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霞
关键词法制教育 大学生 思政教育 教学方式
我国属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分注重于法治建设,这就需要加大对民众的法治教育、宣传力度。大学生即将正式步入社会,其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要栋梁,因此,各大高校应当重视日常的法治教育。大学思政教育中会涉及很多法治教育的内容,教师应当对法治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予以高度关注。
大学法治教育主要包含了坚定法治信仰、认知法律规范以及培养法治逻辑思维等重要内容。而当前大学思政教育主要包含了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基础建设、信念理想、思政教育重点内容、时代教育核心以及发展路径等内容。
我国多年以来都是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在高校思政教育当中融入法治教育,已经成为培养当今大学生良好法治观念的主要途径。
(一)加快我国法治化进程
在我国社会的法制化过程当中,重点与关键便在于如何培养大学生相关能力以及素质,这对推动完善我国社会法治化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意义深远。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时期,经由规范、科学的法治社会建设,能够积极引导民族、国家的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当代大学生在此过程中拥有良好的法治修养,确保我国社会法治得以全面完善。
(二)培养大学生良好三观
为了使当代大学生拥有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教师应当科学借助相关的指导思想以及思政理论,逐步让大学生掌握全方位看待、分析和解决各类困难、问题的能力。在实际思政教学过程当中,教师需要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充分结合,以便设计出思政教育与法治教育相融合的全新教学模式。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对每一名大学生发挥出来的主观能动性予以高度关注,掌握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各类问题,特别是日常人际交往、谈恋爱、兼职与同居等常见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三观,防止出現极端盲目、无视法律法规等不良现象,最终实现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政治。
(三)使思政教育内容得以丰富
高校思政教育一般会包含心理健康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能力素质教育等多重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政教育中作用明显,其主要的任务便是引导学生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以便缓解甚至预防其可能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囊括了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稳定情绪的保持、一致的人格表现、轻松愉悦的心境以及良好自我认知能力、完整感知能力的全面培养等。整体来看,大学思政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自强、自信、自尊和自立的品质,进而养成大学生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
高校为了强化当代大学生能够贯彻落实马列主义、爱国、爱党的信念,使其拥有足够的热情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应当将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作为培养核心,坚持法治教育,最终促进大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一)法治社会实践
在大学中讲授法治教育知识,主要是帮助学生对于法治拥有理念共识以及普遍理性,体现在理论性以及抽象性。然而,学生如果无法将所学知识转化成自我意识,便会在遇见价值冲突时极易被抛弃。
从理论上来看,理念共识、普遍知识能否被大学生有效转化成自我意识,主要取决于实践活动的验证。
因此,教师应当在安排课时时,应当将课程详细划分成实践学时以及理论学时,而前者应当超过总学时20%。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新颖的课堂学习方式,包含了模拟校内法庭、调查社会案件以及旁听法庭等新形式。借助这些新教学方式,学生可以以实践的形式深入掌握社会有序化以及法治等知识,进而对西方的法治思想拥有全新认知,并且进一步体会、感悟国家全力推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以及法治建设的根本原因,最终使得大学生能够全力参与、大力支持改革的全面深化以及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
(二)法治理念专题教学
在通常情况下,各大高校一般会开设以下四门基本的思政教育课程,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学生在对上述课程展开学习的时候,应当以自身的学科立场为出发点,从而全面解读法律知识。然而大部分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模式的时候,常常会因为教师专业、课程主题等因素影响,使得最终的课堂教学,很多都只是单纯地讲授知识,很难让当代大学生明确法治建设的实际问题,进而使其没有坚定的法治思想,甚至会被国外不法分子所利用。
所以,教师在安排教学课程系统时,应当设计法治理念专题教学。校方应当积极配合相应教师,统一安排相应制度,并且由每个行政课程班级划分出2-4学时,在围绕书本主题的基础上,不受制于课本,让学生共同阐发法治思维以及理念。教师在讲授理论基础知识、分析各类案例或者借助互联网平台展开教学的时候,需要深入、全面、系统地提升大学生法律信仰、法治意识以及规则意识等。
例如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时,此课程具有较多的法律内容,主要的架构为法律思维组成、法律基本理论以及法治意识等,教师在完成知识讲授后,需要设计适当学时(1-2学时为宜)法治理念专题教学,以便引导当代大学生从中明确法治的重要性。
在上述其他几门课程当中,并没有太多关于法律教学的篇幅,然而教师依然应当抽到2-3学时进行法治专题教学,以此课程关键内容为中心展开教学。比如在设计《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时,借助这种专题教学使大学生明确马列主义在我国发展过程中相应法治理论的中国化,在充分汲取国外先进的实践经验时,也要结合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实际社会状况。
(三)自觉引导大学生树立守法、学法观念
法治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全面融合,需要建立在大学实际的发展情况基础之上,全面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德行建设,使学校环境更加和谐,促进高校的稳步、和谐发展。在分析大学生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在学生的身心发展过渡期、成熟期,开展独立、必要的辨识法治教育,以便在全面提升大学生法律道德观念的同时,有效降低学生犯罪概率,彰显出学科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进行法治教学时,教师应当准确引导学生对各类案件分类分析,从而使其懂法、知法,科学维权,严禁犯法,特别是养成良好的三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体现出学科的导向作用。
(四)培养学生义务、权利观念
在我国,公民主要是通过保障政治生活参与到日常的政治生活当中,特别是注重认知社会主义优越制度、拥有爱国情怀。在全面融合法治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把法治教育视为实现二者全面融合的主要途径,从而对法治教育的内容进行完善、丰富,对法治教育途径以及载体进行全面创新。与此同时,校方也应当对教师团队法治素养进行全面提升,以便打造出一支专业化的法治、思政教师团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法治知识进行全面掌握,对其法治观念加以强化,进而使其依法办事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在此过程中,教师还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应当把培养民众法治意识融合到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这对于实现德育目标十分有利。
二是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始终列为教学重要指导思想,使思政教育内容得以全面丰富,确保所有教学内容、思维能够符合时代发展趋势。
(五)促使学生形成公正、民主和法治的理念
公正平等与民主法治为法治教育精髓。在构建大学生思政教学系统的时候,法律基础教学和思想道德修养需要将民主法治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民众思想、道德修养系统的构建,应当充分融合我国的法律元素,以便在增强法制观念的过程中,将民众权利有效实现。
与此同时,校方还应当强化当代大学生的通识教育,进而树立起社会主义正义公平、民主法治、自由平等的理念和荣辱观,特别是要注意将民众意识教育当作社会主义发展民主政治的战略性、基础性要素。在大学生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把握各类前沿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全新、重大的战略思维,能够将思政教育时代内容进行丰富,使此类教学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
总体而言,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政教育是培养其良好三观、掌握思政和法治教育的关键课程。因此,有关教师应当正视新时期教学的各种挑战,明确法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本质意义,从而将二者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构建法治校园,为国家完善法治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