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涛
这个春节,李师傅过得很憋气,大年初一还把电话给摔坏了。
生气原因和家里无关,是因为徒弟们。52岁的李师傅是辽宁省一家大型国企的数控镗床高级技师,因为厂内技工短缺,他同时带了3个徒弟,都是职专毕业的年轻人。李师傅是实诚人,带徒弟仍沿袭老一辈传统,不但教技术,还关心孩子们生活,总领着徒弟们聚餐,讲人生道理。
到了春节,按传统徒弟们该给师傅拜年,可大年初一却不见人影。大徒弟突然来了个电话,拜过年,就和师傅说他已打算辞职,不要国企身份,春节后去江苏一个民营企业上班。
李师傅心里一凉,但这种事徒弟必然是考虑好了才说,何况对方给的工资高,如何阻拦?李师傅只能委婉地说,可惜了国企培养他两年多。
大徒弟说:“师傅,我们仨起初也很珍惜国企身份,可总想着还年轻,多赚点儿,何况到那边直接挑大梁……”
“我们仨”这三个字让李师傅心头一惊,问还有谁?徒弟嗫嚅着说:“本来是想挨个和您说,我两个师弟也都去那个企业面试过了,这次,打算一起辞职走,怕您不高兴,都不敢说。”
“啪”一声,李师傅把电话摔在地上,随即又捡起来,冲着电话大喊:“你们三个混蛋,合着伙骗我是吧!觉得自己本事够了是吧……”喊半天,才发现电话已经坏了。
他的三个徒弟没听到师傅后来的怒吼。春节后,他们整理行装南下闯荡属于自己的世界。只剩李师傅孤零零一个人坐在车间的板凳上。三个徒弟一起跳槽,让他的身影看起来是那样孤单。
本来,每年春节后是民企蓝领白领跳槽的高峰,根据“国际在线”的调查,每年春节后,农民工蓝领中有40%以上选择跳槽,民企白领普遍选择在拿到年终奖(春节后)另觅新职位。但从2018年开始,春节后跳槽大军中越来越多出现国企职工的身影——随着国企职工年轻化,以及民企对技术工人开出的价码越来越高,不断有国企职工放弃曾经珍贵的铁饭碗走向市场。这其中究竟是哪些因素在起作用?
说到跳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民企能够开出更高的薪酬。这似乎确有关系,但在谈及薪酬问题之前,我们更需探讨一些新的现象——年轻职场人的诉求变化。
这是国有企业不曾关注,但又真实存在的一个问题。在2018年10月举办的2019届高校毕业生秋季招聘会上,由于求职的毕业生多数已是95后,招聘过程中很多新情况让各家公司的HR都始料不及。例如有大学生求职时,薪酬倒还其次,竟有很多学生询问公司是否有健身房,是否有下午茶时间,是否给员工充分的拓展团建经费。
很多公司的招聘人员当场被问蒙,凭他们的经验,不先谈钱,不谈未来发展空间,怎么先提及这些不靠谱的问题?
他们似乎忘记,“薪酬至上论”是当年80后进入职场时带来的观念——在2000年初时,应聘者一般不敢问招聘企业薪酬,或是不好意思问。但随着80后进入职场应聘,开始大胆问工资,当时的招聘者也不习惯,指责“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谈能为企业创造什么价值,先要问企业给你们什么,太过分。”当时的80后则反问:“我们来工作是赚钱,为什么不能问薪酬,问问都不行吗?”
这件事在当时引发社会争论,结局自然是新生力量战胜传统观念,时至今日,薪酬、岗位、前途已成为职场招聘中的核心议题。
随着90后,尤其是95后进入职场,新的职场需求正在被确立。其中的原因也简单,90后年轻人的父母多数是65后乃至70后,是目前社会的中坚力量,且由于我国经济多年发展积累,这一父母群体经济实力明显强于上一代,能够为子女提供较为优渥的生活条件。当这些被“富养”长大的90后年轻人进入职场时,并不像80后那样要面临买房、供养农村长辈、负担整个家庭开支的压力,他们不再薪酬至上也就不难理解。
另外,很多90后年轻人在接受采访时都表示,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同等学历、能力條件下,获得一份薪水更高的工作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劳动付出,比如更多的加班或业绩考核压力,这并不是他们所期望的。相反他们对应聘企业的食宿条件、工作条件、工作压力、工作氛围格外看重。用他们的话说,开心是第一位。
面对这种追求“品质”的求职潮流,国有企业显然准备不充分。一位国有企业人力资源部经理对记者说,目前,除了一些垄断性国企能够给予职工优厚的福利之外,绝大多数国企单位(尤其是制造业)的福利待遇都较差,所谓每年一次集体旅游、舒适宽敞的换衣间、星级食堂和值班室,这些都和历史悠久的制造业国企无缘。尤其是东北的制造业国企,车间厂房陈旧、设施老化,工作环境较差,企业自身又缺乏团队建设意识,职工文化形式主义,都让年轻员工产生疏离感。
这种情况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生群体,在广大的年轻蓝领群体中也同样存在。一位国有矿山机械生产企业人事经理对记者说,“我们企业目前技术工人的平均年龄在45岁左右,年轻人基本断层了。很多技术学校毕业的年轻人,上班一看环境太差,工作不体面,就找各种理由不来上班了。企业提出辞退,他们也不在乎,有的人干脆直说,宁可换一个收入少但不累的工作,也不要这个所谓的铁饭碗。”这位人事经理说,他曾和很多同类型国企的人事经理交流,大家都有类似的慨叹。
年轻求职者关注工作软硬件环境胜过薪酬,国企对年轻人的吸引力下降,这其实只是国企面临技术人才流失的诸多原因之一。
“在过去,国企对求职者最大的吸引力不是薪酬,而是稳定,一旦入职,基本不会裁员。”营口市一家船舶设备制造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说。本来,越是在北方,人们越看重“稳定”二字,如果一边是月薪3000元的国企岗位,另一边是月薪5000元的民企岗位,很多东北人会选择前者,原因恰是国企“稳定”二字的含金量。
但近两年来频繁出现的“秒辞”和“裸辞”,投射出人们对工作的衡量发生巨大变化,也预示着人们越来越忽略所谓的稳定。
秒辞,指刚刚上班就立刻提出辞职,甚至上午报到,下午递交辞呈。裸辞,则是指尚未找到下家,就决然提出辞职,绝不拖泥带水。这两种辞职方式并不是只在年轻人当中流行,80后乃至70后跳槽过程中,也开始广泛出现这种“绝不将就”的态势。根据前程无忧“2018年第三季度求职跳槽意愿度调查”结果显示,有54%的受访者表示,最近一次的辞职是“裸辞”。
说到原因,则在于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社会岗位出现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人们可以同时尝试多种职业。一名女工可以上班时是流水线上的质检员,下班后则成为美妆直播网红,同时还能经营一家化妆品网店。一名开龙门镗床的高级技师,同时还兼具宠物店合伙人、狗粮代理商的身份。这种“斜杠”人生,使这些“斜杠青年们”不再维系于一种工作。
郑雨婷今年33岁,刚刚从国企辞职,她并不急于找新工作,只想安静下来思考一下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国企里做了7年的车间调度员,起初很珍惜这份工作,梦想是一直干到退休。但后来看身边很多同龄人都离职,有的拜师去学木艺雕刻,有的挑战自我去做销售,还有的自己小打小闹地创业,过得都非常充实。我忽然意识到,时代不同了,我完全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直到退休。”
面对这种多元化的发展,国企稳定的金字招牌有些黯然失色。一家国有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现在企业里有很多人都有第二甚至第三职业,导致对工作的重视程度降低,一言不合就要摔掉铁饭碗,这既打乱了企业培养职工梯队的规划,也给管理带来很大难题。
一方面是“富养一代”对工作的挑剔,另一方面是国企稳定金字招牌的褪色,让国有企业的人力储备倍感艰难。当谈及薪酬、发展空间这一传统话题,似乎更有些让国企人才加速流失的意味。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2018年跳槽指数调研报告显示,40%以上的跳槽者是因为对薪酬不满,另外有超过20%跳槽者是因为对企业发展前景或个人发展前景感到担忧。
在制造业领域,同一个技术岗位,国企能够提供的薪酬与民企之间的差距正在越来越大。一个典型的案例来自东北一家国企的一位优秀焊工,这位姓梁的技师在氩弧焊、埋弧焊的数控编程方面具有极强的能力。他在国企每个月收入约4000元,而福建一家同行业民营企业给出的薪酬则高达1.5万元,衡量再三之后,37岁的他选择离开国企,去民营企业闯荡。而像李师傅的三位徒弟,不仅仅是因为跳槽到民企薪酬翻倍,更因为可以成为各自工作组的领头人,快速成为车间顶梁柱。
实际上,在这一轮经济下行和产业结构调整之前,国有企业的技术人才并未出现明显的流失状况,国企始终是多数求职者首选的目标。根据前程无忧发布的《离职与薪酬调研报告》,国企技术人才流失、离职率上升的拐点出现在2016年。当经济下行压力呈现之后,非垄断国企中的制造业企业、服务业企业盈利能力均出现明显下滑,职工薪酬增长速度低于优质民企,继而才让国企技术人才流失的势头有所上扬。而前文提及的新生代求职者需求异化、社会发展弱化单一职业等因素又成为叠加因素,进一步加剧国企技术人才的流失。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当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情况逐步凸显时,社会上曾出现各种谴责声音,有的谴责当下的年轻人贪图享受,虚慕体面,不肯脚踏实地;有的指责时下流行的“斜杠人生”理念讓人们身兼数职,失去了专一本职工作的耐心与恒心;还有的观点指责频繁跳槽者缺乏长远眼光,只顾眼前利益。如果抛弃这种“佣工方视角”,站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客观视角去审视,会发现国企技术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在于国企并没有正视职场需求的变化——求职者与跳槽者的要求往往源于时代的发展,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并与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关系紧密结合。如果国企忽视时代的变革,忽视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变化,仍将稳定当成百战百胜的优势,甚至不肯注重职工的个性化需求,那么技术人才的流失恐难以得到改变。
“在争抢技术人才方面,国企已经不能再延续高高在上、墨守成规的态度,应该低下头来调整自身,适应新的趋势,才能避免陷入人才困局。”一位东北制造业国企负责人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