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曾勋
《历史的关照》
作者:王丹誉
出版社:中国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9年11月
近日,本刊专栏作家、知名历史学者王丹誉的新作《历史的关照》出版,并接受了本刊专访。该书是王丹誉近年来从他在中央报刊发表历史随笔300多篇中精选的70篇力作,分为读书治学、修身养性、官德善政、清廉公正、制度得失等五部分。本书以史明鉴,以廉政文化为宣传点和落脚点,对照历史,关照现实,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王丹誉认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总是有感情、有温度的,她能给人以关怀、照顾。
廉政瞭望:《历史的关照》更多的是通过历史故事、教训来警示今人做人、做事的道理。在起书名时,“关照”二字,是不是表明了你的写作态度?
王丹誉: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历史纪录片《让历史告诉未来》,是用新闻的视角来考察历史,同时用历史的视角来审视新闻,历史和新闻在此相互完美转换,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我做了20多年记者,对新闻有一点自己的理解。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新闻。当时和一名学者交流,他补充了一句:历史比现实更现实,现实比历史更历史。
新闻人讲历史的教训,多是从警示方面来讲。我认为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总是有感情、有温度的,她能给人以关怀、照顾。历史的规律从未改变过,历史的轨迹惊人相似,高度重合,甚至历史在不断重演。当我们浮躁、彷徨、焦虑时,打开历史,看着来路、思索方向,我们内心就会获得温暖而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历史的关照吧。
廉政瞭望:《唐代官场的“两面人”》一文分析古代官场“两面人”对政治生态的严重危害。那么,你认为古代那个历史时期政治生态最好?是什么造就了这样的政治生态?
王丹誉:忠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忠诚永远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我经常想,迄今为至没有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组织、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可以容忍一个背叛自己的人和事。
我个人认为在中国古代,宋朝政治生态比较好,当年仁宗想提拔他的宠妃张贵的伯父张尧佐为枢密使,结果被谏官包拯在朝堂上争辩时溅了满脸口水。最大的原因,是因为宋朝的对文人士大夫的宽容,在很大程度上,为宋朝涵养了天下亿万民心,直到宋灭亡时能有十万军民集体殉国。老百姓用身家性命,来真诚拥戴、追随一个王朝,这正好印证了唐太宗所论的君民水舟关系。
廉政瞭望:书里面有一篇文章,叫《从“操刀伤锦”到“宽容失败”》,从历史典故中,解读任用干部的“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其实,一些古代官场智慧和文化,仍然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在你看来,古代哪些正面的传统文化仍值得我们当下宏扬?
王丹誉:古代的贤者对人、对事,对思想、对政见的认可,不是从个人的利害得失来考虑,而是从国家、民族、天下、苍生的利益来决定。
比如,苏轼是保守派,力主反对新法。“乌台诗案”新党欲置苏轼于死地,改革派领袖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竟然不计个人恩怨和不同政见,上书皇帝“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而死里逃生,为中国文学史和书法史留下辉煌篇章。
后来,保守派主政时,苏轼不顾个人得失,为改革派仗义执言。古人这种天下家国的情怀,是宽容的发心。他们总是从大义出发,而不是从小利着眼。我认为古代士大夫这种济世济民的精神是我们最宝贵的文化之一,也是我们迫切需要的道德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