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拯救隐形的爸爸?

2019-04-20 09:31潘楷文
世界博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陪伴爸爸妈妈

潘楷文

父亲参与抚养孩子的过程很多时候会受到母亲态度的影响,改善夫妻关系对于父亲参与陪伴孩子则更加直接有效。

目前,“丧偶式育儿”和“故意型失陪”已是网络流行热词,前者精准且直白地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一方(尤其指父亲)的经常性缺失;后者则形容教育双方(还是指父亲)不是因为工作原因消失在家庭环境中,而是明明就在家里,却完全看不见本人,也不参与孩子们活动的家长,是“故意而为之”的主观选择。“丧偶式育儿”说的就是家庭教育当中父亲这个职位的缺失,爸爸更多地将时间倾注在事业、工作、社交当中,忽略了孩子的教育,而“故意型失陪”则是“丧偶式育儿”一种极端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爸爸们隐形了!而在“隐形爸爸”的身旁却始终有一个影子,那就是,手机。俗话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在天涯我在海角,而是我站在你旁边,你却在那儿玩手机。”

亚洲的爸爸们表示自己“很忙”

提到当下许多爸爸不陪伴孩子,爸爸们肯定会表示不服气,他们大概会说:“我们也想陪孩子啊,但我们哪有时间,我们天天都在辛辛苦苦地挣钱,我们还不是为了这个家,就不能体谅一下我们吗?”这话当然说得没错,当下社会的职场压力确实很大,生存不易、发展更难。根据《2017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报告显示,中国有超过55%的家庭都是由妈妈在陪伴孩子,爸爸陪孩子时间较多的家庭比例也只有区区12.6%,还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陪伴得多。尽管很多中国家庭认识到了父母均等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大部分中国爸爸也认同并会挤出时间陪伴家人,但是这种陪伴大多流于“形式”,并不走心。在上海的一项调查中,有一些孩子反映,“我爸爸每天都能准时回家,周末也可以在家陪伴,但我并没有感觉到爸爸的存在呀。”

那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爸爸呢?据调查,丹麦男性每天至少花31个小时做家务、陪家人,名副其实地位列“好爸爸”和“好丈夫”排行榜冠军,挪威和澳大利亚分别以3.07小时和2.87小时摘得亚军和季军,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亚洲的爸爸们。韩国、印度、日本的爸爸们每天为家庭付出的时间均不足1小时,虽然中国爸爸每天在做家务和照顾家人上花费的时间有91分钟,但仍远低于调查得出的134分钟的平均时间,其中花费在照顾家人上的时间仅为12分钟,而且这12分钟可能还是爸爸们花费很大力气从工作和应酬中“挤出来”的。

爸爸们都在忙什么?

难道爸爸们都忙到一点时间没有了吗?事实并不是这样,例如美国前总统奥巴马,他说很引以为傲的事情就是自己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竞选中,没有错过一次女儿的家长会。并且,在他担任美国总统的8年时间里一直坚持准时和家人共进晚餐,并在晚餐之后解答孩子们的问题。再看看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在2017年8月第二个女儿诞生后,他直接给自己放了2个月的“产假”。作为科技公司的CEO,小扎工作非常忙碌,但他不管工作多忙,每周都要给孩子洗三次澡,平日里,珍惜跟孩子相处的每一个瞬间,包括给她读书,给她换尿布,带她打疫苗。如果说奥巴马和扎克伯格都是名人,那看看前段时间在网上引起热议的西安“超级奶爸”张钊源,这位爸爸今年32岁,是一位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的“学霸”,同时也陪伴自己三个孩子五5年了。张钊源认为,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自己要是错过了,以后就没法弥补了。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一些爸爸的确因为工作原因,需要经常加班或出差,还有些爸爸因为身为军人或警察等特殊职业,无法在家陪伴孩子,这种情况尚有情可原,但遗憾的是,有将近四成的爸爸却只顾看手机而忽视孩子。就在今年2月,网上出现了一篇9岁孩子的语文作文,他在文中动情地写道:“爸爸每天都从吃早饭、起床、睡觉等时间来玩他的宝贝——手机,好像没了手机就活不下去了一样;又像一只饿了三天三夜的恶狼正盯着一块又大又肥的肉一样……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看到这里,不免让人感到心酸。事实上,许多爸爸忙得并不是工作,只是在忙着看自己的手机。

对于孩子的成长,爸爸的确很重要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父亲缺位”现象会造成儿童“缺乏父爱综合征”。所谓“缺乏父爱综合征”是指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父爱或父亲没有参与子女教育而导致子女在生理、心理上所表现出来的诸多不良状况。另外,根据伊利诺伊州立大学曾做过一项针对183名5岁以下小孩的爸妈进行的调查,结果发现,父母越是沉迷手机,缺乏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就越会变得多动、脾气暴躁,还很容易因为一点点小事就备受挫折。国内首份《家庭亲子关系报告》显示,如果父母不与孩子进行足够的交流,孩子很容易出现“缺爱”症状,他们的人际关系以及思考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严重者或能引发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相反,“父亲在位”即父亲积极参与子女教育或对子女付出父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不易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父亲在儿童形成依恋阶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孩子在认知、思维等方面更优秀,暴力倾向也更少。美国耶鲁大学连续进行了一项1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从小由爸爸带大的孩子智商高,更聪明,精力旺盛,善交际,学习成绩好。心理学家麦克·闵尼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一天中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小时的孩子,比那些一星期之内接触不到6小时的孩子智商更高。可见,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重要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现代社会,正在撕裂着父亲的角色

历史上,无论是东方文明还是西方文明,几乎所有的人类制度,例如婚姻制度、财产继承制度等,都是建立在父亲这个角色的基础之上,以此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在中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基础的环节就是做一个好父亲,尽到养育子女的责任,也是他后面人格上升的起点。据意大利心理学家鲁格·肇嘉在《父性》一书中的概括,無论东西方文化,“父亲”的角色包含着五个成分,即“供养、护佑、规训、传道、胜利”。这当中,供养指男人对于妻子和孩子提供食物与居所;护佑指男人能保护妻子和孩子免受天灾人祸的侵扰;规训指父亲对于家庭规矩的建立,并维持家庭的稳定;传道指父亲要教孩子知识,树立孩子的价值观;胜利指父亲要体现出自己应有的价值。

自从人类社会进入到工业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于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绝大部分男性为了完成“供养”和“护佑”的功能,不得不融入到工业化大生产中,成为社会这部大机器上的零部件。男人在现代社会价值的体现也随之发生了变化,“有钱”和“有资源”成为男人成功的象征。这就使得“规训”和“传道”与男人的成功再难以兼容,使得父亲的角色出现了撕裂,这就逼得男性要做一个选择。例如,一位6岁的小男孩,他一定希望爸爸能够天天陪自己玩,但等他长到16岁,当他发现自己的父亲不如自己同学的爸爸“有钱”“有资源”时,他会感到深深地失望,而当他长到26岁并开始谈婚论嫁时,他会因为自己的父亲是个穷鬼和软蛋而感到憎恨与绝望。

就这样,工业大机器强行携带着每一名男性前行,绝大部分父亲会放弃“规训”和“传道”功能,用无休止的忙碌来实现“有钱”和“有资源”的目标。不幸的是,社会资源的分配终究是“金字塔”型的,能够爬到塔尖的人终究是极少数。对少数的成功者来讲,他们越成功,钱越多,父亲原来的功能就越被边缘化。因为有钱,所以就越要维持有钱的状态,就越没有时间,就只能把养家和教育的功能外包给保姆和培训机构,结果就是成功的男人越来越不像是家庭成员。而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他们并不甘心,同样有着追求金钱与资源的强烈愿望,内心的焦虑同样裹挟着他们,“感觉自己很忙碌”成为他们唯一还能体现自己父亲价值的方式。因此,手机成为让自己“感觉很忙碌”的最佳手段与安慰。

父亲积极参与子女教育或对子女付出父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不易患上“缺乏父爱综合征”。

抱怨,阻挡了父亲的参与

就在现代社会撕裂父亲角色的同时,妻子们也同样焦虑不已,抱怨成为她们缓解焦虑的有效方式。据一些心理咨询师在做家庭治疗时的观察,存在“隐形的爸爸”的家庭往往同时存在一个“强势”且“爱抱怨”的妈妈,这位妈妈一般具有很强的控制欲,在咨询时候常常表现得极为“热情”,她总是家庭的发言人,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她在说话,还会时不时替爸爸发言。每当咨询师在询问爸爸的情况时,强势的妈妈会控制不住地抢话。这时,爸爸们一般会用沉默来进行“反抗”。

由此可见,在一些家庭中,表面上看爸爸们的“隐形”是用“忙碌”或者“看手机”来逃避陪伴孩子,其实爸爸们是在逃避“强势妈妈”的抱怨与控制。本质原因是夫妻之间没有办法有效沟通,不能正确处理情绪,从而通过借助陪伴孩子的事情来表达情绪。

在许多家庭中,妈妈们根本看不到爸爸们是在用沉默与逃避的方式在表态,他们其实是想表达“我的意见根本得不到你的认可”,“我的付出你根本就看不见”,“你太强势了,我不喜欢被你控制的感觉”等。而妈妈们却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继续抱怨:“要你们男人有什么用?”这些妈妈们一方面在抱怨对方不参与陪伴孩子的活动,另一方面又拒绝看见对方的存在,甚至不惜恶语相加来发泄自己的情绪。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爸爸们的远离导致妈妈们的抱怨,还是妈妈们的抱怨导致了爸爸们的远离呢?有一点可以肯定:夫妻双方的不理解与不断冲突,孩子才是最终的牺牲品。

父亲缺位,各国都在行动

正如上面分析,现代社会中父亲缺位已成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许多国家都开始将父亲的责任提到了国家的高度加以重视。1995年1月,瑞典率先开始实施《父亲法》。该法规定父亲在婴儿出世后,必须请一个月的假,以便父亲能在家中帮助妻子照顾婴儿。若父亲不履行这一义务,他将不能享受政府所给予的一个月的薪水津貼。挪威也通过《父亲法》,强调父亲必须请“一个月假”来照顾新生婴儿。其目的是为了鼓励父亲在新生婴儿出生后,分担母亲照顾婴孩的责任。瑞典、挪威是明确从法律方面规定父亲责任的国家。

美国也是最早规定父亲节的国家,时间定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目的是向从事宗教事物的父亲和家庭中的父亲们表示敬意。1924年,美国第30届总统卡尔文·柯立芝提议把父亲节规定为全国性的节日,以促进父亲与子女的关系更加密切,同时提醒已为人父的男子牢记自己做父亲的责任。除此以外,美国自1985年所建起的“全国父亲网络”逐渐发展成“父亲支持方案”。在美国还形成了“国家父亲资格首创运动”,所有这些都表明美国高度重视父亲参与子女的教育过程。

日本也是一个重视父亲参与子女教育的国家。它有父亲专门研究机构“儿童发展与父亲的作用研究会”。该机构是由日本财团法人家庭教育研究所中的有志者,再加上一些年轻的研究员建成的。在他们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建议国家缩短父亲的工作时间。可见,以上国家均重视父亲参与子女教育。而这些国家的教育水平都很高。

母亲的态度决定爸爸的参与度

与国家立法的方式不同,改善夫妻关系对于父亲参与陪伴孩子则更加直接有效。然而,父亲参与抚养孩子的过程很多时候会受到母亲态度的影响。心理学家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妈妈掌握的权力不仅控制着自己与孩子的关系,还影响着爸爸和孩子的关系。有时她们会用这种权力来阻止爸爸的参与,就像横在爸爸和孩子中间的“守门员”。比如有的妈妈和孩子过于亲密,没有给爸爸留多少空间;有些妈妈对孩子的养育方式过于紧张焦虑,想要保持绝对的掌控;还有些女人仅仅希望家是自己保持威信和权力的地盘。实际上,研究表明,不自信和缺乏安全感的女性更容易成为“守门员”,这表明只有养育子女才能让她们觉得自己有价值。

妈妈对爸爸抚育行为的态度,可能对爸爸的贡献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美国的一项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妈妈对爸爸的养育行为持批评态度,比如在爸爸试着帮忙时翻白眼或者拉长脸,爸爸们就会更少地参与;而当妈妈们持鼓励态度,比如告诉丈夫他们让孩子很开心,或者在孩子抚养问题上征询他们的意见,爸爸们的参与行为就会显著增加。甚至,在孩子刚出生的日子里,如果爸爸能大量参与照顾,也会给小孩带来更多、更长远的好处。另外,如果爸爸一开始就经常照顾孩子,他多年后仍是一位积极、称职家长的可能性更高。由此可见,妈妈不仅要将注意力转移到自我上,更要持续积极关注自己的成长与心理建设,持续改善与爸爸的关系。量变引起质变,只要关系得到改善,爸爸们的参与就会归来。

(责编:南名俊岳)

猜你喜欢
陪伴爸爸妈妈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我和爸爸
不会看钟的妈妈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妈妈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