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雪静
(凉山州第一人民医院,四川 西昌 615000)
脊椎结核病为较常见的骨科疾病,本院此类患者中以中青年患者居多,老年患者占据一定比例,经调查研究表明,此病症已有年轻化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病理现象为病程较长且多伴随椎间隙宽度异常[1]。治疗患此病患者多采用手术手段,手术前给予两周至两月不等的抗结核治疗,确保血细胞沉降数及C反应蛋白在正常值范围内适合手术;手术中对患者施以麻醉能够保证患者无心理压力,术中稳定,保障手术安全;术后需要较长时间(18个月左右)持续抗结核治疗,在日常护理中,需注意抗感染,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需要注意的是,一部分患者于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仍处于麻醉状态中,脱离麻醉时间与患者身体素质、新陈代谢速率有关,其中部分老年患者因身体素质较差,处于此类情况中较易触发并发症,为保障老年脊椎结核患者术后人身安全,应及时采用加强监护。
将我院2016-2017年度间入院的120名脊椎结核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此120名患者皆于手术过程中使用全身麻醉,其中男性44例,女性76例,观察组患者年龄为45.3±4.5岁,体重为53.4±10.3kg,对照组患者年龄为47.8±2.6岁,体重为58.2±14.6kg。
采用SPSS20.0统计学专业处理软件对数据予以处理,以t值检验,计数通过x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方法为对对照组患者展开普通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实施围术期护理,随后于患者康复后开展调查。围术期护理分为术前、术中、术后,首先由术前护理展开,首先,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目的在于使其解除顾虑与心理压力,保持患者心情良好,保障手术能够顺利实施[1]。其次,除此类相关护理手段外,护理人员应通过各类描述使患者与其家属信任医院(如医院整体水平、规模等能够说明医院各项实力与公信力的证明),使患者信任医院;术中护理以增强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为主,尽可能提高手术成功几率,保障患者生存,应对患者展开必要检查与准备,手术中应注意患者失血量,且因术前术后禁食禁饮,患者输液量一般偏大,护理人员应于术中注意观察患者失血状况,根据患者心肺功能判断输液速度,以免患者发生肺水肿。
当患者手术完成后,为使患者维持正常生命体征,应将各式仪器、器械、对症药类准备完善以保证使用时能够及时利用,减少无用时间浪费[2]。患者病房应保证温度、湿度适宜患者病情,患者处于麻醉状态时,应仔细观察患者意识变化,以便展开检测工作与生命体征记录工作。
将两组患者比较后发现,观察组患者中出现并发症者为4例,触发几率为6.67%,对照组患者为9例,触发几率为15%,观察组几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此数据说明采用围术期护理对防止患者出现并发症有一定帮助。详情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触发率比较表
术前护理中较为重要部分即为引导患者适应术后存在的不适应状况,此类状况易导致患者心情状态变差,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3]。首先应引导患者适应床上大小便,使其于愈合阶段能够正常新陈代谢,随后使患者学会有效咳嗽,其次为正确了解患者身体状况,及时对其展开对应护理工作,需要定时观察患者的各项指标,应注意脊椎结核患者的C反应蛋白是否处于标准内,另外注意血沉检查中患者各项血液指标是否符合一般状况[4]。最后,应对患者整体状况有细致了解,与患者、家属、医生三方协商,选择最佳手术时间,并根据预计手术情况展开相关准备。与手术相关的护理工作主要为备皮准备、手术体位引导与相关锻炼[5]。备皮护理为尽可能地使患者需使用皮肤于完整情况下尽可能地将细菌数量向最小化控制,减少术后细菌感染状况发生几率;体位引导与锻炼需于手术开始阶段开展,一般为2-3d前,因手术进行时患者需呈俯卧位,术后一段阶段亦需保持该姿势,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提前熟悉此类位置,使患者习惯此类姿势,便于日后开展护理工作与患者自身术后恢复。
另外,术前需对患者的饮食予以更改,脊柱结核作为消耗性较强疾病对患者的营养吸收、新陈代谢等正常生存相关功能有一定影响,结合患者手术后会消耗大量体力与精力,饮食方面需进行控制,以高纤维、高热量食物为主,但需注意术后需尽快更换患者食谱。
患者术后麻醉苏醒时会被送回病房,此刻护理人员需与麻醉师对患者各类相关事项进行核对,如患者姓名、性别、精神状态等做好记录,了解患者手术过程中是否出现较危险情况,以便选择性给药。术后护理过程中,除医疗手段外应对患者展开功能训练,避免患者伤口愈合后出现神经根粘连,导致行动不便现象出现。此类功能康复训练应以循序渐进为主,可采取机械器具锻炼方式,但护理人员应随时于患者附近进行看护,杜绝患者因暴力锻炼出现的硬性损伤与后遗症,尽可能地使患者于康复同时能够正常行动,便于其回归正常学习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