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鹏 张玉盟 罗亚军
【摘 要】对UDC(国际十进分类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作了阐述,借鉴当下各类分类法的应用,对UDC研究现状做了具体的分析,并对UDC的研究动向做出科学预测。
【关键词】UDC;国际十进分类法;类目体系
中图分类号: G254.1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4-0273-004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106
The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Situation of the UDC Classification
CHU Peng ZHANG Yu-meng LUO Ya-jun
(Institut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Information of Jining,Jining Shandong 272023,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UDC(Internation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 draws lessons from the current application of various classification methods,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UDC,and makes a scientific prediction of the research trend of UDC.
【Key words】UDC;Internation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Category system
1 UDC概况
《国际十进分类法》,亦译作通用十进分类法,英文即UDC(Universal Decimal Classification),是列举—组配式分类法,也是国际通用的多文种综合性文献分类法。原由比利时人P.-M.-G.奥特勒和H.-M.拉芳丹在《杜威十进分类法》第6版的基础上编成。1899年起陆续以分册形式出版,第一版为法文版,名为《世界图书总目手册》,第一册为《物理科学卡片目录手册》,1905年汇编成《世界书目手册》,1927年的法文增订版改名《国际十进分类法》。后由国际文献联合会(FID)统一主持对它的修订工作。
1.1 类目结构
UDC是一个在详尽列举式类表的基础上大量采用组配方式建立的文献分类体系。
UDC基本采用了DDC的大类序列,只用一个小小的变动(1964年),即将DDC“语言”类被并入第八大类内,空出来的第四大类的号码拟作扩充科技类目之用。使两者的内容之间的联系得到揭示;此外,大类的标记页不再采用三位数字标志的方法。
1.2 核心主文档的建立
UDC核心主文档的建立,是在改变管理机构的同时进行的,这是近年来UDC类表建设的一个最新进展。作为一部国际性文献分类法,UDC具有23种语言版本。各种文本还有详本,中型本、简本的区别,给类表的修订带来了困难。发展核心主文档的目的是试图建立起一个英文标准文本,作为各种语言文本修订和发展的基础。
UDC的标记由主表类号和各种辅助符号组成。UDC的主类号和各种辅助符号的组成。UDC的主类号与DDC比较接近,采用单纯阿拉伯数字,以层累制方式配置号码,每三位一点。为便于组配,UDC广泛设置了各种辅助符号。UDC标记设置的不同主要是在其辅助符号上。
1.3 管理与修订
UDC的修订一直由国际文献联合会(FID)负责,其日常管理则由FID分类法中心委员会进行。FID的成员国也建立相应国家的委员会,负责该种语文版本的管理。1986年,在对原管理方式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UDC管理委员会取代原有机构。1989年,组成由英国分类法小组I.c.Mcllwaine为首的UDC发展研究小组,对UDC的管理方式和发展前景进行调查,提出建立一个由6万个类目组成的英文机读文档,作为各种不同规模、语文版本的修订基础。1992年初,UDC的管理权改为由UDC集团负责。同时,在1993年建立起了以英文中型版为基础的核心主文档。
1.4 UDC的特点与不足
UDC的特点:
(1)類表列举详尽,组配灵活,不仅可以利用复分表进行组配,而且可以使用各种辅助符号进行类目间的组织;
(2)标记具有较强的表达性,通过使用各种辅助符号表达主题成分,可以用来进行轮排,并对计算机检索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UDC的不足:
(1)大类的划分不够均衡。其中,6自然科学、7应用科学两类的类目,占整个类表篇幅的约三分之二,使得这两个类目的进一步展开层次较深,标记冗长;
(2)组配规则过于灵活影响标记一致性;
(3)号码冗长,组配符号种类繁多,过于复杂,不便于手工排检;
(4)缺乏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和统一的修订方针,跟不上文献标引的实际需要。
2 研究现状
2.1 UDC编制及使用情况
较早期的文献主要是对UDC诞生及使用情况或其主要部分的介绍,陈义主、唐良光介绍了《国际十进分类法》及其使用[1]。周冰、李津对新版《国际十进分类法》通用复分表进行了介绍[2]。尤春涞、贺智勇从国际目录学院的简史中谈到了《国际十进分类法》的诞生和发展[3]。俞君立对《国际十进分类法》首次传入中国的时间进行了研究,认为UDC是在1926年由朱家治先生首次传入中国,而并非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4]。解玉洁对《国际十进分类法》的编制技术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5]。J.L.萨丹纳、黄明,对《国际十进分类法》的标记符号的用法进行了解释说明[6]。
2.2 对UDC体系的评价
田书格通过研究《国际十进分类法》在管理体系上的运作模式与发展态势,分析其特色所在,并对我国分类检索语言的理论研究与编制方法提出一点建设性意见[7]。皮高品根据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的现状,对《国际十进分类法》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相关的评论[8]。曹树金、颜丽君对《国际十进分类法》网络版进行了评价,指出网络版用户界面友好、用户不必安装别的软件、不必担心版本更新、不用担心软盘及光盘的携带存储问题,给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9]。蔡小筱通过分类检索、探索及学习,分类、界面与信息构建,知识结构的可视化导航,索引语言、关系和可视化,馆藏搜索和浏览的可视化,分类与馆藏元数据的可视化七个方面进行了研究[10]。
2.3 UDC与其他分类法的比较
邹瑾、张燕飞对《国际十进分类法》与《杜威十进分类法》两种大型分类法在网络化发展情况下应用和推广情况做出了介绍和比较,并对《中图法》电子版的应用和推广提出了建议[11]。李云、李爱萍对《中图法》和《国际十进分类法》进行了比较,并通过对国外分类法的学习,从中得到了启示[12]。罗敏文就《中图法》附加符号与《国际十进分类法》辅助符号的使用进行了比较,得出了自己的观点[13]。何小明通过对《中图法》和《国际十进分类法》的比较,得出了各自的特点,对我国分类法的发展有一些有益的启示[14]。
2.4 UDC研究的新进展
马毓、邓小超对《国际十进分类法》自2002年至2005年的新进展进行了专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其当今的国际地位、主表与辅表的修订、计算机化与网络化,并针对实际情况对其今后的发展提出建议,弥补了目前对于UDC发展近况进行讨论的空缺[15]。潘宇光从分析《国际十进分类法》的网络版发展情况来研究《中图法》的网络化发展方向[16]。田书格以UDC(85年英文版,89年中文版)为基础,就2006年11月更新后的网络版UDC以及《中图法》(第4版)、《人大法》(第6版)、《科图法》(第3版)4部分类法的通用复分表,在系统结构、使用规则、编制理论和技术功能等方面的差异,从宏观与微观进行分析与比较,指出它们各自优势与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思路与方法[17]。
3 UDC研究动向探讨
UDC的核心主文档基本上是对现存中型版类表及其修订的一种综台。要使UDC在信息时代更具竞争力,还必须在建立主文档的同时对类表进一步完善和改进。这一工作目前已在基金会的主持下有计劃地进行。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其对UDC进一步改进和探索的努力主要包括下述三个方面:
3.1 对部分主题领域进行全面修订,使其跟上现在科技发展的步伐
尽管UDC的主文档是1993年3月完成的,但由于类表结构上的弱点以及过去数年修订工作的拖延,使得某些主题领域的类表结构仍严重落后于文献分类的实际需要。目前,准备全面修订的主题领域包括医学、传播学、目录学、图书馆学、博物、印刷、宗教等。此外,调整和增设复分表的工作也在逐步进行。这一系列修订必将使UDC的类目体系不断更新,更加完善和合理。
3.2 探索在UDC类表的基础上建立分类叙词对应系统
UDC发展的最佳形式,应是分类叙词一体化类表。这类系统既能使用语词进行直接或组配检索,也可以利用分类标记进行系统查找,能在机检系统中获得最佳实用效果。欧洲一些国家的机检系统均采用了UDC类号与主题词的对应系统,取得了较好使用的效果。
3.3 进行彻底分面改造的探索
随着计算机在文献领域的广泛使用,应对UDC利用《布立斯书目分类法》的分面结构对UDC进行分面改造。不仅能能较好反映等级和组配结构,还有利于机检使用。各类重新构造的程序应依次为:①对类表进行重新结构;②生成相应叔词表;③配上标记符号。
【参考文献】
[1]陈义主,唐良光.国际十进分类法及其使用[J].大众标准化,1991,2:20-23.
[2]周冰,李津.新版《国际十进分类法》通用复分表介绍[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1994,2:36-38.
[3]尤春涞,贺智勇.国际目录学院的一段重要发展简史:兼谈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诞生和现代发展[J].图书学,1998,1:55-56.
[4]俞君立.《国际十进分类法》,《冒号分类法》首次传入中国问题新释[J].图书馆杂志,2000,3:13-14.
[5]解玉洁.谈分类法的编制技术[J].临沂师专学报,1999,1:95-96.
[6]J.L.萨丹纳、黄明.《国际十进分类法》(UDC)的标记符号[J].宁夏图书馆通讯,1985,4.
[7]田书格.《国际十进分类法》管理体系特色评析[J].图书馆建设,1999,3:42-43.
[8]皮高品.图书分类法评论集·绪言[J].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6:36-44.
[9]曹树金、颜丽君.DDC、LCC、UDC网络版评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6:61-65.
[10]蔡小筱.分类与可视化:知识接口——2013国际UDC研讨会综述[J].知识管理论坛,2014,6:20-25.
[11]邹瑾、张燕飞.UDC、DDC网络化发展对《中图法》电子版应用及推广的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4,2:68-70.
[12]李云、李爱萍.中图法国际十进分类法比较[J].菏泽师专学报,1994,2.
[13]罗敏文.《中图法》附加符号与《国际十进分类法》辅助符号使用比较[J].图书馆论坛,1996,5.
[14]何小明.浅谈中外图书分类法的比较[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1.
[15]马毓、邓小超.世纪之初UDC的新进展[J].现代情报,2007,1:29-31.
[16]潘宇光.《中图法》的网络化趋势[J].图书馆学刊,2009,12:92-94.
[17]田书格.新版UDC与我国三大分类法的通用复分体系比较研究[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7,4:5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