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风
清代学者张潮在其名作《幽梦影》中开笔即言:“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民国儒医熊伯伊有《四季读书歌》:“春读书,兴味长,磨其砚,笔花香。读书求学不宜懒,天地日月比人忙。燕语莺歌希领悟,桃红李白写文章。”
最是春光好读书,最是书香能致远。一本好书,饥时读之以当肉,寒时读之以当裘,孤寂时读之以当友朋,幽忧时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读书使我们思接千载,纵横万里,窥天地之妙,得万物之灵。文化的血脉、思想的精髓、国家的道统等都在读书中绵延不绝,久传于世。而在嘈杂奔腾的生活中,我们可以在书中看遍万水千山,历经四时风景。阅读就是生活中最触手可得的诗和远方。
○老 舍
我有个很大的毛病:读书不求甚解。
这叫我吃了亏——光翻动了书页,而没吸收到应得的营养,好似把好食品用凉水冲下去,没有细细咀嚼。因此,有人问我读过某部好书没有,我虽读过,也不敢点头,怕人家追问下去,无辞以答。这是个毛病,应当矫正!丢脸倒是小事,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
矫正之法有二:一曰随读随做笔记。这不仅大有助于记忆,而且是自己考自己,看看到底有何心得。我曾这么办过,确有好处。不管自己的理解正确与否,意见成熟与否,反正写过笔记必得到较深的印象。日子长了,读书多了,再翻翻旧笔记看一看,就能发现昔非而今是。可惜,我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有许多读过的著作都忘得一干二净。既然忘掉,当然说不上什么心得与收获。
第二个办法是:读了一本文艺作品,或同一作家的几本作品,最好找些关于这些作品的研究、评论等著述来读,也应读一读这个作家的传记。这实在有好处,这会使我们把文艺作品和文艺理论结合起来,把作品与作家结合起来,引起研究兴趣,尽管我们并不想做专家。有了这点兴趣,用不着说,会使我们对那些作品与那个作家有更深刻的了解,吸取更多的营养。孤立地读一本作品,我们多半是凭个人的喜恶去评断,自己所喜则捧入云霄,自己所恶则弃如粪土。事实上,这未必正确。去掉偏见,我们才能够吸取营养。
在我年轻的时候,我极喜读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作品,爱不释手。我初习写作,也有些效仿他。他的伟大究竟在哪里?我不知道。我只学来些耍字眼儿、故意逗笑等等的“窍门”,扬扬得意。后来,读了些狄更斯研究之类的著作,我才晓得原来我所摹拟的正是那个大作家的短处,他之所以不朽并不在于他会故意逗笑——假若他能够控制自己,减少些绕着弯子逗笑,他会更伟大!这些评论是以科学的分析方法把狄更斯和别的名家安放在文学史中最合适的地位,既说明他们的伟大之处,也指出他们的局限与缺点。他们仍然是些了不起的巨人,但不再是完美无缺的神像。这使我不再迷信,多么好啊!
真的,假若(还暂以狄更斯为例)我们选读了他的两三本代表作,又去读一本或两本他的传记,又去读几篇近年来发表的对他的评论,我们对于他一定会得到些正确的了解,从而取精去粕地吸收营养。这样,我们的学习便更加深入、细致,逐渐丰富我们的文学修养。这当然需要时间,可是细嚼慢咽总比囫囵吞枣强得多。
(本文有删减)
读有所思
老舍先生所说的读书毛病,相信很多同学都有。如果读书不求甚解,那么读再多的书也是徒劳,“白费了时光实在可惜”。而读书的绝妙之处就在于细细咀嚼,然后尽可能多地从中吸收营养。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们读书不能拘泥于书本或迷信书本,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要取精去粕。
○ 朱光潜
朋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扪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他生平无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
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我所指的不必读的书是不值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还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你不但可以得到较真的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读千卷万卷谈希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大约还记得北京《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的十种尽是《史记》《汉书》。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欢喜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举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数青年读之都感觉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
我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品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冒险小说和游记、神话和寓言、生物故事、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喜煞有介事地谈一点学理。而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重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重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你的朋友 孟实
(本文有删减)
读有所思
一本好书在手,可以令人废寝忘食,实在幸福。读书如探险,要靠自己。在这浩如烟海的书中,如何过滤质量参差不齐的书,找出那些最优秀、最值得一读、最对自己脾气的书也实属不易。对于一代美学宗师朱光潜先生来说,书既是他通向学术顶峰的必经途径,也是他深厚修养的重要源泉。而深厚的美学修养又让他能欣赏书中微妙精深的乐趣,谦虚诚恳的治学态度让他对求学求知有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