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
本期沙龙主题:体检。
看几位作者的稿子,我真就想起了廉颇大将军。
那年月,也没医生给他查个血糖、血脂啥的,就看能不能吃。赵王时不时派人来瞅瞅:大将军,饭量可好?能否为国效力啊?
这体检啊,其实就是赵王那意思的变相延续,只不过,换成当代西医,更言之凿凿了,拿数据对付咱们:血糖高了,血脂高了,血压高了……饮食得注意了,否则,无法为国效力了。
辛弃疾写下“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满目苍凉,满怀悲哀,无非是嘀咕:咋就没人问问我饭量呢?咋就不让我体检呢?请缨都无路,这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
如是,大家宽心了没?至少,咱还能体检,还有人关心咱饭量,英雄不英雄的,至少还有用武之地。
好,接下来继续宽大家的心。这么说吧,在身体这件事上,只有两个选择:要么小病小灾不打紧、一生康健;要么心碎要趁早。说白了,“好”变“没那么好”,是衰败;“差”变“没那么差”,是生长。而好和差的阶段定义,不就在自己手里吗?世间不是只有“变”是不变的吗?
要祝福那些福泽深厚的人,一生无大恙。前阵子,采访93岁科学家,人家一辈子就打过一针:流感疫苗。人家的体检报告,老科学家女儿叹:“和我的体检报告换换,更像真的!”
但是,谁能保证自己有这样的好福气呢?如果不能保证,越早心碎(有些小病小灾),越能客观认知健康这个问题,努力达成和自己的身体相知相爱、做终生伴侣的目标,不是出路?
要我说,所有还有力气叽歪的,嘿嘿,身体都还不错。
描述几个场景:
12岁小姑娘在北京某医院手术台上疼醒,主刀的军医这么说:“很疼吗孩子?不怕啊,要是很疼,叔叔再给你打麻药!”
27岁,这姑娘又来了一次,这回不用疼醒了,全麻。
接下来,将近10年,这姑娘在地铁上、澡堂里、楼梯上、马路上……说晕过去就晕过去。醒来,见到身边救助的人,有过三位警察、端糖水的地铁工作人员、男同事、心疼不已的老爸、目瞪口呆的婆婆……
然后呢?遵医嘱慢慢调养、锻烁呗。要不然呢?愁死?这是我。
去年年底,體检。进去医生开条:“年龄?”我老实回答,医生快速抬头、打量,让我重复,然后笑了:“也是,这年代,问年龄,没用了!”我反问:“医生,现在咱们体检都这么高级了?进来先给心理治疗?得谢谢您。”医生被我的贫嘴,逗乐了。
再描述一个场景:
当下,一位80后的北京姑娘,在病房里,木然。一位3岁的小男孩走进病房:“姐姐,我能看到地上的瓷砖缝儿了!”而姑娘呢?脑外科手术后,依然不能复明:“想自杀,找不到窗户。”
这姑娘有自己合伙的公司,有年迈的双亲。这是朋友。
所以呢?我一向比较冷酷,从来不给身体过多的情绪,也没那气力。我只会好好爱它,能做多少做多少。身体不好的孩子,很早就知道:这一生,你和你的身体,会彼此相依、不离不弃。
至此,再说体检,天空飘来五个字儿:那都不是事(儿)。
题图,廉颇老人家作势吃自己胡子?!
作者老毕如是说:“银须当面,此志可嘉,大写的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