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 张红霞 李赞
一个国家的社会凝聚力代表着人们同心协力干事业的强大力量,既是社会稳定的标志,也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内生动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也来自于强大的社会凝聚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成功战胜各种自然灾害,成功应对国内外各种严峻挑战,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形成了中国梦的共同理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信仰,形成了公平正义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形成了为美好幸福生活奋斗的强大社会凝聚力。增强新时代社会凝聚力,最根本的还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社会凝聚力的形成规律,汇聚更加磅礴的力量,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强化共同理想的认同与践行
社会凝聚力,一般是指在共同理想、信仰、价值观念条件下,建设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为实现共同目标和利益而形成的人际吸引与聚合力量,其中共同理想是第一位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国家理想是全国人民奋斗的目标,代表着社会凝聚力的凝聚方向。没有明确的国家理想,社会凝聚力就没有指向,形不成合力;没有正确的国家理想,社会凝聚力就会作用到错误的方向。当代中国的国家理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化人们对共同理想的认同与践行,就要善于把国家理想转化成与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的“个人梦”,促使个人理想与国家理想一致与同步,使人民群众成为实现国家理想自觉的参与者、践行者、推动者和受益者、共享者。国家理想不可能涵盖到每个人的利益与需求,但国家理想是个人理想的最大公约数,国家理想要最大程度地整合每个个体不同的利益诉求,为个人理想的实现提供资源、途径和保障,打通个人理想实现的通道,使每个个体都有实现自己理想的可能。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是指导人民群众实践行为的最深层次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是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具有社会凝聚功能、人生导向功能、政治激励功能。人民群众认同并践行统一的国家信仰,就可以形成维系社会群体凝聚的纽带,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成为我国转型和改革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稳定剂和粘合剂。没有信仰,就会失去行为准则、内心缺乏敬畏和约束,社会就无法形成凝聚力,丧失发展的生命力与活力。当代中国人的信仰,最核心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人民群众认同并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就能在社会变革期凝聚发展共识,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更高水平上提供精神动力。推进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认同与践行,党员干部要身先士卒,带头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的典范。只要领导带头,群众就会跟着学、跟着做,就会增强信仰的凝聚力。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科学的产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就能凝聚起毫不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的勇气和信心。要正确引导个人信仰,使个人信仰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相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和人民群众的信仰相互融合,整个社会就能形成稳定的凝聚力。
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凝聚力的强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道德可以有效减少社会排斥、社会冲突、社会分裂,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突出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与践行。但是,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社会主义的道德之花竞相开放、蔚然成风,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要加强舆论宣传和教育,在全国形成提倡和鼓励道德行为,反对和鞭挞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在全社会形成扬善抑恶的道德氛围和社会风气,让不道德、不文明的人或事接受大众的监督与舆论的批评。“少成若天性,习惯之为常”。道德教育要从小抓起,将是非对错等道德标准渗透于心、贯穿于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让道德真正成为指导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与准则,成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党政干部、广大共产党员、各个行业的先锋模范要带头遵守社会公德,带动人民群众由从众到自觉、由偶尔为之到习以为常,让道德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坚实力量。要通过道德素质、道德行为的培养,在国家层面上,逐步形成爱国担当情、强国责任情;在人际层面,逐步形成尊老爱幼情、友爱互助情、见义勇为情等,每个人心中都洒满阳光,整个社会处处充满正能量,凝聚力自然会大幅提升。
建设更加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的社会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公平正义是良好稳定社会秩序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只有公平正义的社会才能凝聚最多、最广泛群众的支持与拥护,才能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如果人们感受到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就会有安全感,就愿意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就会以社会容纳取代社会排斥。反之,社会凝聚力就会削弱,社會改革和经济增长的成本也就加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的公平意识、民主意识、权利意识不断增强,对社会不公平问题的反映越来越强烈。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我们要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进一步实现公平正义,通过制度安排更好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增强社会凝聚力就要坚持共享发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增强社会凝聚力就要加快法治社会建设,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社会关系、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冲突,用公正的法律保护人民利益、伸张社会正义。
坚决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权威
任何社会凝聚力都要有凝聚核心。没有凝聚核心的社会凝聚力是松散的、不可持续的。凝聚核心是社会凝聚力的“主心骨”,使社会成员紧紧围绕在其周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生命力和战斗力。凝聚核心吸引力的强弱,决定着社会凝聚力的稳定性与持久性。中国共产党是当代中国社会凝聚力的凝聚核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关键也在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权威的巩固与增强。一个社会对党和国家领导核心的衷心拥护和自觉遵从,是社会凝聚力强大、不松散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党的领导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毫不动摇地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权威,增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凝聚力,就要始终不渝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党员干部要自觉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用行动感召人民群众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全党全国人民自觉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实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的社会就有了凝聚的核心,就有了强大的凝聚力量,就有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 )
责任编辑:刘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