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甜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麻醉科,江苏 扬州 225000)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老龄化特征日益明显,高龄患者往往伴随着高血压和高血糖等疾病,且术后残余的麻醉药效更容易引起并发症,因此,在麻醉恢复室复苏期间对高龄患者采取适当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本文以探究高龄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在麻醉恢复室的安全护理效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全身麻醉术的60名高龄患者,将其无规律划分为常规组与实验组,每组30名。其中,常规组男性患者20名,女性患者10名,年龄在64-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48±3.28)岁,肠胃道手术11名,泌尿系统手术8名,疝气外科手术6名,其他手术5名;实验组男性患者19名,女性患者各11名,年龄在65-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58±3.76)岁,肠胃道手术10名,泌尿系统手术9名,疝气外科手术7名,其他手术4名,两组患者的上述资料差异较小(P>0.05),有可比性。
实验组采用常规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健康宣教等。而实验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还需采用安全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麻醉恢复室准备
在患者入麻醉恢复室前,应将麻醉恢复室的室温控制在25℃左右,湿度控制在50%左右,并保障药品齐全以及设备仪器正常运作。同时,麻醉恢复室需熟练掌握各种设备使用方式及各类镇痛药药理的专业麻醉医师和麻醉护士并明确麻醉恢复室的出入指标。
1.2.2 疼痛安全护理
麻醉复苏期的患者特别高龄患者往往难以忍受身体与心理上的双重不适,此时医护人员应当采取科学、有效的疼痛舒适安全护理,监测患者体温,做好术后保温措施,防止患者低体温产生寒战等并发症的发生,做好患者镇痛处理,减少机体过度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另一方面稳定患者情绪,保证生命体征的稳定。
1.2.3 呼吸安全护理
当患者转移至麻醉恢复室,医护人员除了要进行常规生命体征监测外,还要关注患者的呼吸情况与血氧饱和度指标。在拔出气管插管后,如患者出现打鼾,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应立即托其下颌部位进行加压通气,或插入口咽通气道等辅助手段,备好气管插管箱,防止二次插管。
1.2.4 精神安全护理
由于受到疼痛以及各种导管的刺激,高龄患者相较于年轻患者更易出现麻醉术后躁动不安、意识模糊等现象,故在麻醉恢复室里应根据患者自身的精神状态予以约束带进行固定和约束,以防患者躁动而导致管路脱落或坠床。另外,护理人员还要注意观察患者的动作、意识等,发现异常应予以鼓励和安慰。
选择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并采取原值的平方检验本次实验以百分率形式出现的计量资料,得出P<0.05,则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经护理后,30名常规组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6.67%,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例(%)
在所有实验组患者中,对护理很满意的有23名、基本满意的有6名、不满意的仅有1名,护理满意率高达96.67%,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的这一比率73.33%,P<0.05,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对比例(%)
所谓的麻醉复苏期指的是患者停用麻醉药至其清醒或生命体征平稳的时期,这一特殊时期的危险因素较多,医护人员应当预见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2]。安全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它从麻醉恢复室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延伸出来,包括环境安全、疼痛安全与呼吸安全护理,能够在最大程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同时促进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
本文研究得出,经护理后,常规组患者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6.67%,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P<0.05),表明安全护理联合常规护理干预能够更有效地预防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对于稳定患者病情、促进患者康复的积极作用显著。而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96.67%明显优于常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73.33%(P<0.05),更是说明两项护理干预结合有助于护理质量的提升。因此,我们认为,安全护理的有效性强、应用价值颇高。
综上所述,安全护理对于全身麻醉术后在麻醉恢复室的高龄患者效果理想,不仅可以降低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几率,还能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帮助患者安全的度过麻醉恢复期,是值得推广的护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