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敏
(句容市人民医院综合科,江苏 句容 212400)
四肢骨折患者大多是由于受到剧烈撞击或者跌落所致,处骨折以外还表现为皮下出血、肢体畸形等[1]。手术后,患者经常会出现肢体肿胀、血液循环不畅、肢体供血不足等并发症,影响患者的预后效果。笔者根据我院对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手术护理案例,分析了不同护理方法对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的作用。
2018年1月-2019年4月期间76例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术患者为研究目标,随机分为2组,各38例。实验组男22例,女16例,平均年龄(38.23±6.29)岁,颌面外伤15例,Ⅰ级肿胀11例,Ⅱ级肿胀15例,Ⅲ级肿胀12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平均年龄(39.14±5.89)岁,Ⅰ级肿胀12例,Ⅱ级肿胀17例,Ⅲ级肿胀9例。两组基线信息未见明显差异,P>0.05,可比。
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主要是生命体征监测、静脉补液和用药指导等。
实验组采用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①心理认知干预:通过亲切沟通安抚患者情绪,通过交流感兴趣的话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的治疗康复信心,鼓励患者家属多给予鼓励和陪伴;解答患者的疑虑,介绍手术治疗方法和康复案例缓解患者焦虑悲观情绪。
②伤口护理:术后3天可加压包扎,止血,缓解肿胀;定期检查患者的创面愈合情况,防止伤口感染发炎,定期清理并更新敷料[2];如果患者创口红肿、发热、疼痛要通知主治医生处理。
③体位护理:帮助患者调整至舒适体位,将患者骨折部位抬高,使静脉血流通畅;对患者进行局部冰敷,缓解肢体肿胀;固定好患肢,叮嘱患者不要乱动;为保护局部组织,禁止家属或其他看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按摩或热敷。
④疼痛护理:根据患者疼痛部位和疼痛程度为其调整体位,如果患者疼痛难忍可采用一定剂量的止痛药缓解。
⑤营养护理:制定健康食谱,保证营养的均衡,适量增加含有丰富蛋白质、纤维素、维生素的清淡食物。
⑥压疮护理:对患者压迫部位皮肤进行护理,通过垫软枕等方法缓解局部受到的压力;定期更换床单被罩,保证室内通风,调节温度和湿度。
⑦康复训练:指导患者按照正确的方法主动活动四肢。前期可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肌肉收缩运动及脚趾手指的关节活动,肌肉收缩运动每次保持15秒左右,每次15组练习,每天分6次进行,循序渐进,劳逸结合;伸屈踝关节并练习足内外翻促进静脉血液流速,促进关节灵活度的恢复以及肿胀的消退;辅助患者进行CPM被动活动,2分钟1组屈伸运动,控制好活动幅度,从30°开始一点点增加,使运动在患者可接受的范围之内,每次半小时左右训练,每天2次[3];用红外线辅助治疗肿胀。
两组患者的护理起效时间和肿胀全部消退时间对比
借助SPSS21.0行数据分析,以(%)表述计量资料,t值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护理起效时间及完全消肿时间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
表1 起效时间以及肿胀全部消退时间对比 (±s,d)
表1 起效时间以及肿胀全部消退时间对比 (±s,d)
组别 例数 起效时间 消肿时间实验组 38 3.12±0.42 11.58±3.67对照组 38 5.28±0.97 18.12±2.98 t 12.597 8.528 P 0.000 0.000
四肢骨折患者术后出现肢体肿胀较为多见,主要是由于患肢周围血管破裂出血造成组织浮肿,或者是包扎松紧度不合适影响血液循环,此外,包扎后没有进行康复训练也会造成肿胀的发生[4]。肿胀不仅会延长康复时间,还会造成张力性水疱,造成患者出现四肢部位坏死现象,影响正常活动能力[5]。常见的消肿方法有冷敷、抬高骨折部位以及被动主动康复练习等。同时,心理、营养等方面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康复也是必要的。
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护理起效时间(3.12±0.42)d以及完全消肿时间(11.58±3.67)d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P<0.05,于统计学领域而言,具备显著差异。实验组进行心理认知干预、伤口护理、体位护理、疼痛护理、营养护理、压疮护理以及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缩短了患者消肿起效时间以及完全消肿时间,较常规护理更具有优势。常规护理方法较为单一片面,不仅会延长患者康复时间,还会降低患者的康复效果和活动质量,引起并发症。
综上,护理干预能够显著缓解四肢骨折患者术后肢体肿胀症状,起效快,减少消肿时间,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