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道玉
孩子成才取决于什么,是拥有高学历光环、出身名校还是师从名师?对此,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结合其教育工作经历,讲述了他的思考。
从事高等教育工作近60年来,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惑着我:大学生成才究竟取决于什么?是高学历和高学位吗?是名校和名师吗?
华罗庚先生是由初中毕业生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师从他的学生不下百人,但获得世界数学界公认的杰出数学家,也只有五六个人。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经过这几年的学习与思考,我终于有了一点心得。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只能决定于自己。大学生能否成才,需要淡化名校情结,走出盲目追求高文凭和高学位的误区,最重要的是要培育和强化决定成才的五个重要素质:
但凡智力超常的少年,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酷爱读书。
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的毕业生刘维宁初三考上大学,大三考取留美研究生。他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天才少年”之一,是加拿大国家宇航局唯一的五级(最高级)科学家,现在被聘为中国“千人计划”专家,主持由中国科学院空间中心与欧洲航天局共同发射的“夸父卫星”项目。
他自识字后,就养成了酷爱读书的习惯,而且是跨学科的广泛阅读。就像林语堂先生所说:“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
武汉大学2014年录取的13岁的汪逸凡,从两岁就开始阅读简版的中国四大名著,正是超强的阅读能力使他连连跳级,只用了5年时间,完成小学和中学12年的学校教育。
人类文明的传承就是从自学开始的。自学是建立在高度自觉的基础上。不少“天才少年”都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例如刘维宁在大学期间,每学期教科书和教材发下来以后,他快速自学一遍,然后广泛阅读感兴趣的书刊,以积累和构建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结构。
一直被传为佳话的典型例子,是英国大博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因家境贫寒8岁才开始启蒙教育,而且只读了两年书。他完全靠独立自学成为精通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医学的博物学家,精通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腊文和拉丁文,曾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获得皇家奖章,还担任过伦敦大学的校长。
具备自学能力并不需要有多高学历,但是自学仍不能在大学普遍推广,原因在于学习者有依赖思想、意志薄弱、迷信教师。
同时,现在僵化的课堂考核管理制度,也不利于大学生进行自学。面对大数据时代,在线学习使得获取教育信息更便捷,为无师自通提供了空间。当今大学的理念、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规则需改变,要从玩“知识游戏”向玩“思维游戏”转变。
世界上绝对没有记忆力迟钝的学术大师。学术大师陈寅恪,他留学12年却没有拿一个学位,而是博览群书,并且掌握了中外12种语言。晚年他双目失明后,完全凭口授整理出版了《再生缘》和《柳如是别传》。
他的记忆力被称为“妖孽”式的。美籍华人史学大师余英时先生感慨地说:“要以全中国人的记忆力来挑战陈寅恪。”
记忆力与天资有关,但主要还是后天培养的,就如大文豪高尔基所说:“记忆力就如肌肉,越练越强。”
我原本是一个理科至上主义者,30岁以前没有读过一本小说,认为那是浪费时间。但到了不惑之年,我才恶补人文社科知识,教训极为深刻。
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没有上过大学,从一个中学毕业生成为国学大师。他曾经深刻指出:“今日国家社会所需者,通人尤重于专家。而今日大学教育之智识传授,则只望人为专家,而不望人为通人。夫通方与专门,为智识之两途,本难轩轾。”
我国1951年提出“一边倒向苏联”。大学也全部采用苏联的专业化教学制度,否定了解放以前的通才教育。
自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各高中陆续实行文理科分科教学,大学也随之实行按文理分科考试与录取。从70年代末,包括周培源先生在内的众多教育家呼吁恢复通才教育,但依然没有清除专业化教育的弊端。
事实证明,文科单科独进和“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不害怕”的成才道路,都是行不通的。
诺贝尔是家喻户晓的人,但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发明大王,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文学家、诗人和精通5种文字的翻译家。
化学家罗·霍夫曼因发明了“轨道对称守恒定律”而获得1981年诺贝尔化学奖。他同时出版了多部诗歌和散文,他的《化学畅想》一书,把科学典故融入诗中。这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因此,无论是学校、家长或是在读的大学生,都不要太在意专业的选择,走出专业化教育的误区,打好厚实的文理知识基本功。
一般来说,悟性的表现形式有:未卜先知、举一反三、去伪存真、触类旁通和心有灵犀等。
例如,9岁的高斯,利用等差级数瞬间就算出了1+2+3+4+……100垒加数值为101×50=5050,这就是悟性;7岁曹冲脱口说出称象的办法也是悟性;7岁的司马光破缸放水救童伴还是悟性。
1994年,刘维宁心血来潮,尝试性地参加了一次美国GMAT考试,结果得了740分(满分800分),同时被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芝加哥大学等5所顶级大学录取为工商博士研究生,但他最终没有弃理学商。对于一个空间物理学家来说,他能得高分靠的也是悟性。
其实,学生们学习优劣的区别,不在于分数高低,而在于悟性有无。悟性与知识多寡无关,与学历、学位无关。
那么,怎么开启悟性呢?古人曰:学必悟,悟而生慧。学习的本质是悟道,就是获取隐藏于知识背后的智慧。
悟性重在悟,它是在无功利、无压力、无恐惧的心境下,通过自学、自问、自疑、自答、自赏、自娱等一连串的顿悟过程而获得的。
以上是我关于学习素质论的基本观点,能够很好解释为什么进名校和从名师的人有的能成为杰出人才,有的却不能;另一方面,没有进名校甚至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却也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