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强
移动终端领域是一个没有固定模式的丛林,丛林的环境复杂多变,谁都有可能从中杀出重围。华为移动把握住了关键的时间点及时转型,并为其制定了一系列可落地实施的方案,充满了对品牌未来的详细规划。
2014年中国移动市场迎来了大变革,4G网络建设迎来加速,运营商逐步缩减手机补贴,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新零售模式开始不断地侵蚀传统渠道。以“中华酷联”为代表的传统厂商,在这场变革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更多的用户愿意选择线上品牌,因为它们的产品参数更透明、性价比更高、品质也更优。
此时华为移动原有销售模式变了、渠道变了、用户也变了,自身必须也要有所改变!
2014年华为CEO余承东经过多次线下调研,最终做出决定:接下来要向“以消费者为中心”全面转型。
移动终端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Mate7是华为想要实现“弯道超车”最关键的一战。据当时的华为大中华终端业务部部长朱平透露,这款产品必须成功,这是他与团队的背水一战,如果无法达到目标将主动申请离开。
Mate 7在规划阶段就做收集了4万多份线下消费者调查样本,目标人群定为商务人士。根据调查得到的结果,有针对性的开发了EMUI、大电池设计、金属机身、高屏占比等特性。
Mate 7被定位为高端机型,而且并不只是定位上的高端,售价同样也高端。其售价定在3500元起步,计划销售目标为“百万台”。这在当时市场环境来看,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当时国产手机还在2000元价位争夺性价比的阶段,高端机型均为清一色的苹果、三星、索尼等国外品牌,消费者在高端领域并不对国产手机感兴趣,就连华为内部也没有足够的自信。
朱平认为:Mate 7是华为进入高端市场的绝佳机会,定位和卖点都符合高端手机的特点,只要运营得当就完全有可能成功。于是向总部借了一笔钱,用于品牌营销,将产品内涵和品牌价值结合到其中,后来就有了杨拓的成名之作“爵士人生”。
幸运的是Mate 7大获成功,实现了口碑与销量的双丰收。最重要的,其还为Mate系列成功的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模式,便是大屏、长续航、高性能、安全,这几个关键要素。从这以后的Mate系列手机都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迭代。
在经历了Mate 7的大获成功后,便有无数家企业看到了华为在线下门店的布局较为薄弱,自动找上门来,表示愿意为华为免费开展线下销售门店。华为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紧急规划线下门店事宜,拒绝了大部分加盟商,以少量授权的形式慢慢铺开。宁愿以慢速建设,也不接受快速的大面积铺开,坚持走精品路线。
对于华为而言,开一家门店很容易,但如果没有良好的规划,导致某一家门店经营不善关掉了,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个门店这么简单,还有品牌价值的下滑以及消费者对华为的信心。
任正非曾对外表示过,华为每年的研发费用为150亿到200亿美元。正所谓投入越多,回报越大,华为成功将技术转化为产品,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其在通信与麒麟处理器方面取得的成绩。
华为硬生生的用钱砸出来属于自己的技术壁垒——麒麟SOC。在智能手机刚发展初期,大多数的厂商都是选择购买已有的SOC解决方案,然后组装进入自己的手机。坚持自研SOC的手机厂商只有3家,分别是苹果、三星、华为,三家厂商均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华为在SOC方面的成就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直到2014年发布的麒麟910才被大众所认可,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一路高歌猛进,现已发展成为全球出货量排名前三的巨头。
在多年以前,华为的线上营销是比较单薄的,后来见证了以小米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的崛起,华为开始有样学样。2013年成立自己的子品牌“荣耀”,专攻线上,主打性价比,随后再将自身的主品牌“华为”提升至高端定位,将移动业务一分为二,变成两条线。
华为移动的成功并非全靠运气和现在令许多人反感的“海军”,其有自身合理的规划,一步一步稳扎稳打走到今天,前期靠学习友商的成功模式,后期依靠自研技术的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