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静怡
一、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历史背景
唐大慈恩寺始建于公元648年(唐贞观二十二年),原是唐高宗李治为了追悼他已故母亲文德皇后所建的寺庙。其位于皇宫城南晋昌里的“净觉故迦蓝”。原址修建的新寺,占地342亩,是现存寺院面积的7倍,建造过程可谓是“穷班垂巧艺,尽衡霍良木”。寺院建成后,非常壮丽,唐太宗给此寺命名为“大慈恩寺”,是唐朝当时面积最大的寺院。历史上,大慈恩寺在多次战乱中已被毁坏,经过多次重修,如今寺院仅存有西塔院。1988年日本船桥市与西安互结为友好城市,并帮助西安在唐大慈恩寺遗址上重新营建了“春晓园”;后在2007年改名为“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
二、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设计
1.山石水体
从园区北入口进入便能看见叠石,中部理水,整个园林按照仿古形式修建的山石水体,无不给人一种梦回大唐的感受。大慈恩寺遗址公园东侧入口,以巨大假山石篆刻醒目標题标志入口,以绿色植物为依托。台阶旁设立仿古式灯,体现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以植物作为遮挡欲扬先抑。拾级而上,台阶尽头是茂密的树木,成为障景,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感觉。
假山石林立,以小见大,使人看之联想到大自然中的群山峻岭,环形小道吸引游人前往观赏,让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妙感觉。
在水池的内壁建设成凹槽,当作排水系统。水上石板间隙搁置,仿若浮于水上。水池的设计模拟自然水体运动,从潺潺流水到飞流而下,水的各种形态极具,临水而行,仿佛置身自然河溪旁,感受水的灵动。
2.植物搭配
园内山丘上树木葱郁,高矮落差,灌木与地被交错,承继中国古典园林回归自然、表达自然的意境,行人走在其中,宛若置身大自然的怀抱,感受清新静谧的气氛。最令人赞叹的莫过于园内的牡丹园,这是在西安市里屈指可数的牡丹园。在当时,长安城内可谓是“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
3.景观节点
园内的景点依据相关传说和唐朝有名山水田园诗句构造,以诗为景,韵味无穷。包括雕塑区、古亭飞瀑、曲江春晓、白石滩、关石入口、柳浪亭、鸟鸣涧、竹里馆等景点。
其中标志性雕塑有:高宗建寺(采用圆雕的创作形式体现高宗建寺时的场景。画面内容,唐高宗李治带领建寺的情景);玄奘建塔(体现玄奘建塔时的景象,设计雏形由玄奘设计,与众人讨论时的场景);鉴真东渡(作为中日友好交往的象征,表现了中日文化青山一道同云雨);大佛像(突出该园的文化历史背景,全园的景观节点中心,烘托出佛教园林的宗教气氛)。
4.佛教文化
园林以佛教文化为主题,园区向游人表达了“禅悟”这种在中国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气氛,让游人感受明心见性“与天和谐,谓之天乐”的感受。
三、造园艺术之美
大慈恩寺遗址公园通过改造后一改往日纯自然式的呆板单调的园林风貌。园区在追求完美的同时,通过自然式的叠石理水、佛教文化的雕塑景观、错落有致的植物配置等各种手法将传统宗教和现代宗教完美融合,设计者以此来传达关于内心对禅意境界的向往。造园运用“师法自然”的表现手法表达隐逸的品德精神。隐逸文化与佛教文化相融合,使人们走进园林能感受到从城市的喧嚣来到山谷的宁静,使人们暂时忘却名利的争夺,感受这淡泊惬意的时光,陷入一种深度的冥想和悠然的心情。这便是造园艺术之美所给人们创建的美好生活。
参考文献:
[1]李怡洁.唐大慈恩寺遗址公园景观的摄影美学价值评析[J]. 大舞台,2012(5):272-273.
[2]宋明明,王莎莎. 历史文化主题雕塑在城市广场中的应用:西安唐文化雕塑调研报告[J].青春岁月, 201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