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静
(广州市中医医院同德分院血液透析中心,广东 广州 510130)
现代肾脏代替治疗的主要手段是血液透析,辅助代谢血管内的毒素和垃圾是血液透析正常实施的有效保障[1]。留置血管的装置出现细菌感染,经过静脉血培养结果至少一次显示为阳性,并且出现感染的临床症状,且没有其他引起细菌感染的因素,称为血流感染[2]。在血液透析导管的治疗中,血液感染的发生率极高,不仅严重威胁者患者的生命,还严重影响着透析质量。如何减少血液感染的发生是临床护理中重点。集束化护理临床效果治疗明显,现有如下报道:
选取某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间收治50例血液透析导管患者进行实验研究,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15例,糖尿病肾病患者12例,急性肾衰竭患者10例,非糖尿病肾病患者13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20-60岁,平均年龄(42.3+11.23)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21-61岁,平均年龄(43.21+10.23)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常规的用药叮嘱和透析前后注意事项等。
实验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合理的更换和选择敷料:一般选择无菌的半透明、透明的敷料或者无菌纱布对插管部位进行覆盖,如果患者插管部位出现组织液或者血液,应首选纱布进行覆盖,及时的对松动、潮湿的敷料进行更换,穿刺2d内进行一次敷料更换,顺延一周内更换敷料2-3次。(2)监测感染:每日都要对患者的体温变化进行检测,通过触疹等手段评估穿刺部位的皮肤是否存在红肿、硬节、疼痛现象。必要的时候要对白细胞的数量进行检测,做好导管的目标性监测工作,观察导管内的感染临床表现。对患者血液透析1h左右出现的畏寒、重者全身颤抖现象等问题进行分析。排除其他感染灶的前提下,考虑留置导管内细菌繁殖致全身感染的可能性。对导管拔出后的状况进行换药、消毒、局部抗生素应用或者口服抗生素。(3)加强手部卫生:医护人员在进行透析操作前,应该按照手部卫生程序进行消毒,可使用乙醇擦手液或皂液进行消毒,定期对手部卫生进行检测,防止因为手部卫生问题引发患者血流感染。(4)选择合理的穿刺部位及消毒局部皮肤:在进行穿刺时,一般选用右侧颈内静脉进行穿刺,在操作过程中,皮肤消毒使用含氯>0.5%的乙醇溶液,全过程以无菌消毒为准则,严格按照操作流程执行。(5)教育培训:定期对护理操作人员进行教育培训,保证血管内导管置管相关流程的规范操作,定期对护理人员的知识掌握情况和血管内导管置入术进行评估检测,避免因为不规范操作引发的感染事件。(6)患者家属以及患者的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导管留置的相关流程和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制定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作息习惯,保持局部置管的整洁、干燥。
观察两组患者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与导管留置时间。
计数的资料数据用 (%)率表示,同时采用t检测,计量平均数资料用±标准差(±s)表示,其次采用x2检验不良反应发生率,P<0.05。最后使用统计学SPSS21.0的软件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实验组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n(%)]
现阶段,严重肾功能障碍患者替代治疗的重要方法是血液透析,目前血液透析引发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主要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阻碍患者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3]。置管位置、手部清洁程度和导管护理敷料等程序护理不当都与并发症的出现有直接关系。针对某种疾病采用具有多个循证依据的护理方式称为集束化护理,它为减少导管相关血流引起的感染率提供重要依据[4]。科学性和预见性是集束化护理的主要特点,对于病情危重和护理病程较长的患者效果显著。此外,集束化护理有利于提升护患关系,进而提升护理满意度。另外,在实施集束化护理的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生活和饮食方面的护理力度,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提升透析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增强培训次数,有利于从根本上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完善无菌技术、敷料选择和无菌屏障防护等相关环节,是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键。本次实验表明:实验组患者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工作中,严格执行集束化管理的相关流程,能够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并且能够缩短置管时间。
综上所述,利用集束化护理有利于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应用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