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公民教育活动的实践反思
——基于江苏省某小学开展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

2019-04-20 11:08张莉莉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学术委员会
教书育人 2019年11期
关键词:公民素养活动

张莉莉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学术委员会)

社会参与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三个方面之一,指公民主动有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和国家治理,承担公共责任,维护公共利益,践行公共精神的意愿与能力。公民教育是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教育。从“社会参与”和“公民教育”的内涵来看,两者有共同的指向,即让学生具有当家做主和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了解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方式和规则;积累参与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实践经验;提高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与合作表达诉求、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江苏省某小学依托实践活动开展公民教育已有近三年的时间。从该校的实践经验看,公民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社会参与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和有效的现实途径。但同时也发现,公民教育实践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以增强公民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社会参与这一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做法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通过有组织地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社会参与这一核心素养的教育活动。

具体地说,一是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关注社会应该从身边的日常小事做起,逐步增强小公民意识,关注社区的公共问题,了解相关的公共政策。二是通过社会实践、问题研究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的能力。

该校的具体做法是以班级为单位,每个班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操作都按照以下六个步骤进行:

1.观察社区中存在的公共问题及相关的公共政策。

2.由学生讨论确定班级合作研究的问题。

3.分工合作,收集所要研究问题的有关资料。

4.共同研究制定解决问题的行动方案。

5.报告方案,展示成果,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开展听证活动,将行动方案提交有关部门供决策参考。

6.总结(反思)活动过程。

在整个活动中,从问题选择、收集资料、调查研究、制订方案到举行听证演示,所有过程都由学生自主进行,教师担当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的角色。

二、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问题表现

1.社会、教师和家长认识不足

在我国,一贯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忽略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这其中包括学生社会参与这一核心素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思想早已深入中国人的骨髓。由于有这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家长、社会,甚至包括教师,是不会重视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娃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发现社会问题的。一些老师说:“我们把书教好,学生学习学好就行了,整天在外面搞活动就是自讨苦吃。”有不少家长反对搞实践活动,给学生减劲不说,个别家长看见教师带学生出来就拦在校门口,让学校保证他的孩子能考上某中学,否则不让参加。这些认识和做法都成为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障碍。

2.学生对公共问题的不理智

学生受制于知识、经验和社会阅历,很少会主动关注公共生活,发现公共事务问题,偶尔面对一些公共社会问题,学生所采取的态度一般为两个极端,要么就是置之不理;要么就是反应过于激烈,有些不理智的、过激的言论。学生对公共事务问题置之不理,说明学生的公民意识不足、对自我公民身份的认识不深,认为与自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公共事务问题反应过激的,则恰恰反映出学生处理公共事务的技能不够,不知道如何才是正确处理此类事务的方法、方式和技巧。

3.教师“代办”搞“面子”工程

该校的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是以班级为单位开展的,各班级班主任担任班级活动指导教师。搞活动势必牵扯教师和学生的时间、精力,教师为了保证学科教学进度,经常会图省事,越俎代庖,不愿进行方式、方法的指导。如收集资料这个环节,老师会自己通过在网络上查找来包办,比学生跑图书馆、找学者专家快多了。教师“代办”行为在实践活动步骤五模拟听证会环节表现特别明显。这一环节是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精华部分。主要是报告班级解决问题的方案,展示成果,邀请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开展听证活动,将行动方案提交有关部门供决策参考。教师为了追求效果,常常是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助手。教师自己制作展板,自己做导演指导学生“摆拍”活动照片,就连在听证会上谁谁该说哪句话都安排得一清二楚。教师在操纵,学生实为傀儡,学生的展示仅仅是浮华的表演。没有扎扎实实的过程,学生没有深刻的体验,这样的公民教育太过浮躁,这样的展示越精彩,背离公民教育的初衷就越远。

4.学校缺乏公民文化氛围

在我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中,迷信权威、服从尊长,《礼记·乐记》中所言:“所以官序贵贱各得其宜也,所以示后世有尊卑长幼之序也。”意思是按照长幼、尊卑分出个顺序来就都会得到适当的安置。我国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严重缺乏形成公民社会的公民文化。在校园生活中,强调“师道尊严”,学生必须无条件服从老师,否则是“大不敬”。该校开展的公民教育活动中,也出现了不少“长官意志”“家长作风”。学生对活动提出的建议和想法本来通过学生自主协商讨论就可以决定,但实际上用与不用基本取决于老师。在这样缺乏民主、平等的环境下,其实是无形中培养了顺从的“臣民”。

三、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改进策略

1.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公民教育实践活动,需要家庭、社会、学校提高对公民教育的认识,形成工作合力,协同实施开展公民实践活动。首先,要做通家长工作,让家长们都了解这一活动的意义。可以给每位家长发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宣传册、合作通知书,增强家长配合学校开展活动的意识,认识到活动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性。家长们的思想通了,就会对活动的开展给予支持,甚至会在活动中利用自身职业、岗位、专长提供帮助。其次,在学校层面,为了配合活动开展,学校除应提高教师对开展公民教育的思想认识外,最关键的是改革和完善对教师的考核机制,比如带学生出去搞活动的时间以1.2 倍的系数计入工作量,教师双休日或节假日指导学生活动按加班计算,对指导活动优秀的教师进行精神和物质的奖励等。还要善于盘活社会资源。公民实践活动因为涉及公共社会事务、公共政策的收集、整理、完善,任何一个班级的课题实践研究都不会只和哪一家单位接触就可以完成,政府部门、立法机构、企业等都需要他们的策应和帮助。在活动中,可以充分动员社会资源,如班级内的家长资源,主动联系、做好沟通,使家长乐意参与其中。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协作并产生巨大的教育合力,公民教育活动的效果才能彰显。

2.引导学生积极理性参与公共生活

“理性和积极地参加公共生活”是中小学加强公民教育要特别注意的重点。这也是全部公民教育的一个归宿——最终要让公民积极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在我国,每次政治事件发生的时候,民众大致可以分成两拨:一拨人“政治冷漠”,不管周围发生什么事,都与我无关。这反映出我们的公民意识差、公民素养差。另一拨人则是“过激冲动”,根本不顾及自己的一些过激行为会对国家、社会和其他公民生活产生伤害。这两类行为都是公民素养不成熟的表现。不理性地参与公共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的心态就会不公正,判断问题的视角就会有偏差,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就会有偏颇,缺乏公正心、公平心,缺少公允度。要引导学生能够通过积极地参与、冷静地分析、有效地沟通最终达到理智地处理问题。

3.教师在活动中要学会“放权”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重教师进行教育,轻学生自我教育。公民教育实践活动十分强调学生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老师所扮演的角色仅是“指导者”和“服务者”。教师要能够做到当“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作为活动的一分子,平等参与到活动中,真正还学生以权力之杖,让学生有主人翁的公民角色意识。

公民实践活动应遵循以下原则:(1)活动性。公民技能、公民意识的培养,必须放到具体可感的实践活动中。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践、探究、再发现等环节形成自身知识、技能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对学生的公民教育,需要通过小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才能逐步唤醒、激发和增强,要让学生走入社会、走进生活,在活动的实践参与中受到教益。(2)探究性。学生要以具体、真实的问题进行主题研究。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公民责任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形成课题,运用主题探究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和策略,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公民身份、公民责任的体验,提升公民意识,形成解决公共问题的公民技能。(3)主体性。这有利于学生对自己公民身份的确认,让学生以主人公的责任感享受和担当社会生活中的公民权利问题、公共政策问题、公众利益问题,主动承担起小公民的义务。活动效果的不断内化,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自主能动性,不能单靠外力的推动。

4.创设和谐、民主的校园公民环境

在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学生的“话语权”常常被严重地剥夺。这样专制的环境,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现代公民。要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校园生活,用健康的、讲求公平正义的校园去培育、生成现代公民。

学校的每个成员要有自觉的公民意识。从校长到教师都有公民意识的自觉,只有造就一个有公民社会特质的校园生活,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培养公民。在师生关系中,如果教师还是居高临下、师道尊严,这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造就的是奴性的臣民人格。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公民教育可以基本断定无效果可言。因此,在校园生活中,校长、教师与学生都应讲制度、讲权利的平等、讲义务的分担、讲积极理性的公共生活的参与、讲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相互包容,生成自主自律、平等互利、民主参与、开放沟通、自由创造和有较高公共精神的公民文化。

构建适合学生的学校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学生理解社会,掌握适应社会、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桥梁。从内容上看,学校公共生活包括公益活动、公共冲突解决、公共文体活动、公共舆论、典礼集会和学生社团活动等。学生公共生活的重点是班级活动、学生会活动与学生社团活动。在“社会参与”这一核心素养的三级维度中,有这样的表述“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学校的公共生活,恰是通过与学生未来社会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培育学生的敬业奉献意识、团队协作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各类校园公共生活,务必要秉持民主、平等、公平、正义的现代公民社会精神,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参与服务和奉献的平台,并赋予其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展示机会。

猜你喜欢
公民素养活动
我是小小公民科学家
论公民美育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