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丽
(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广东 珠海 519000)
急诊分诊主要是指对疾病种类及其严重程度实施快速简单的评估,确定患者的就诊次序,保证其得到及时的治疗[1]。急诊科收治的患者比较特殊,常常为发病比较急骤且病情变化快,对护理工作带来比较大的难度,使得急诊科的护理工作风险较高、时间紧急等特点,所存在的安全隐患较多,在急诊分诊接诊管理中实施有效的护理管理是非常必要且紧要的。患者满意度可间接反映医院的综合水平与文明程度,能体现医院管理质量的好坏。本研究将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急诊分诊接诊患者实施风险管理后所产生的影响效果进行探讨,期待能提高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报道如下:
入选时间段为:2016年8月-2018年8月;入选病例为:急诊科收治的80例患者;分组情况: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介于27—64岁之间,平均(46.3±5.4)岁;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介于28—66岁之间,平均(47.6±5.5)岁。护理管理模式:给予对照组实施常规急诊科分诊接诊,给予观察组实施风险管理。比对分析两组性别、年龄等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对照组:常规急诊科分诊接诊,包括:(1)接诊:细心观察、了解患者及家属病人情况,尽可能获取更多的信息;针对在外通过救护车转来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到门口接诊,与护送人员简单交接,获取病患尽可能多的信息,迅速评估伤病种类及其严重程度。(2)分诊:通过接诊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及时分类,指导就诊;针对待诊的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如果其病情发生了变化,可重新评估,有突发情况要紧急处理。
观察组: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常规管理方法基础上加以实施风险管理,包括:(1)成立风险管理小组:小组成员包括护理人员、专科护士、护士长等,组长可由护士长担任,副组长由专科护士担任,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培训,培养风险意识。(2)风险识别、评估和分析:做好临床评估工作,分析潜在的危险因素,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特别注意监测患者神志、呼吸、出血、外伤等,必要时可做血、尿、粪等实验室检查。(3)风险防范和控制:将以往的风险事件进行收集与分析,对相关人员进行案例教育,总结以往风险事件,从中汲取教训,从而有效防范风险;管理好接诊分诊的原始记录,强化人员的责任意识,有效控制风险发生。(4)定期检查: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讨论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为风险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改进提高依据[2]。
(1)记录两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2)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通过SPSS19.0版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均数±标准差用以表示计量资料,两组资料均数的比较可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百分比采取x2检验。
表1 两组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比较(n/%)
风险管理是指在风险环境下将风险事件降到最低的一种管理过程,它是探讨风险产生、发展以及有效控制的管理学[3]。风险管理主要对当前所隐藏的风险进行识别、处理或评估,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方案来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率,从而达到安全有效的保障目的[4]。急诊科的护理工作比较特殊,与其他科室有着较大的区别,其面对的患者多为危急重症,使得护理风险较高,易发生护理风险事件,影响护理质量。急诊分诊接诊工作较繁杂,护士不仅要接诊患者,还需管理问询电话,进行受理、答复与记录,这类的非护理工作较繁重,对急诊分诊的工作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提升急诊分诊的工作质量,尤其是护士专业技能不熟练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分诊错误,错过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从而降低患者对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5]。将风险管理应用在急诊分诊接诊患者护理中,在常规接诊、分诊的基础上加以实施风险管理,通过成立风险管理小组、风险识别及评估和分析、风险防范和控制、定期检查等系列的管理措施,对出现的护理风险作出有效的防范和控制,及时采取应对策略进行处理;重视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加强其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综合素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减少不安全事件发生率,降低急诊风险,全面提升护理服务质量[6]。在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风险事件发生率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护理满意率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在急诊分诊接诊患者救治中采取风险管理效果十分显著,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改善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