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式”作文教学的实践操作与思考

2019-04-22 01:22陶畅怡
广东教育·综合 2019年3期
关键词:时评评析审题

陶畅怡

作文能否写好,关系到高考的成败。为了提高高三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减轻学生写作负担出发,借助课前演讲平台,对写作教学进行了“分享式”作文教学的设计和实践,让“集中式的训练和指导”变为“个性化的展示和点评”,让写作变成每天进行的常态化训练,化整为散,化难为易,天天评讲,步步提升。

一、“分享式作文教学”的具体操作

笔者中途接手的理科重点班,学生语文基础薄弱,作文水平尚停留在初中阶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笔者借助每日课前十分钟演讲阵地,将“课前分享”分成四个阶段,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地融入写作训练,开展“分享式作文教学”实践。

第一轮:片段式“时评分享”

近年高考作文关注国家发展,贴近社会生活,体现了培养青少年的责任和担当意识的导向性,评卷人希望通过作文,看到高中生应该具备的思维能力、表达水平和思想高度。虽然写作要求中并未对体裁有所限制,但更适合议论文寫作。

因此,笔者选择了“时评”作为第一轮课前分享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时政,培养学生的中心观点意识和议论分析能力,训练的重点在于论点和中心意识,要求一事一议,有理有据。

学生在阅读新闻、报纸的时候,自主选择最有价值的素材,写一段话,发表观点,说明理由。每天由一个学生制作ppt进行展示和主讲,展示内容必须观点鲜明,分析有力,提倡由点及面地进行同类拓展。在主讲者分享后,教师和学生进行现场点评。起初,学生在选择素材时,把握不准方向,事无巨细,随意挑选,娱乐化、趣味性倾向严重,分享时大多为事件陈述,缺乏有思想的观点和议论。为了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第一周由笔者对每名学生的分享进行点评,从内容的社会价值、观点的思想深度、语言的论述力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示范,推荐学生阅读《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广州日报》中的一些评论文章。从第二周开始,学生的分享就开始朝着笔者所期待的方向发展,每天一次的分享,既是一次素材积累,也是一次片段作文评析。

第二轮:拟题式“时评分享”

按照笔者的设计,第一轮训练为适应性训练,是写作训练推进的基础,为期三个月。三个月之后,计划让学生实现从“片段作文”向“完篇作文”的过渡,引导学生尝试围绕一个观点,从多个层次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评论分析,提升其作文的思想深度。

两个月后,学生给了我一个惊喜。国庆节假期回来的那次分享,张同学将自己挑选的素材设计成一个材料作文题,并写了一篇完整的作文。从此以后,我们的片段式“时评分享”自动进入了2.0时代——由片段升级为完篇。这一转变,不仅由学生提前一个月自动完成,还加入了学生自创元素“自拟材料,审题创作”,学生自己给自己的这一“难题”,促使他们更注重素材的社会价值和写作价值,使他们尝试从出题者的角度来设计,从考生的角度来创作,这无疑促进了审题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实为笔者的“意外收获”。

这一轮课前分享,相当于每天都在进行审题训练、范文评析,甚至还附带升格练习,每个题目都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每篇范文都是学生的精心之作,写得好,大家交口称赞,学习借鉴;有问题,大家一起探讨,找出对策。有的学生为了展示时更精彩,会提前选择素材,主动查找积累同类事例,还会列好提纲找笔者交流。学生每天按照学号轮流分享,不需要提醒,如果谁没有准备好,就会自己和其他同学商量调换。有时月考完要评讲试卷,笔者想暂停几次,学生还不乐意。原本枯燥费时的作文练习,变成了主动的写作活动。

第一、 第二轮分享,学生共展示分享了118篇时评类片段或完篇作文。内容涉及教育、文化、节日、科技、消费、社会服务、社会热点等多方面,学生接受了素材积累、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等多层次的写作训练。

第三轮:释放个性的“自由创作”

基于时评分享持续了三个月,学生的写作基本形成了一定的模式,开始进入“倦怠期”,于是,笔者把11月份定为自由创作时间,被学生戏称为“花式放飞”。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内容写作,体裁、题材不限。这一轮的调剂性写作训练,可以说是学生保持持续性写作动力的兴奋剂。学生几乎都是利用一两天的课余时间,就完成了令人赞叹的作品,有取材于校园生活或社会生活的小说,有关乎人性思考的散文;既有如《他的故事》立足现实的冷静审视,又有如《平等的世界》借助科幻的憧憬和反思,还有如《我住在十七层楼》让人叫绝的构思。学生的写作热情被再次调动,排在后面的学生甚至怕轮不到自己而赶着“插队”。这一个月,学生共创作和分享《白头吟》《岛》等4篇散文,《断腿》《假如是一场游戏》《三面之缘》等18篇小说。

第四轮:重点攻坚的“专题展示”

经过第三轮的调节“放飞”后,进入第四轮重点攻坚阶段,根据高考导向,笔者梳理出十二个写作专题(包括“核心素养”“核心价值观”“大国风采”“中国梦”“传统文化”“改革开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与创新”“美丽乡村”“青年担当”“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教育话题”),学生完成了四十多篇作文,结构稳中求变,立意由浅变深,典型性事例被反复多角度灵活使用。通过每天的分享、评析,学生实际上每天都在与写作打交道,每天都在上作文训练课。在评析中,我会有计划地结合学生习作,从审题、立意、结构、分论点、论据等方面进行重点评析,并给出升格训练的小任务,不着痕迹而水到渠成地完成整个写作版块的专题内容和提升目标。在几次模拟考试中,学生都能迅速完成高质量的作品。

第五轮:冲刺高考的“模拟题展示”

最后两个月,各地高质量模拟题出炉,具有相当高的训练参考价值,我挑选分类后提供给学生写作。这一阶段,考虑到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将每日一讲减少为隔日一讲,除了由主讲学生进行完篇分享以外,其他学生都要在上课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十分钟的提纲创作(包含开头及中心论点、分论点及事例安排、结尾)。在评析时,着重指导学生抓住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特点,迅速把握出题者意图,准确而有一定深度地立意,严谨而有层次地设计构思。

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学生写作逐渐呈现出快而好的特点,主讲学生的示例文章基本上都能拿到50分以上。在几次的月考中,学生几乎都在40分钟左右完篇,大部分学生能轻松拿到46-48分,每次保持有5人左右拿到50分以上。

二、教学的若干思考和建议

在高考改革的浪潮中,语文学科的改革被一次次推到了风口浪尖,2018年全国Ⅰ卷命题形式的变化,也在告诉我们语文教育人,不能被原有的教学模式和内容所束缚,不能再一味停留在考题研究上,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地真正关注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突破原有教学经验的禁锢,寻找立足于学生学情的教学方式,这样,方能应对一切之“变”。

此外,语文是生动、鲜活的,是最具生命力、最能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学科。以往学生“望语文兴叹”的状况,恰恰是我们语文教育人自己对语文生命力的漠视,将其公式化、功利化、考题化的结果。这样一群原本对语文毫无兴趣的理科学生,尚能通过“写作”和“分享”找回学习语文的热情,获得能力的提升,相信对于文科学生来说,更非难事。我们语文教师都应带着情怀和使命,满怀信心地引领学生走进语文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浩瀚的文字海洋,使他们发现文字之美、语言之美和思想之美,让语文素养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能力。

责任编辑 黄铭钊

猜你喜欢
时评评析审题
恰巧而妙 情切致美——张名河词作评析
评析复数创新题
时评的一般思路
“三招”学会审题
就事说理,激浊扬清——如何写好时评作文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
党建时评
漫画·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