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慧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创造性阅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让学生在理解课文、解决问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而纵观目前的语文教学,还存在许多误区,使课堂生成倍受冷落。
一、教师与教材的对话蜻蜓点水。萨特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的阅读,文本是一种引导,教师是另一种引导。每一篇课文都有独特的内涵,“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学生课堂生成的问题,往往是对教材的个性化的解读,或在深层思考中的迷惘。要使课堂生成碰撞出生命的火花,教师必须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事实上,教师往往错误地把备课当成是写教案,过分依赖教参,甚至省略了“参”的过程,直接抄写现成的教案。教师缺乏与教材的对话,没有深入地挖掘文本所蕴涵的思想性、艺术性,对语言文字所创设的话语情境缺乏真切的体验和独特的感悟,教师的“神”游离于文章之外,怎么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和对话,领略课文中的美好的境界呢?学生怎么能有充满个性和智慧的生成呢?即使有,也往往由于教师缺乏足够的资源准备而熟视无睹,师生之间也就无法碰撞出心灵的火花了。
以七年级语文第二册中的一篇课文《孙权劝学》为例,全文共129字,是一篇自读课文。纵观全文,内容简单,蕴含的意义也不深奥,我原计划只用一课时完成,以学生的自学为主,由此只设计了疏通大意、人物分析和意义归纳几个环节。可实际教学过程中我竟用了两个多课时才完成。问题就出在自主学习的讨论环节上。老师的一个问题设计往往会引出几种回答,学生的思考千差万别,让老师几乎无法想象。而在课本剧表演过程中,学生非凡的创造力被极大的激发了出来。他们分别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其乐无穷地展示着自己的创意。整个课堂充满了活力。
二、教学流程的设计饱和封闭。语文课程标准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语文四大基本理念之一,因为语文课只有开放才有活力。但是,我们传统的设计理念,往往强调教学结构的严谨与细密,一切围绕着既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追求目标的达成度,认为这就是高效。在这种理念支撑下,课堂难免缺乏师生的互动,课堂生成也就无从谈起。余文森教授曾说:“老师对课堂控制得太严,学生的生成性的发展就会受到限制,因为使劲会把学生往他预先的设计上引导,而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認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比机械地灌输一些知识点,按部就班实施几个教学步骤要更有成效。也不要担心课堂共建过程中老师会在学生面前“出丑”,只要我们树立了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发展的观念,就会使师生双方都得到收益,达到“教学相长”。
“授人以鱼莫若教人以渔”。但如果只给学生一个活动的空间呢?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发挥出怎样的聪明才智?这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他们也许会创造出让我们都想不到的方法来,并且用这些方法来自主地寻找知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教给学生借助于已有的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所在。”当然,语文课产生的生成性不仅仅是我们老师的愿望,更重要的是它和语文教学的实际有很大的联系。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
具体来说,语文课堂的生成性大致可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过程的、培养能力的生成、培养情感的生成。相应的教学调整也可从这三方面入手。
一、教学过程的生成
语文课堂强调师生互动,由于不同学生启发讨论的深入,或许会脱离即定的教学计划,预设教学过程也会发生变化,体现出随堂生成性。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将知识点、能力点渗透到整堂课中,不断进行课中小结,在随堂生成中体现出知识传授的有序,突出重难点。
二、培养能力的生成
过程的生成必将引起知识能力目标生成的生成。一堂课中除预设的知识目标之外可能会有不少随机生成的目标。教师要不断甄别这些目标,选取有价值的目标及时拓展,随机整合并形成新的知识点。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各自的能力提升也将随之产生生成。
三、培养情感的生成
新课标确定的语文教学三维目标,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是最难达成的。因为情感本身就具有个性生成性。不同的教学情景必然会生成不同的情感。教师要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感情,注入自己的情感,和学生共情,进行情感互动。在感性中形成态度、树立价值观。这种情感的生成也许比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更重要。
尊重学生生命成长规律,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教师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堂生成,才能让生命活力在课堂上真正有效地发挥。
1、教师要勇当伯乐,善于发现良驹。课堂的内容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教师是有心人,任何迸发出的火花都将是学生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叶澜教授说,教师和学生不只是在教和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在新课程环境下,教师要成为平等中的“首席”,要善于倾听和发现,要学会“屈尊”,欣赏学生们的“真情告白”,并及时发现学生思维中的闪光点,通过提炼、筛选,进行扶植、培养,让“良驹”成为“千里马”。
2、教师要甘为琴师,善于拨动琴弦。语文课堂是师生情感流动的过程。这个过程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也是美的生成图。但情感不是说来就来,说有就有的。语文教学的“情”是教情、学情、文情的统一,要做到“三情统一”,教师必须要储情于胸,并用激情感染学生,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达到融情入理。同时,教师也要善于点拨,要营造点拨的基点,明确点拨的重点,巧设点拨的支点,把握点拨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读,在教师的点拨下灵光一现。
3、教师要勤作推销,善于推波助澜。学生的阅读感悟带有个性化的特点,这些个性化的感悟往往能激起课堂的争鸣,或引起课堂的共鸣。教师要勤作推销,让学生产生共鸣,更要善于挑起课堂争议。“灯不拨不明,理不争不透”,几乎所有的课堂争议,只要教师引导有方,都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和感受的难得机遇。教师要激发学生争议的精神,“于无疑处生疑”;营造便于争议的条件,保护学生独立见解;培养善于争议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课堂之生成,纷繁复杂;让课堂因生成而灵动的策略,林林总总,无法一一列举。只要教师坚持用生命去诠释语文,用生命去呵护学生,课堂便会充满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