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东都洛阳,财赋之地,人文渊薮。洛水悠悠淌不尽五千年华夏雄风,丝路起点开启的不仅是文化的交融。洛水北,邙山南,从夏商到隋唐,从神秘久远的河洛文明到盛唐的繁华兴荣,十三朝古都,王者之里,这里始终是历史长河中夺目闪耀的明星之城。
河洛文明 华夏之始
以洛阳为中心,西到潼关、华阴,东到郑州、开封,南到汝州、禹州,北到济源、晋南,黄河与南洛河相交汇的广大区域,我们称之为河洛地区,即古河南地,是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华夏文化之源流。“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也原指洛阳这一带,处“天下之中”优越的地理位置,最早跨入了文明时代。伏羲长期在洛河一带生活,相传伏羲氏时,一匹背负“河图”的龙马从黄河浮出,一只驮着“洛书”的神龟从洛河浮出,伏羲依此河图洛书,画作八卦,就是后来《周易》一书的来源。江水流转,时间到了公元222年,失意大才子曹植因受猜忌而被赶出洛阳,徙封鄄城,途经洛水之时,心中才华无处可展的惆怅、被排挤的愤懑奔涌而出,万千感慨于笔尖挥洒,将理想化作对洛神的美好想象,成就了千古名作《洛神赋》。
隋唐大运河 曾经辉煌
今天说起大运河,我们可能更多想到的是京杭大运河,但它的前身隋唐大运河比其开凿要早600多年,虽然隋炀帝贪图享乐好大喜功,开凿运河也是劳民伤财,但不能因此抹掉隋唐大运河确实是泽被后世的丰功伟业。洛阳自古河道密布水运发达,西周时期就有人工开凿的沟渠,于是,以洛阳为中心,借助其旧有河道和人工河渠,向东南方连通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直达杭州,往东北方连接永济渠通至北京。如此一撇一捺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形成一个“人”字形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像两片延伸的羽翼,不仅起到了护卫京师的作用,河道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也带动了其线沿岸一批运河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比如东南名郡、三吴都会杭州,在隋之前只是钱塘江边的一个小城镇。而扬州也是因为地处运河与长江交汇处,占据漕运往来的枢纽地位而日渐兴盛,才有了后来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美赞。总之,洛阳作为大运河“人”字形的起点,始终保持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直到元代定都北京,因政治中心北移,继而对隋唐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成为南北直通的“一”字形京杭大运河,不再经过洛阳。再后来随着黄河改道、海运铁路等新型交通运输方式慢慢兴起,洛阳河运功能逐渐消退,不過至今仍有一些河道在通航。
北邙山头 富贵荣华身后事
洛阳以北绵延100多公里的邙山也称北邙,平均海拔250米左右,为秦岭山脉的余脉,高出其两岸黄河、洛河水面约150米,狭义上的邙山就仅指洛阳市以北的黄河与其支流洛河的分水岭,这样拒黄河水于城外,也守住了洛阳城的北部要塞。不过北邙更为著名的是其规模庞大的古代陵墓群,不仅在中国,也是世界上古代陵墓分布较为集中的地区之一。在这片高不过300米的丘陵地带,竟然有6个朝代24座帝王陵寝,长眠在这里的除了帝王将相、达观贵胄,也有普通的宫女、民间的百姓,他们或尊贵,或平凡,但都钟情于北邙作为最终的安息之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北邙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风水文化,这里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紧密硬实、黏性好,渗水率低,非常适于安置墓穴。再加之邙山北倚黄河,南拥伊洛,这种背山面河的地貌特征和优质的黄土层恰好符合中国古老风水术里的“枕山蹬河”之说,还有古时的邙山苍松翠柏,草木葱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风水师为王公贵族们卜卦踏穴,民间百姓也争相效仿,也就解释了“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为何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
丝路东起点 佛法西来
西汉武帝文韬武略,将马鞭指向了茫茫大漠。将西域各国纳入汉朝朋友圈,丝绸之路始通。此后东汉、魏晋一直到隋唐时期,作为丝绸之路东方起点的洛阳都是享誉世界的国际大都市,当时洛阳城里遍植桑麻,织造业发达,沿着丝绸之路这条交通大动脉,越来越多的商人贩客不断往来于洛阳和西域诸国之间,来自西域各国甚至中亚、西亚的商人携带大量金银、珠宝、药物、奇禽异兽、香料来到中国,换取中原的丝绸、缎匹、绣彩、茶叶、瓷器、药材等带回,那时的洛阳齐集了各方珍宝,各地胡商,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也食胡饼、好胡服、喜胡乐,好一派异域风情。与繁华的商贸往来一并而起的还有文化的交流。东汉明帝派使者向西求法,引来印度高僧常住洛阳,修建寺庙,翻译佛经,位于洛龙区的白马寺即是这个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是为中国佛教的“释源”。此后佛教在中原日渐兴盛,那时的洛阳城内城外香烟袅袅,处处可见古刹,时时可闻梵音,并涌现出一大批佛教文化瑰宝,著名的龙门石窟就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此后400年间经过连续大规模营造修缮,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集大成典范之作。
钟灵毓秀 鲜衣怒马曾少年
无数人为之倾倒,岁月在这里积淀恩光,满城的国色天香。这国色是梁武帝“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的楚楚佳人,是刘禹锡“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的富贵京花,是“白玉谁家郎,回车渡天津”的年少风流,是“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故乡情浓。洛阳的春风沐浴了多少才子,洛阳的牡丹惊艳了多少骚客,这方热土云集了八方名士,也因此成为文化滥觞之地,老子于此创立道学,孔子在此弘大儒学,魏晋玄学、宋朝理学也都肇始于此。司马迁在洛阳编写成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许慎在洛阳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齐民要术》《资治通鉴》也都成书于此……洛阳,可谓一缕文脉长传,生生不息。
“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而洛阳何不是占尽了中华好物华。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请君到洛阳,看那汉宫飞瓦,看那唐朝遗风,感受曾经的盛世雍容,领略这千年帝都的余音和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