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是通往一切的道路

2019-04-19 14:03韩云朋
中学生天地(A版) 2019年3期
关键词:姥姥家原谅室友

韩云朋

1.

记得童年时的某个夏天,院子里的樱桃熟了,母亲叫我给邻村的姥姥送去一点。路途并不遥远,两三公里的样子。可那时我才多大,哪认得路呢?更何況每次去姥姥家,都是父母带着,即便顺利进村,也不知道哪家哪户是目的地啊。

母亲一遍又一遍地告诉我怎么走,到哪里该拐个弯,遇到岔路该选哪条。可当时的我大脑内存还是太小,压根记不住。母亲开始也跟着我着急,最终却释然了,她只说:“算了,那就不记了,头脑不够用,不是还有嘴吗?实在找不着,你逮住个路人就问,你问着问着,就到了。”

就这样,我怀着不安与恐惧踏上了“征程”,“出征”前还被明确告知“你的头脑不够用“,这无疑是很动摇”军心“的,这一仗,怕是难赢。

结果有意思的是,那天下午,我照着母亲的嘱托逢人便问,走一段问一次,然后再走一段。最后,乡亲们竟像是一艘艘接力火箭般,硬是把路一段段地拼接起来,将我送到了姥姥家。

当我顺利“返航”后,母亲欣慰之余说了这样一段话:记住,脑子不够用,咱们还有嘴。你自己搞不定的事,完全可以请他人帮助。一个人不可能在每方面都很强,但你可以把别人的“强项”借过来用,这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只需要你向别人大方承认:我不太擅长。

2.

道理归道理,我也觉得母亲的话是对的,可最后一句太难接受了。

向别人承认自己不擅长做某件事,这在我们的潜意识中是一种暴露脆弱的行为,虚荣心与安全感都不会允许自己做出这件“理论上正确”的事的。

就像我后来上学时发现的一个有趣现象。

按理说,学习,多简单一回事:有老师教,有书本看,学就是了。学不会怎么办呢?老师就站在那里嘛,过去问啊。问了还是听不懂怎么办?那就再问一次呗。

可一落到现实里你就会发现:身边的同学包括自己,宁可“不懂装懂”,宁可咬着牙把困惑挺过去,也很少追着老师问。哪怕老师反复强调:没听懂的可以问周围的同学,也可以过来问老师,可大家仍然会把心里的问号捂着、藏着,不到火烧眉毛,绝不开口。

每当你鼓足勇气对自己说:要不,开口求助一下?心里总会有个小人颤抖地说:不好吧,这样……是不是显得自己很笨?很无能?或者,没礼貌?总之……不太好意思啊。

结果反倒是“好意思”的同学,最终吃到了甜头,他们一遇到问题便条件反射般开口求助,哪里没搞明白,追到老师办公室也要搞明白。恐惧、面子、顾虑是实打实地舍出去了,可赚回来的知识与成绩,才真真正正是自己的啊。

别看只是一步之遥,最终累积出的成果却是天壤之别。

当你暂时还无法做到优异,请记住,你还可以保持真诚。

3.

说起真诚,我们往往只觉得它是一种品格。更多的时候,我们粗浅地将其理解为:把心里话讲出来,有个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实,真诚更是一种等待你去开发的能力,是握在每个人手上的最后一张王牌。这张王牌,不仅能帮助你学习知识,增长本领,还能在人际关系上产生一些妙用。

有一回,一位读者朋友跟我说,她和室友吵架了。她心里也知道是自己不对,但无奈嘴笨,不知道怎么道歉对方才能明白她的心意,进而原谅她。我说:“很简单啊,你只需要将你跟我说的话,原原本本、一字不落地跟你的室友重复一遍,她就会原谅你了。”

结果室友听她讲完,果然释怀道:“没事,我其实也早就原谅你啦,只是你一直不提这事,我还以为你是记恨我,生我气呢,原来是你不知道怎么表达。”

还有一位读者朋友曾跟我抱怨,他和父母之间有很多误解,他并非像父母想的那样不理解他们,只是希望父母能更尊重自己,别让自己压力太大。可怎么才能让父母明白呢?我的回答还是很简单:“你只需要将你跟我说的话,原原本本、一字不落地跟父母重复一遍,并态度真诚地追问:爸爸妈妈,你们教教我这个心结该怎么打开,我不会呀。”

你看,真诚的奇妙之处就在这里,你不使用它时,永远想象不到它的力量有多么大。而每当你使用一次,都相当于拔掉了心底的一排藩篱,并在那个过不去的坎上,种了一排花。

猜你喜欢
姥姥家原谅室友
猪一样的室友
还有梦
原谅他人
真正的原谅
人不可“只会原谅自己”——不会自省就是“自残”
姥姥家的“网”
姥姥家的小菜地
姥姥家的蒂园
姥姥家的小菜园
考前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