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王翦的智慧

2019-04-22 12:13古树
新少年 2019年2期
关键词:李牧白起赵王

古树

战国,顾名思义,是一个充满战争的历史时代。当时最大的七个诸侯国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被称为“战国七雄”。最后,秦灭六国而统一天下。在当时的激烈战争中,涌现出了很多名将,秦国大将王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是秦始皇兼并六国的最大功臣。

1

赵国曾经也是非常强大的。在秦军大举攻打赵国时,赵国名将廉颇曾坚守三年,让秦国损兵折将。于是秦国使出了“反间计”,散布谣言说最害怕赵国的赵括。赵王听信了谣言,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率兵迎战。结果,在长平(今山西高平附近)大败,被秦将白起活埋的军士就有40万人,赵国元气大伤。

王翦带兵攻打赵国是在长平之战的将近30年以后,他面对的是赵国又一位特别厉害的大将——李牧。

两军相持了一年多,王翦仍没有击败李牧,于是,他派人散布消息,说李牧要拥兵自立,不利于赵王。再一次面对“反间计”,又一位赵王中计了。这次结果更惨,李牧被赵王杀掉了。李牧死后,其他人根本不是王翦的对手。王翦率大军长驱直入,攻下了赵国都城,灭了赵国。

看起来好像赵国的国君都对“反间计”没有抵抗力,都很愚蠢。其实不完全是这样,愚蠢确实有点儿,但主要的原因是,在兵权过于集中的时候,国君们其实都对领军大将有所猜忌,于是王翦充分利用了赵王的这一心理。

2

赵国灭亡后,燕国感受到了危机,燕太子派刺客刺杀秦王嬴政(就是后来的秦始皇),发生了著名的“荆轲刺秦王”事件。秦王大怒,让王翦前去攻打燕国。在易水河边,王翦大败燕军,把燕王赶到了辽东,燕国名存实亡。到了六国只剩下齐国和楚国的时候,秦王决定先攻打楚国。

在攻打燕国的过程中,秦国的年轻将领李信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秦王就先找来李信,问他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李信思考之后说:“需要二十万人。”秦王又问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很不高兴。想当初,白起曾经带领七万兵马就攻破了楚国的都城,迫使楚国迁都。秦王觉得王翦已经老了,胆子变得太小。于是,秦王以李信为大将,领兵攻楚。王翦就辞职回老家了。

3

楚国的统军大将是著名的项燕,他有一个更著名的孙子,名叫项羽。不过项羽还不能去打仗,因为这时他才只有八九岁。

面对李信的大军,项燕派出少量的军队与秦军接触,并一再败退,给李信留下楚军孱弱的印象。当李信一路高歌杀入楚国深处的时候,守候的楚國精兵突然出现,将秦军击溃。秦王得到消息后,立即驾车去找王翦,请他出山。

六十万大军备齐之后,在王翦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杀奔楚国。当行进到楚国边境的时候,王翦却下令驻扎整顿。楚国面对如此大军,也立即调动全国的兵力来迎战,但不管楚军怎么挑战,秦军就是坚守不出。

为什么秦军不出战呢?原来这是王翦下的命令。他让士兵就地休整,改善士兵的伙食,他还和士兵们一起吃饭。训练的时候,士兵们就玩投石头的游戏,看谁投得远。

就这样,秦军在边境休整了一年。直到有一天,手下报告说,士兵们投的石头已经大大超过了通常规定的距离。王翦下令:出兵攻敌!秦军一举击溃楚军,杀死了项燕,攻灭了楚国。

原来,王翦在边境驻扎是“以逸待劳”。与士兵一起吃饭既是为了检验伙食,也为了将士同心提振士气。而通过对士兵投石距离的观察来检验士兵休整训练的效果,然后一战而胜。同样的计策,在王翦手中,运用自如,成效更大。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的经典战例。从中可见,王翦是多么善于学习和运用啊!

4

王翦一生征战无数,战必胜,攻必取,是秦国继白起之后又一位难得的大将之才。白起一生征战,杀死的敌人超过一百万。而王翦正相反,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谋,在杀戮无度的战国时代显得极为可贵。

他的智慧不但用于对敌,也很好地保护了自己。在率六十万大军出征楚国之前,王翦几次找到秦王,要大量的田地宅院,说是为了给儿孙积攒家业。仗还没打呢,就如此要奖赏,连他的部下都觉得他太过分了。

其实,王翦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知道秦王嬴政性格多疑,如今把举国之兵都交到他手里,怎么会放心呢!他表现出贪图封赏,是为了消除嬴政对他“拥兵自立”的猜疑。

攻灭楚国后,王翦急流勇退,无论秦王怎么劝说,都不再出山了。最后终老家乡,是战国时少见的得以善终的大将之一。

战国四大名将:

《千字文》中有云:“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里面提到了四个人的名字,形容了他们带兵的功绩和威风。这四位大将就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他们被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他们都是从最底层的军官做起,一步一步走上巅峰。他们的能力代表了战国时期实战的最高水准。

(责任编辑 赵艳芳)

猜你喜欢
李牧白起赵王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白起抗命,英雄悲剧
有些事不可以试探
赵王骨折
李代桃僵(上)
拧瓶盖的男生
谷口村 恨吃“白起”两千年
威震四邻亦震主的常胜将军白起
李牧
白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