡好高校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凭借某一两次会议,仅仅是一项工作意向讨论酝酿,没办法完成高度紧密的工作部署。

(二)从功能上看,协同育人服务内容体系特质性、互补性不足

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等“十育人”一体化育人体系中,涉及到组织、宣传、纪委、团委、学工、后勤、信息中心等多个部门。在众多需要协同的职能部门里,各职能部门主要精力放在开展正常的业务工作,其育人理念不强、育人措施不多、育人针对性不强。即使开展各类育人活动,往往同质性较强、相似度比较高,无法形成完整的育人体系,达到相互增长、相互促进的作用。

(三)从目标上看,协同育人管理目标导向一致性、趋同性不强

由于缺乏统一的协同育人工作体制机制,在协同育人工作上随意性较大,再加上行政体制下存在一定的部门壁垒,各部门之间协同既需要有上级领导协调,还需要经过一定的行政流程,往往会耗费比较多的时间成本和人力物力,反而通过现阶段的低效协同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

三、高校协同育人工作机制的经验做法——以华南农业为例

华南农业大学党委积极推进党建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大力推进党建和思政工作进学生社区,致力打造学校、学院、班级三级、党组织、团组织、行政班级三个主体“三横三纵”的协同育人群落,形成全层次、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式的“四全”实践育人机制,对进一步丰富和加強高校协同育人的层次、主体和载体,提升实践育人的水平和质量,具有较大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于2018年入选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试点高校(全国仅25所)。

(一)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延伸学生党建组织范围

学校党委主动延伸组织手臂到学生社区,实施“党旗飘扬社区工程”,在宿舍楼成立临时党支部、在楼层成立临时党小组,形成“学院-社区-楼栋-楼层”纵向连结的组织体系,实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成立学生社区党建工作委员会,设立社区党建工作站,负责学生社区党组织管理、党员教育培养、党建活动开展等工作,形成“学院党委-社区党建工作站”横向联动管理模式,强化党组织在学生社区管理服务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党员学习教育拓展到社区,深入开展党员宿舍和党员学生“亮牌亮身份”、“社区党员之星”评比、“党徽闪亮”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在社区管理、学风建设、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活化协同育人空间,搭建社区党建和思政工作平台

按照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学校党委将学生社区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建立逐层深入的“1+4+N”学生社区党建与思政工作实务化平台。“1”是指建成一个名为“思创园”的大学生思政教育综合平台,该平台由“一街、一廊、一馆”三部分组成。“一街”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基地,“一廊”是校园文化长廊,是学校在学生社区集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一馆”是思想政治教育体验馆,是学校开展“树理想、重品行、守纪律”体验式思政教育的主阵地。“4”是指搭建了四个特色社区育人功能平台,搭建了华山社区青荟园、燕山社区莘创园、泰山社区创客园、启林北社区文化创意园。“N”是指在学生社区中建立了一批社区思政工作站点。目前共建有5个校级“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163个院级社区服务站点,切实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和实践支持,让思政工作更贴近学生。

(三)优化协同育人模式,打造学生社区党建和思政品牌

学校党委把学生社区打造成为“五型社区”(党建社区、思政社区、学习社区、文化社区、服务社区),构建“三融入”(融入学生生活、融入专业教育、融入成长需求)的学生社区思政课堂育人模式。集合课内课外、线下线上、校内校外等优势育人资源,促使学生社区思政课堂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延伸和有益补充,促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效连接,解决思政理论课上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学生社区建立思政理论课实践基地,选任20名优秀思政理论课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在学生社区大力开展校院两级师生有约活动,定期邀请企业家和校友走进学生社区与学生交流;按照“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日日有交流”的要求,深入开展“树理想、重品行、守纪律”主题教育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载体。学生社区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堂。

(四)健全协同育人工作体系,提升学生管理服务水平

建立“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学生社区工作小组-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楼管会.宿舍”的五级工作体系,实现学生宿舍“栋栋有楼长、层层有层长、一室一舍长”,充分发挥“老师积极引导、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每年累计协助处理各类突发事件100多起,有效加强了学生管理,不断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能力。辅导员100%住在学生宿舍,100%到学生社区工作,辅导员依托社区工作站点把党团活动指导、学生事务服务、学业互动、心理辅导、创新创业指导、网络文化建设等服务送到学生身边,打造“十分钟服务圈”,切实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和最大化的便利。

四、高校共青团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中的建设路径

随着高校共青团改革深入,不断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和价值引领工作进课堂、进社区、进网络、进头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我们要坚持“党建带团建”,将共青团工作深入参与到学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建设各项工作当中去,通过协同融合“党支部、班级和团支部”工作机制,打造分层分类一体化思想引领为格局,推进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既推进党团思想引领工作,使得思想引领工作彰显实效性,又打造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平台中“党支部”“班级”“团支部”协同推进,达到整合资源,互补发展的目的。

(一)进一步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党团组织协同育人平台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党建和共青团改革视野下,整合平台资源,打造平台亮点,充分利用共青团凝聚青年的组织优势,认真做好青年学生团建工作,有效构建起党支部、团支部和班级工作协同发展的桥梁,進一步做好青年思想引领工作,进一步发挥团组织和团干部的作用,参与到党建和思政工作中来,当好的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做好班级的引领和带头人,达到协同推进,整合资源,互补发展。

(二)紧紧依托社区这个平台和支部这个基层单位开展团的工作

在社区建立团组织,配备常设性的工作队伍和经费支持,积极配合社区党组织工作,统筹协调社区各团支部工作。从学生社区打开团工作覆盖面不广的局面,大力激发社区内团支部活力,引导社区团支部服务社区开展各项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党支部、班级和团支部的联系和作用,在学生中起到党团班三个组织的“粘合”作用。

(三)切实做好党团组织在平台融合、品牌融合和服务融合工作

围绕思想引领平台作为“核心”,在遵照党建工作思想政治教育要点和高校共青团改革方案中“分层分类一体化命题”,以实际举措从“主体上”“内容上”“功效上”三个方面,创新做好“协同”及“融合”,真正达到互补发展、协同育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协同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