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遥
对朋友老袁来说,看电影是一场神圣的仪式,虽然未必要熏香洒扫沐浴更衣,但清场是必须的。夜深人静,他把老婆孩子都哄睡着了,打开放映机,就像打开了另一个世界的窗口,他独自坐在黑暗的家庭影院里,跟着主人公或悲怵或狂喜,或神魂颠倒,或泪流满面。在这个数字和VR的世界,电影在大屏小屏上都能看了,老袁是如何保持那种清教徒般的“电影原教旨主义”的呢?
作为一个哭点低的人,我理解老袁,除了对胶片的化学成像美感迷之留恋以外,也许还有一个不便告人的原因,他不习惯让人看到他随时会决堤的情绪。当眼泪汹涌而至,人会联想到自己的伤心事,从而借他人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而当着人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有人会感到羞耻和尴尬,好像自己的过往或隐情已经被破译、被窥探了。
笑是可以不走心的,哭却必须动情。因此一大群人坐在影院,对着一个虚拟世界一起哭的场面就显得很诡异。但也可以理解为此刻电影院的作用类似于洗手间、公共浴室、桑拿或SPA会馆,大家不过是在进行精神排毒。如果和你一起观影的人,与你哭点一致那也就扯平了,但这种可能性很小。毕竟,喜剧的笑点都是一样的,悲剧却各有各的哭点。
比如我和小方一起看电影,伴着背景音乐中簌簌落下的雪花,男主和女主說好谁也不回头,各自走向再也没有对方的未来……在我冷不防被泪水模糊了视线的时候,小方却笑出声来,他说每当看到落叶、落花、落雪他都会脑洞大开,联想到如果落下的是冰雹或馅饼会怎样?不是还有下海鲜的么?倘若龙虾鲍鱼章鱼螃蟹从天而降,两人还会不会淡定转身,就此别过?在另一场电影里,一伙暴徒抓住男主,并与他以为已经不在人世的妻子对峙,看到这里多数人的反应是紧张,小方却在分析哪支枪会先响。
《电影的透明性》一书里揭示:“在电影这个文化工业流程里,一切都是制造出来的。只要电影一开演,所有细节都安排好了。在完成整个计划的过程中,这些细节不过是分配给它们的任务。”翻译成小方的话就是“演戏的人假正经,看戏的人最无情”。
即便是最铁的闺蜜也不会恰好哭点一致。我和小咪看过一部公路电影,在我即将泪目的时候,她出去了。我以为她不好意思让我看到她哭鼻子抹眼泪的狼狈样。电影结束后,我在洗手间外面找到了歪在沙发上、脸色煞白的她,她说自己其实被那个经典的、为所有影评人津津乐道的长镜头给晃吐了。
最奇葩的观影体验是公司搞团建看电影。在我又一次被情节感动到不能自已的时候,发现前面公司分管团建的HR频频回头。后来才知道他在清点核实人数,并暗中观察每个人的观影反应……一想到大家的哽咽、吞声、饮泣或号啕都被用当做大数据,用心理学分析解读,贴上感性或理性的标签,作为公司今后的用人依据,顿感欲哭无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