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无线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和其使用范围的激增,对移动设备和电子资源在高校学术检索环境中使用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本研究着重探讨了移动设备和电子资源对大学生学术检索、阅读行为的影响,以及对专业课程学习体验的相关反馈作用。
关键词:电子书;移动设备;检索行为;图书馆
1 研究背景
随着无线上网技术在校园内覆盖范围地不断扩大、电子学术资源数量地持续增加、互联网移动设备普及率地连续提高,研究新技术和新兴设备平台对高校学子的影响成为图书馆从业人员不得不面对的新问题[1]。
从2012年起,“高等教育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每年均对未来可能会影响高校教学和学术发展的新兴科技趋势做出预测。早在2012年,时年的报告即准确预测了随着手持电子设備数量的不断增加,互联网访问总量将激增,同时大胆预言了无线网络普及率的不断提升。2013年的报告指出,移动技术支持下的个人终端设备将越来越被视为各类学术服务的交付平台,而不仅仅再是”电话“而已。2014年的报告详述了为个人移动端提供相应的高质量内容和服务将成为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不得不面对的挑战和机遇。2015年的报告侧重探讨了全面覆盖无线网络和蜂窝网络连接对“随时随地学习”的可能性的技术保证。
近年来,国外的研究者也就移动设备对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推动和其所产生的新挑战做出了诸多研究[2]。West, Hafner和Faust的文献[3]论述过,移动设备在高校学术阅读和检索行为中的使用率取决于不少相关因素,如:无线互联网的覆盖率;网络连接服务的可靠性;移动电子设备的采购和维护成本。而Morris和Maynard[4]等人的研究则强调,为了实现学术资源的“移动”,高校图书馆需具有足够多的移动设备供给来保障“数据计划”的实现。
自2012年起,拥有数万名在校生的平顶山学院一直在积极参与探索普及移动设备和电子资源在高校学术检索领域的创新战略。为此,2015学年,平顶山学院图书馆与平顶山学院教务处合作开展了一项关于调查移动设备及电子资源在学术检索领域使用情况的试点项目。该合作试点项目以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为试点对象,旨在调查移动设备和电子信息对学生检索行为频率和效率的影响。调查范围具体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首先,使用移动设备是否会对学生的学术阅读和检索行为产生影响;其次,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术阅读和检索分别具有何种优缺点;再次,移动设备是否会对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产生积极引导作用。
为了保障受访对象成功通过移动设备进行电子资源的阅读——校图书馆为受访学子提供了相关课程的电子信息资源,确保受访者可以随时访问电子图书和其他各类电子资源(其他各类电子资源包括在线数据库、电子期刊、各类手册、词典、百科全书以及少量流媒体资源)。本研究将以下各类设备均纳入针对移动设备的研究范围中——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上网本,以上各类设备均需满足可接入互联网、可查看多种格式文档以及支持多种电子书阅读软件平台的基本要求。
综上,本研究将围绕前文提到的三个问题,以平顶山学院图书馆为依托,通过与平顶山学院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学子和教职工合作,逐步探讨高校图书馆资源在移动设备冲击下的访问行为、移动设备在学术环境中的优势和缺点以及对专业课授课的启发。
2 研究方法
课题组人员将本研究所涉及的前期调查内容以电子文件的方式发送给各位受访者。本研究的数据采集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首先,在学年开始时准备前期调查并进行相关前期调查数据;其次,在学年末进行跟进调查并进行相关信息采集工作;再次,与焦点小组成员合作进行深度数据采集。前期调查的问卷内容由36组问题组成,题目的构成涉及到受访学生特征统计;移动设备和电子资源的使用详情、访问模式;移动设备和电子资源的使用对课程学习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焦点组将额外回答两组附加问题。此后,在学年中受访者的回复将逐一被审阅,研究者和受访学生针对调查中的问题展开相关讨论。学年结束时,进行跟进调查——即受访者将于学年末第二次回答内容与前期调查相同的跟进调查问题,受访者有机会选择保留他们的初步答案或者对答案做出修改。
在此基础上,使用相关专业软件对调查小组和焦点小组数据进行描述性和双变量统计分析,以确定受访者、移动设备使用率等因素的影响特征。使用归纳编码方法,制定主题词分类,并进行定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再将这些编码进行比较达成编码共识,并通过枚举手段来量化数据,在主题词上运行频率分布。经过统计的最终迭代回答为本研究提供了更为详细且具有共识驱动的信息,也将作为本课题进行定量分析的数据依托来源。
3 研究结果
本研究共收到164份有效调查报告,其中前期调查报告99份,占总数的60.4%,跟进调查报告65份,占总量的39.6%。参与此次调查的学生平均年龄为20岁,男性人数占比为83%,72%的受访者拥有大于等于两台满足前文所提到的基本要求的移动设备。
在前期调查和跟进调查问题设置中,受访者分别被问及访问电子信息的频率,以10分制的李克特量表来记分。本研究使用独立的T检验分析,得出移动设备拥有量与电子资源获取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随着移动设备拥有量的增加,受访者对电子资源的访问频率显著提高,平均差为2.28(t(119)=2.28,p<0.001,SE=0.53.),如图1所示。前期调查数据显示,68%的受访者(N=99)访问过电子资源,而跟进调查数据显示,这一数据提升到82%(N=65)。使用卡方检验的结果显示,相比学年初的数据(学生人数为X2(1,N=164)=3.84,p<0.05)),学年末受访者访问电子资源的比例显著增加了14%。
类似地,研究者发现受访学生通过专业学术端口访问电子资源的比例也大幅提高。基于独立样本的T检验分析结果如表1和图2所示。前期调查数据显示,29%的受访者(N=99)曾使用图书馆目录访问电子资源,而在跟进调查中,这一数据大幅度提高到36%(N=65)。使用卡方检验的分析结果显示,在学年末使用图书馆目录访问电子资源的学生人数增加了51%(X2(1,N=164)=9.92,p<0.05)),前期调查数据和跟进调查数据分别如图3、图4所示。结果表明,此试点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校图书馆检索端口的使用频率。
关于本研究所涉及的第二个主要问题,即使用移动设备进行学术检索和阅读的优势和不足。前期调查和跟进调查采用开放式提问模式收集了受访者关于此问题的看法。62%(N=164)的受访者列出了移动设备的多种优势,其中被绝大多数受访者认可的三大优点为:第一,移动设备具有易携带、易访问的优势,使得访问资源的便捷性大大提升(53%);其次,实用性高,可实时接入对学术资源的访问(48%);再次,减少了成本付出,以往需要花大力气“搬运”的资料可以轻松“集成”在一起(20%)。
关于移动设备的缺点,57%的受访者列出了至少两点劣势。其中,被40%的受访者列在首位的劣势为移动设备的固有物理属性问题,例如,受访者表示电子屏幕造成的眼疲劳问题是阻碍进行移动设备阅读的首要问题。第二类受到25%受访者关注的问题为移动设备的学术功能缺陷,例如,受访者表示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重点突出”“高亮显示”等操作具有一定的困难性。
随后,本研究对焦点小组受访者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跟进调查和答案收集。电气与机械学院的57名学子作为焦点小组成员参与了这项调查。本课题通过对数据进行定性分类,采用枚举法来量化所得数据,在主题内容上运行频率分布,结果显示,八个主题词分别为以下各类:可访问性、实用性、功能性、时效性、成本、无线上网、电气工程学和通信,如图5所示。
本研究关注的第三个问题为移动设备的使用对受访者学习行为的影响。开放式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移动设备为受访者带来了非常积极的教育体验。事实上,由57人组成的焦点小组中的56名受访者均不同程度表达了对采用移动设备进行教育体验的积极看法。當被问及移动设备如何影响学习体验时,所有受访者均表示其学习行为受到前所未有的影响,近81%的受访者表示,移动设备和电子资源的普遍使用有效地提高了他们获取专业资料的能力,因此对学习行为产生多方面的积极影响。78%的受访者同时表示,对移动设备和电子资源的使用更为其未来的自学和知识更新能力带来不可估量的正面影响。
4 讨论
本文探讨了平顶山学院学子对移动设备和电子资源的使用现状,分别就受访学生对电子资源和移动设备的使用行为;移动设备的优缺点;电子资源和移动设备会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产生影响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有利于提高受访学生访问电子资源的频次;移动设备具有便携性高、时效性强、时间成本低等诸多优势,而其固有物理属性则是大部分受访者一致认为存在的劣势和障碍;最后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电子资源和移动设备的使用对学习行为具有正面提升价值和积极促进作用。这为此试点项目在其他学院和学科中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本研究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平顶山学院电气与机械工程学院众多学子的积极配合和踊跃参与,能够为学子提供更多访问图书馆资源的途径是作为高校图书馆工业者的莫大荣幸。最为重要,同时也让本研究参与者无比欣喜的是,受访学生明确表示通过参与此次项目,其通过移动平台阅读获取电子学术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在本研究开始前,各位受访者对从移动平台获取学术信息的能力参差不齐,而在研究结束时,受访学生对移动设备和电子信息从技术层面的掌握已达到一定的学术生产力水平。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样本量较小,同时缺乏对照组,这也是本课题后续研究中将要解决的问题。本课题研究人员力争在后续研究中将试点规模扩大到其他学科中,尝试囊括更深入的直接及间接评估措施,为移动设备和电子信息在高校教学和学术领域的应用扩展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参考文献
[1] Ahmad, P., & Brogan, M. (2012). Scholarly use of e-books in a virtual academic environment: A case study. 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 43(3), 189–213.
[2] Heidar Mokhtari. A Quantitative Survey on the Influence of Students Epistemic Beliefs on Their General 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40 (2014) 259–263.
[3] West, M., Hafner, A., & Faust, B. (2006). Expanding access to library collections and services using small-screen device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Libraries, 25(2), 103–107.
[4] Morris, J., & Maynard, V. (2010). Pilot study to test the use of a mobile device in the clinical setting to access evidence-based practice resources. Worldviews on Evidence-Based Nursing, 7(4), 205–213.
作者简介
熊瑛,女,平顶山学院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