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

2019-04-21 07:09韩立阳
现代交际 2019年1期
关键词:举措城镇化乡村振兴

韩立阳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足以体现出新时代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解决农业、农村、农民等存在的重大问题,精确把握新时代“三农”发展轨道,是新时代的伟大举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采取措施加快补齐农民短板,才能更好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即将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和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打下基础,推进中国最终实现现代化。

关键词:乡村振兴 城镇化 举措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01-023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十九大报告中党中央对发展“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提出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无疑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新时期新阶段也是关键时期,因此我们要正视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城镇化过程中的问题、陷入土地现代化陷阱等都对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制约。因此在探索乡村振兴过程中,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做到主观与客观相一致,以从实际出发为原则,完善农村治理转型政策,同时也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由来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乡村的发展在很多地区存在着不平衡,资源利用率低下,公共设施制度不完善,产业升级比较缓慢等。随着我国基本矛盾的转变,统筹城乡的发展,增强农民的获得感逐步成为党和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也成为解决“三农问题”奔赴小康社会的关键一步。乡村振兴战略就是在错综复杂的背景之下产生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为中国农村赢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正处在快速化发展阶段,城镇化不仅是人的城镇化,同时也是土地的城镇化。快速城市化就必须在城市扩展,在城市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上,是国土资源部于2008年出台的一项土地政策,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减少农村宅基地来获取相应的城市指标。由于有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不按实际规律办事,一味地拆除农民旧房子腾出来宅基地,再将宅基地复垦为耕地,以此来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化发展要双轨道,而不能以损害农民的利益来支持城市的建设发展,这也是不利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无法保障农民财产权益。

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二○三五年,我国大约城市常居人口大约10亿,而农村居住人口大约4亿,农村的数量依然很大,在将来一段时间里,农村依然是我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因此,面对城市化发展不断推进,呈现出另外的景象就是农村衰落,这将是成为阻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乡村的衰落依然是个世界性难题,纵观全世界城乡发展的现象来看,不管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城镇化中都是要面对这一难题的。可以说乡村的衰落与城市化发展相伴相随,城镇化的发展,伴随的是乡村人、钱、地不断涌向城市,从而乡村人口大幅减少,形成了中国大部分农村目前以“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小农模式。以发达国家来说,高楼林立的大城市背后,与衰落的农村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而发展中国家伴随大量人员进城,乡村人员骤减,出现不可逆转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贫民窟不断扩大的趋势,乡村衰落成为全球化各国难以避免的“现代化陷阱”。

面对乡村衰落的困难,全球各国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应对。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单一的输入形式来调整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的收入。不过随着城市化对年轻人的吸引,年轻人大量涌向城市,乡村不断衰落,最终还是无法扭转乡村衰落的局势。而作为中国的邻居,相对来说发展较快的日本和韩国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同样看到乡村的衰落问题,进而实行乡村振兴,实施“新乡村运动”为以后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按照世界银行标准,2014年我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75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中等水平中上阶段,我国能否向有些专家学者预测那样在2025年左右跨入高收入阶段,从而向全面现代化目标发展,以此来看很大的因素取决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由此可见,从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现代化的推进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一系列保障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方法和策略,进行了全方位的规划,一方面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得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土人才。另一方面,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引来人才,更加优惠的政策留住人才。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农业发展的新篇章。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发展,以全新的视角和更开阔的视野对未来中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第一,调动农民积极性参加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惠及千千万万农民,更是让农民真正成为参与者,贡献一份力量。坚持乡村振兴,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不断完善机制,优化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二,通过产业一体化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说一千道一万,归根到底还是发展的问题,产业兴旺是振兴的根本措施。一是要充分结合地方的资源优势,对一二三产业进行融合,打造成地方特色的资源名片。二是加快农业的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体系,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其中要加大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是要逐步完善对农业的支持和多方面的扶持,调成农业的补贴方式。

第三,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加快乡村振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生态文明体系的改革,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因此,在农村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生态文明的治理问题。在新时期的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人民更加渴望美好的生活,乡村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因此要求更加严格。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仅体现在收入上,而且也体现在基础设施方面,尤其基础设施方面更加重要,因此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乡村振兴。尤其是处在城镇化加速的过程中,更要在运行机制、人员配置、资源分配方面不断进行完善。

第四,实施乡村振兴要重视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同时也是发展农业需要的基本生产要素。目前农村土地最主要的就是财产收入的不合理,土地增值的收入部分用于农民农村农业的不足。因此,现在是需要解决土地增值的时候,解决农村土地“怎样用,怎么用好”困境的时候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做好农村土地这篇文章,要从维护农民利益方面着手,合理公平地利用土地收益,增加农民收入。

第五,通过乡村人才计划培养,引领乡村振兴。人才是推进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乡村的建设离不开热爱土地的带领人和引领人。一是要加强和建设乡村干部队伍,为乡村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二是要加大力度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三要支持和引导农民自主创业精神,鼓励城市人才下乡,形成互帮互惠双向资源通道,从而为乡村产业播下种子。四是培育乡土文化人才,促进乡土文化传承和文化创作,繁荣乡土文化,树立文明乡风。

三、乡村振兴战略助推实现中国现代化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还要保持在4亿左右。因此,沒有乡村振兴和现代化的发展基础就不会有国家的现代化,要大力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变生活条件,因地制宜地结合乡村资源,走出一条振兴之路,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对于中国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责任编辑:刘健

猜你喜欢
举措城镇化乡村振兴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