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月娥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心监护室,广东 广州 510000)
对于ICU患者来说,中心静脉导管属于常见的方式,也是挽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方式,集束化护理干预是以提高护理质量为目的,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的护理措施,并有科学的依据[1],所以为了研究集束化护理对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护理质量、感染预防的影响,报道如下。
1.1.1 患者资料
本文研究选择的人员例数一共为80例,均为我院ICU患者,来院治疗时间在2016年9月~2018年1月期间,根据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平均每组患者为40例,其中观察组的患者中男性为24例,女性为16例,年龄最大值为75岁,最小值为26岁,平均年龄值为(55.32±1.46)岁,而对照组中的男性患者为22例,女性为18例,年龄最大值为76岁,最小值为24岁,平均年龄值为(55.26±1.35)岁,在统计学软件的分析下,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极小,可进行下方实验。
1.1.2 纳入标准
(1)患者的年龄均在18周岁以上。(2)所有患者均为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3)住院时间均在2d以上。(4)患者或者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5)本次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1.3 排除标准
(1)有神经外科手术史的患者
(2)器质性病变引发脑部精神障碍的患者
(3)循环障碍者。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方式,利用碘伏棉签对穿刺点、导管和皮肤进行消毒,并利用纱布、透明敷贴等对敷料进行更换,做好导管的固定工作。
观察组患者则利用集束化护理干预:(1)成立集束化小组,相关工作人员组成小组,并将护士长设定为小组组长,小组成员应对集束化护理理念进行培训,其内容主要为导管的日常维护,并发症的预防等,全面贯彻无菌操作理念,并对培训的内容进行定期考核,对于出现问题的地方进行多次培训。由于集束化的目的是帮助医护人员提升服务质量,因此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持续实施每一项护理措施,才能真正实现集束化护理[2]。(2)并发症评估,护理人员应对ICU 患者出现导管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评估,并对其评估结果进行操作流程的制定。(3)加大置管过程中的监控力度,针对于ICU患者置管的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其置管操作进行有效的监控,选择无菌一次性透明敷料,有利于观察患者穿刺部位是否发生血肿等并发症[3]。(4)导管干预,先利用无菌治疗巾将导管头进行包裹,在打开包裹前,护理人员应实施洗手消毒处理,并利用2%的葡萄糖酸氯已定醇进行消毒,当消毒液干后,再将其和无菌装置进行连接,选择插入位置时,第一选择为锁骨下静脉,该位置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并且尽可能的选择可以满足患者治疗所需腔体数以及接口数的导管,时刻注意无菌操作,最大程度的保证无菌屏障[4]。
分析上述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同时比对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对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留置导管天数以及住院时间,分析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5]。
文中所涉及的相关数据其准确度均已核对,利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利用x2检验,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当数据比较P值低于0.05时,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在表1中得出,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观察组高,P<0.05。
在观察组的人员中,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发生率为8(20.00%),两组数据差异较大,P<0.05。
在表2中发现,观察组患者的留置导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
在表3中看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表1 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表2 分析上述患者留置导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d)
表3 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
中心静脉为患者治疗提供一定的便利,但是现如今随着中心静脉导管的广泛应用,其相关并发症也逐渐显现出来,主要是因为重症监护室患者的抵抗能力以及免疫能力较差,因此容易出现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一旦出现感染,则会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对其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不仅会危及患者生命,还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护理人员的工作量。有研究表明集束化护理可以有效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率,有效的护理方式是保证患者治疗效果的关键。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7.5%明显低于对照组22.5%,P<0.05。在非计划拔管中,观察组的发生率为2(5.00%),对照组则为8(20.00%),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留置导管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在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数据也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于ICU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