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文言文阅读鸟语花香的自在世界

2019-04-20 02:34沈华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沈华

摘 要:文言文阅读中由于教师对文言的处理方式不同,学生阅读的兴趣和阅读效益就会产生明显差异。文言文阅读要改变逐字逐句对译的文言文阅读形式,并通过展开遐想、借词发挥、纵情朗读、动作演绎等教学方法丰富文言的意义,释放文言的生命活力,这样学生才能感受文言文的美感和魅力,获得思维与精神的成长。

关键詞:文言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

在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有的教师沉迷于文白翻译的泥淖,一节课常常除了实词与虚词,别无他物。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乏味,师生煞费气力,却“愁从双脸生”。其实,如果我们能避免“裹词不前”的尴尬处境,在解词释义的基础上,合理想象,借词发挥,为文言词汇的阅读创设伸展的空间,舞动文言的思维,那么就能为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营造清风朗月、鸟语花香的自在世界。

一、展开遐想

阅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如果羁绊于文句“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的意思,无异于味同嚼蜡,兴味索然。有意思的文言文阅读,要引导学生在知其意的基础上,尽其味,将文言的意味想象开来,丰富起来,表达出来,见言如见人,知言会神。陶渊明“嗜酒成性”,然为生计所困,他在《归去来兮辞·序》中所写“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爱喝酒的陶渊明,怎样喝才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在教学中,笔者和学生通过对话,从一个“醉”字展开遐想,打开想象的阀门,从而搅动文言的波澜。教学片段如下:

师:爱喝酒的陶渊明,怎样喝才算“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生1:大口大口地喝。

生2:一碗一碗地喝。

生3:像李白那样“一杯一杯复一杯”。

师:大碗大口喝酒,一杯杯喝酒,直到喝醉方罢休。五柳先生像是一个酒鬼,怎么来认识五柳先生的酒“醉”?

生4:他不是酒鬼。因为他“造饮辄尽”,喝酒图的是满足,喝个尽兴,不像酒鬼那样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

师:哪里可知五柳先生喝酒尽兴就好?

生5:“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五柳先生喝醉了就回家,如果贪酒的话,他不可能想到回家。

师:所以,五柳先生“期在必醉”“既醉而退”的“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醉酒”“烂醉”,而是“陶醉”于喝酒的兴致中。尽兴了即可,不求多,不贪杯,什么时候尽兴,什么时候精神快乐了,什么时候就回家。通过一个“醉”字,我们可以想象陶渊明虽生活贫困,但有着率真的性情和对精神自在生活的追求。

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要求教学中通过想象还原或再现文言字词背后丰富的画面和意蕴,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走进文本的深处和作者心灵的深处。学习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时,可以让学生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以再现诗歌的画面,从而能理解司马光所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阅读《桃花源记》,由渔人“停数日,辞去”一句,可以想象渔人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感,从而理解陶渊明虚构“桃花源”的现实意义。在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中,借助于丰富的想象,学生不仅能沉入文言,还能透过作者独特的语言和作品的具体语境来感受作者的情绪、情愫。

二、借词发挥

经典文言文阅读的魅力与乐趣,还在于透过文言可以照亮作者的精神和我们回家的路。阅读文言文时,我们要在文言的千沟万壑之中寻觅清流;我们要在作者的精神轨迹里爬梳;我们要“揪住”每一处文言,发掘其价值与功能;我们要揭示每一处文言的秘密;我们要燃烧文言的热情,激发它们的活力,让学生明白文言的无穷魅力。

就《五柳先生传》中陶渊明的三大爱好,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从平淡处见精神。且看笔者和学生的借词发挥,咬文嚼字:

师:好读书、嗜酒、著文,这些兴趣爱好,对于五柳先生有什么意义?

生1:文章说“忘怀得失,以此自终”。五柳先生可以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过完自己的一生。

师:五柳先生了不起啊!为什么呢?你们看,按照我们的生活经验,你们觉得一个人能把得还是失不放在心上?

生(众):得。

生2:我们很容易满足得到的东西。

生3:很多时候对没有得到的或者失去的东西常常会斤斤计较。

生4:我们对失去的东西会耿耿于怀,无法忘却,不能割舍。

师:五柳先生,他不仅能忘怀得,还能忘怀失,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境界!这种精神境界的内涵是什么?

生5:在乎内心的感受,不在乎荣利。

生6:看淡物质。

生7:不在意身外之物。

生8:他追求内心和精神的满足与愉悦。

课堂中,我们从“得失”切入,借“得失”一词探讨五柳先生的精神世界。学生通过“得失”明白:只要内心满足,精神世界丰富,得失就可以忘怀;如果内心“空空如也”“萧然”,那么得失就会填满我们的心,我们就被它们羁绊,生活就不会洒脱。阅读文言文,要借词发挥,擦拭文言,释放文言的光芒,文言文的光彩才能彰显出来。

三、纵情朗读

王小波说:“文字是用来读,用来听,不是用来看的。”纵情朗读可以抵达文言的美妙之境,纵情朗读也能唤醒文言文的生命活力。朗读已然不是简单的教学手段:在解字会意时,我们可以朗读;在阅读思维阻滞时,我们可以朗读;在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时,我们可以朗读;在感受文言的余韵悠长时,我们可以朗读;在融入我们的生命情怀时,我们可以朗读……文言文阅读课如果离开了朗读,则会成为一潭波澜不惊的死水。

在所有经典的文言文中,韩愈的《马说》可以称为朗读生趣的范本。笔者在课堂里采用师生对读的形式,以读解文,以读传情,以读促思。

师:(朗读)其真无马邪?(平淡柔和的语气)

生1:(朗读)其真不知马也。(重读“真”)

师:为什么你朗读时将重音落在了“真”上?

生1:千里马就在面前,可是“食马者”竟然说“天下无马”,他们有眼无珠,真的不认识千里马,所以想强调“食马者”的愚蠢无知。

师:我们再来演绎一次。我读后一句,你来读前一句。

生1:(强烈激动的语气)其真无马邪?

师:她朗读得很有激情,语气也强烈,是不是比我刚才好多了?

生2:(笑)肯定好多了。因为这是一个反问句,你没有读出这种句式的感觉。

师:哪些语言上要读出反问的语气?

生3:“邪”吗?

师:其真无马邪?(“邪”字语音上扬,语气渐强)但是,我总觉得朗读的语气还不足以构成反问,是不是还有其他语言的语气没有读出来?

生4:“其”,也要上扬,“其”与“邪”表示反问的语气,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说得很激动)

师:原来这个“其”字这么重要。我再来朗读,听听我有没有长进?“其真无马邪?”

[教师以激昂质问的语气朗读,学生以掌声回应了教师的朗读,并尝试继续朗读。]

生5:(朗读)其真不知马也。(“真不知”三字都重读)韩愈还想表达对“食马者”的不满,抨击他们的无知。

生6:(朗读)其真不知马也。(“也”字拖音延长)

古人难以用虚字,而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连用五个“也”,字字意味深长,情感饱满,一声声的“也”,一声声的哀鸣,一声声的叹息,一声声的悲愤……撼动人心,响彻古今。在文言文阅读中,纵情朗读能唤醒文言文的生命活力,纵情朗读无时无刻不让课堂增辉添色,通过朗读,我们享受文言带来的愉悦之美。

四、动作演绎

遗憾的是,很多时候文言文阅读带给学生的仅仅是文言本身,所谓“见言是言”,而非“言中之味”。文言文之味,要靠阅读者不断丰富,从无到有,由淡入浓,读出潜伏在文言深处的趣味、情味、意味,画面、风景、故事……阅读文言文,与其说与文言相遇,不如说际会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阅读文言文是与美丽的邂逅,也是精神的还乡。

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讲述宋濂的求学之“艰难”如何避免成为空洞的言说?衣食无忧的孩子如何走进宋濂贫穷的生活?面对不同的文言文,“量言裁衣”显得尤为重要,好玩的阅读方法,比如动作演绎,不仅给文言注入活力,还能给课堂以思考的力量。如阅读以下文字: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负箧”,我们摆出曲背的动作,是否比解释“背着沉重的书箱”更形象而直观?“行深山巨谷中”,宋濂当时是“走”,还是“趋”?如果是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宋濂行走的动作怎样?能快步向前吗?能一路无阻吗?能雄赳赳气昂昂吗?“穷冬烈风”,寒风凛冽,宋濂极有可能逆风雪行走。明代的一尺大约31.1厘米,在這样“数尺”的深雪里,宋濂又怎么行走?路上的碎石、荆棘、沟壑怎么避免?为此,笔者和学生们分别演绎宋濂不同的行走姿态,最终形成了这样的画面和故事:在风雪的肆虐下,在茫茫无际的白雪中,宋濂伛偻而前,踽踽而行,一路蹒跚,深一脚浅一脚……

动作演绎,将无形的语言转化为有形的姿态,营造文言文阅读的“磁场”和温度。如此阅读文言文,学生还会视文言文为“洪水猛兽”吗?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方法阅读教学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
我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