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背影》,精学写作

2019-04-19 12:16刘会然
语文教学之友 2019年3期
关键词:背影手法

摘要:模仿精品佳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第一步。朱自清的《背影》就是一篇经受了时间考验的精品佳作,是学生学习写作的经典范本。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对《背影》的写作手法进行评析,期待能给学生的写作带来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细读文本;《背影》手法;启发写作

朱自清的《背影》以它的真实与诚挚,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是一篇经受住了时间考验的精品佳作。一直以来,尽管初中《语文》教材版本不一,但这篇文章一直受到编者的厚爱。学习这篇散文,如果仅仅从阅读上去条分缕析,显然是不够的。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就是写作例子。作家格非说,我觉得对于初学者,模仿是很好的方法。《背影》就是一篇极佳的模仿例子。本文力图以文本细读的方式,尝试从写作手法进行评析,希望能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一、扣题精准

初中阶段的作文,通常是以命题作文为核心,围绕特定的题材进行写作。这就要求学生在作文时,必须紧扣特定的主题,进行选材构思。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围绕“背影”这个主题,进行构思选材的。

通读《背影》全文会发现,文章中有四处直接扣题“背影”。具体是第一段、第六段(两处)、第七段,这三段四处写到了“背影”。“背影”出现的位置从开头,到中间(两处),再到结尾。扣题布局合理,且全文贯穿。

在日常习作练习时,教师最怕的就是学生写作不扣题,自由散漫。《背影》的精准扣题,给学生的启发是:写命题作文必须紧扣主旨,合理布局,全文贯穿。当然,《背影》启发我们,扣题精准最好的方式是:开头扣题,中间突题,结尾点题。

二、开篇精炼

通常老师在看学生习作的开篇时,最厌烦的是对主题解读的絮絮叨叨,或游离在主题之外的不知所云。我们看看《背影》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多么精炼的开头!好的作文开篇没有定论,但写人记事类文章开头简练、含蓄、形象是比较受读者青睐的。

《背影》的开头就具备了简练、含蓄、形象的特征。首先,前半句“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作者就奠定了感情基调,简练又含蓄。接着,“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除了直接扣题,其实还是设置了一个小小的悬念“作者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父亲的背影難道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形象地托举出背影,也撩拨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背影》精炼开篇给我们的启发是:开篇要字精句炼,叙述时要带着一定的情感基调,在含蓄中巧妙扣题,尽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撩拨读者阅读的期待。

三、设境精妙

在人们的阅读视野中,用“背影”作为题材的文章比比皆是。但很少有文章超越朱自清的这篇。同样的背影,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影响力?或许,就在于设境的不同。情节发生在不同背景之中,其感染力也是云泥之别。

细读《背影》第二、三段,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把“背影”放在极精妙的境界。“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首先是季节,“那年冬天”清冷凄凉。其次,“祖母死了”,亲人逝去,人哀情伤。再次,“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父亲失业了,心凉意凄。用文中的话来说,真是“祸不单行”。一个家庭突然遭受变故,以致“满院狼藉”,凄凉悲哀之感自然涌现。作者在此处没有直奔主题,而是设置了“背影”发生的主要背景。

再细读第四、五段。很多人对这两段不是很在意,其实,这两段更值得品读。“浦口送别”,正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的情境。“送别”除了表面的父子分别,各奔东西的骨肉相隔,还隐含了中国传统的“送别”文化。“自古多情伤离别”,在中国人的血液里,分别普遍是“伤别”。“长亭”“短亭”“扁舟”“月台”等地方,都是伤感离别之地,容易引发人的悲哀伤感之情。作者把“背影”放在“月台送别”的这一特殊的背景下,哀婉衷情的传统文化因子就深埋其中。

有人认为,写作的素材选取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让素材发生在特定的背景中,因为这最能考验一个写作者的构思能力。显然,朱自清没有直奔主题,而是用了四段文字为“背影”出现来设境,通过多层铺垫,“背影”自然缓缓而出,可谓精妙。

《背影》精妙设境,给我们的启发是:不同的素材,设境不同,感染力也是不同的。直奔主题远不如多层次设境铺垫来得精妙。

四、情节精细

文章最能突显人物形象的段落通常被称为“核心情节”段。

《背影》一文最感人的情节是第六段。细读第六段,我们可以把情节概括成“望父买橘”。这段情节作者运用了多种手法进行精刻细画。

首先,语言描写。“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质朴而平实的语言道出了父亲担心儿子坐车口渴,以及对儿子的不放心。

接着,外貌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作者抓住了“黑”“青”两色,既和家境的“光景惨淡”照应,也和作者“紫毛大衣”“皮大衣”相比对。父爱深沉,不言而明。

再次,动作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攀”“缩”“倾”这几个连续的攀爬动作,写出了一个中年肥胖男子攀爬月台的艰难与苦楚,真是催人眼泪,此时作者眼泪的流出,就显得自然而然,没有任何矫情之感。

还有,心理描写。“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流泪就是一种外在的心理描写。此处的以泪写情,情真意切。

当然,除了这段的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等描写,文章前面已经渲染了“祖母逝,父失业,父子别”的大环境,也就说,文章在核心情节的刻画上,充分运用了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环境等多种描写,立体式细致刻画父亲“买橘”的形象。

很多学生在习作时,其文章中心不突出,问题就在于对最能突显人物的刻画过于简单草率。

《背影》精细刻画核心情节,这就启发我们:在描写突出人物形象的核心情节时,一定要多角度、立体式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

另外,这段文字的感人之处还在于其刻画人物时巧妙地運用了“阻碍”技巧。

学生通常在处理这样的情节时可能就一句“父亲买了橘子回来。”这怎么能让人感动?

我们再次细读第六段就会发现,作者让父亲买橘变得异常“艰难”。第一,路险,“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第二,父亲上了年纪又是个胖子,走路蹒跚。这两者都增加了父亲买橘的困难。可在这样的困难中,“我本来要去,他不肯。”这足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之深切。

文似看山不喜平。好文章需要一波三折的情节来支撑。什么是好的情节?笔者认为“好情节=愿望+阻碍+超越”。“父亲买橘”完全符合这个好情节的要求。

这里,也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习作忌平,合理的“阻碍”设置会让故事变得一波三折。

五、收篇精深

这篇文章以写“背影”为线索,结尾自然要点题。通常人们可能会选择“呼喊式”点题,或“议论式”点题,既宣泄内心的情感又拔高父亲的形象。写亲情的文章,若简单的收篇,往往会给读者“真情不足,煽情有余”的遗憾。

我们细读这篇文章第七段,作者并没有简单直接点题,而是对其进行了深度挖掘。作者首先写到近几年“家中的光景一日不如一日”。接着,再回顾了父亲的奔波,老境的“颓唐”。接着,写因为家境惨淡,琐屑家事,“触目伤怀”,“触他之怒”。再次,写父亲“忘记我的不好”。这一系列纵横交错的叙事,既是作者对父亲的理解过程,也是父亲对“我”宽容的过程。父子释怀。父子自然情深。

文章最后,作者深情引用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父亲的话,简直就是一枚催泪弹,就是旁人看了也会潸然泪下,何况是血脉相连的儿子?

多层次的深化渲染,“背影”的主题自然就得到了深化,不再是“背影”而“背影”,而是通过父亲那个简单的“背影”,回照了父亲一生的艰辛和困顿。而这一切,等“我”也当了父亲后,更感同身受,情感之泪就来得更加真挚深切。

《背影》精深收篇,启发我们文章的深化不是只用“呼喊式”点题,或“议论式”单一点题,而要纵横深化素材,往素材深处和广度挖掘,增加主题的“景深”。

作者简介:刘会然(1977—),男,浙江省义乌市稠州中学教育集团丹溪校区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初中生作文教学。

猜你喜欢
背影手法
主题:背影里的爱
拟人手法真多情
爸爸的背影
俄罗斯银器有多少种装饰手法
画与理
背影
七步洗手法
天台植物
背影
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