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决定命运

2019-04-19 01:34苗译文
祖国 2019年6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福楼拜

苗译文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重要代表作。在小说中,作者为人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包法利夫人。本文深入探讨了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女主人公在少女、妻子、少妇等人生的不同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各时期人物性格特征及其性格形成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少女、妻子、少妇三个维度的综合分析,探讨了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对性格形成的重要影响,从而得出性格决定命运。

关键词: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   爱玛   典型性格

居斯塔夫·福楼拜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小说家,自然主义之父。《包法利夫人》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小说对于人物的塑造都是立体鲜活的,特别是作者更加着力描绘了包法利夫人爱玛的人物性格。福楼拜在本书中详细地叙述了包法利夫人完整的生命历程,从她婚前少女时代的浪漫与梦幻到嫁入夏尔·包法利家成为包法利夫人的不断在现实中沉沦,再到为寻求刺激成为情妇的无望挣扎,直至弥留之际认清残酷的现实后苍白死去悲剧的一生。学者们往往去关注不同阶段的包法利夫人不同阶段的性格成因,相对来说都不是那么全面不同,笔者从整体上全面把握愛玛的性格形成的具体影响因素,从而得出了在这部作品当中,福楼拜传达出的性格决定命运的思想。

一、少女时期的浪漫幻想

在嫁给夏尔·包法利以前,爱玛还是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她真正美的地方是她的眼睛,她的眸子虽然是棕色的,但由于睫毛的原因,却显得黑油油的。她看人时很大方,眼光显得天真而大胆”[1]。这离不开她的父亲送她去修道院上学的缘故,“她会跳舞,懂地理,会画画,能刺绣,还能弹一手好钢琴。一个人会这些也就算到顶了”[1]。作为一个农场主的女儿,却去学习这样上流社会的交际礼仪,这无疑受到了法国第二帝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资产阶级生活圈子的影响,同时也能侧面反映出鲁俄老爹身处中下层对更高阶层生活的向往。正是这种传统而又封闭的修道院教育,让爱玛逐渐远离现实,而沉浸在虚无的浪漫主义幻想之中。“她渴望出去旅行,或者回修道院去,她想死掉,又想到巴黎去住”[1],这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在爱玛的脑海中一直不断地疯长。

爱玛作为一个外省富农的唯一女儿,生活水平虽然比不上上流社会,但也十分殷实。再加上她受过高等的教育,这就使她自命不凡或自视甚高,因此这些客观上的优越性,给了她幻想的极力支持。没有真实生活,没有现实,没有打击,她的幻想得以保存下来,并且日益膨胀。这都为她后来不切实际的生活埋下了祸根,正所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在福楼拜的笔下修道院的老姑娘可以看是爱玛幻想的启发者。老姑娘出身于没落贵族,经常借给年轻的女孩儿们爱情小说,小说里的女人都是高高在上的贵妇,男人都是尊贵的绅士,这些都是爱玛幻想中的爱情基架。在这方面, 她不得不称得上一位“唯一的女堂吉诃德”了:“他们的行为都可以套入同一模式, 即:读小说——生幻想——追求幻想——失败或毁灭”[2]。历史上那些著名而不幸的女人一度成为她的偶像,她的言行举止都在有意无意地模仿着她们,并且用大量的时间去想象她们的生活。福楼拜用了大量的篇幅和细致的描写来描述了她的幻想,天鹅、狮子、棕榈树这些柔和的高级事物不止一次地出现,从侧面写出爱玛作为涉世未深的少女的天真的幻想,对所有的事情都想的太过于美好。她极力模仿城里贵族,穿着时尚、发型考究,按时去做礼拜,这都体现着她对于上层社会的向往和追求。在她的世界里只有罗曼蒂克和精致贵族生活。

“如此的远离现实、停止思考, 对一个人造成的灾难可能比这个人自身具有的所有罪恶动机加在一起更严重”[3],她对爱情充满幻想,并满怀憧憬。她在包法利面前害羞红脸、仔细打扮收拾,站在门前的小台阶上微微低头、矜持地挥手告别。她无比期待着结婚,期待像小说里那样的婚后诗意、自在、悠闲的贵妇生活。在作者的笔下,她认真地规划她的生活,她的未来,从幻想的角度看,一切都是美好的。

二、现实落差剧烈矛盾中的妻子

嫁给夏尔·包法利后,爱玛成为了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幻想的破灭就是从她的婚姻开始的。从她的婚礼就开始了。她本想在夜晚点燃蜡烛举行婚礼,拗不过父亲还是在白天举行了婚礼。婚礼没有半点上流意味,反而更偏向于下层的普通与低俗。在作品中作者安排的这次生活矛盾的交锋,以爱玛的退让来收尾。

婚礼后的包法利夫人向往着小说里描绘的“蜜月”,相信着世界上有那么一个专门给人幸福的地方。然而,这些幻想让她与现实越走越远,她渐渐地远离着夏尔。夏尔这个老实人丝毫没有发现什么,这更加剧了包法利夫人对这段婚姻的郁闷和不满。夏尔对玩乐欣赏一窍不通,无趣而平庸,与包法利夫人向往的那些穿着黑丝绒大衣的骑士截然不同。夫妻二人不同的生活和爱情观念消磨着爱玛对婚姻的坚持和期待。

对于生活,面对夫家不同的想法,爱玛没有妥协,仍然坚持培养她幻想中的爱情。正是在这种漫长的拉锯战中,爱玛反而越陷越深,她总是问自己“天哪,为什么我要结婚”[1]。这些消极的质问只会让她更加沉浸在舒适的幻想世界里,更加地逃避现实,从而变得更加郁郁寡欢。

在包法利夫人与包法利先生纯洁的婚姻中,作者运用更多的笔墨描写了包法利夫人参加过的唯一一场上流晚会。他们受邀前往侯爵庄园。小说中对庄园、宾客、宴会上的礼节等进行了极为铺张的描述。其中鲜花包围的别墅、闪烁的钻石首饰、有礼的佣人,极尽奢华,极尽疯狂,享乐主义充斥着整个气氛,爱玛深深陶醉在这种豪华富贵之中,即便回到家中多日仍然念念不忘。此时,极致奢华与简单勉强的两种贫富差距的对比所造成的强大的冲击力只能让包法利夫人更加抑郁并且日益惆怅。正是上流社会的这些见闻,增加了她幻想的空间,她更加追求名和利,以及名和利带来的虚荣的满足感。这使得包法利夫人更加疯狂地去模仿上流社会的生活方式,她现实中与夏尔·包法利的生活极其不搭的想法只能加深她对自己嫁给一个不求上进、软弱无能、无名无势的丈夫的痛恨与后悔,引起了无边无际的更大的欲望。这种矛盾,带给爱慕虚荣的包法利夫人的是无穷无尽的欲望,从而产生了止不住的对新生活的期待,以及对想要摆脱现状的急切心情。

三、寻求激情刺激悲惨收尾的少妇

纵观小说全文,不难发现作者为我们塑造的包法利夫人是一个不安于现状、渴望激情刺激的人物形象。她与夏尔结婚“可能是急于想改变环境”[1],她参加完晚宴“灵魂深处期待着会发生什么事”[1],“她寻求的不是风景,而是感情的刺激”[1]。

夏尔虽然保守而无趣,但是足够爱她,为了她举家搬迁到永维县。恰恰在这里,她邂逅了见习生莱昂。莱昂年轻而英俊,他像她一样爱海、读书、看歌剧,他恰好符合包法利夫人在小说熏陶下对激情的向往对象的所有标准,连她自己都把搬来永维县看作人生中重要的一个新起点。他们彼此欣赏,互送礼物,共同交流艺术,甚至一起去看包法利夫人的女儿和女儿一起玩游戏。但是莱昂的年轻与胆小让他没有勇气告白,而包法利夫人深深为他着迷,可是她把自己带入那些建立在幻想之上的小说里,强迫自己冷静等待,等待着莱昂来表白心迹,从而能够满足她心中高雅矜持、严谨贵气的形象。于是,两个人就这样错过了。

包法利夫人的第一个情人不是莱昂而是一个外省的农场主鲁道尔夫。他是一个家底颇丰的情场老手,从他看到包法利夫人的第一眼就一眼看出她对现实婚姻和生活状况的不满以及对她对爱情的渴望。同时鲁道尔夫对自己能够“把她弄到手”信心满满。事实确实如此,包法利夫人在鲁道尔夫的几番拨撩下深深地爱上了他,从正常的婚姻轨道上出轨。鲁道尔夫对爱玛的拨撩正中她下怀,笔者认为对于包法利夫人而言鲁道尔夫只是一个有钱、爱她的小说男主人公之一的角色。鲁道尔夫穿戴时髦、出入酒会、甜言蜜语让爱玛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在包法利夫人的眼里,鲁道尔夫远比她的丈夫有趣多金。他们写信传情,这才是爱玛幻想中的生活。对此, 福楼拜也有评价:“这是一个有些变坏了的性格, 一个属于虚伪的诗和虚伪的情感的女人”[4]。然而,鲁道尔夫并不是真心实意的好人,爱玛疯狂地抛弃丈夫,带着女儿想跟他私奔,但是他却因为不再感兴趣而与她分手。

这一次,对包法利夫人的打击是毁天灭地的,她病倒了。此时她的代买商勒儒趁机扩大账单开支,账单一张又一张,让包法利负债累累。勒儒这种见缝插针的奸滑商人是那个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这类人为了金钱而忽视人性的行为屡见不鲜。负债累累的生活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包法利夫人的堕落。与其说是外界的环境加剧了包法利夫人的堕落,不如说是她爱慕虚荣、贪图金钱享乐的性格造就了她接下来的悲剧命运。

夏尔带她去看歌剧时又碰到了莱昂,此时莱昂的已经过的不错,生活条件愈加好时,爱玛又陷入疯狂,“她满怀希望,她就要有钱人,”[1]爱玛想尽办法打扮自己,送莱昂礼物,表现出她对莱昂的激情和期盼。这是她堕落的越来越深的表现,她经过现实生活的一次打击后,没有勇气面对这个不受控制的残酷现实,一味躲避,自欺欺人,即便莱昂不是那么喜欢她,她也依然想用这段新生活来麻痹自己。然而,莱昂只是想要有一位有夫之妇的情妇来彰显他的社会地位和风流多情,最终她又一次遭到了抛弃。

为了满足她幻想和激情,她大手笔的开销,加之商人的哄骗,使她债台高筑,无力偿还。她尝试去各方求助,遭到的是虚伪的欺骗、低俗的羞辱。这种人情冷漠世态炎凉更让包法利夫人陷入绝望。李健吾先生在《〈包法利夫人〉译本序》中说:“庞大的债务把她逼到死路, 可是使她不得不死的, 九九归一, 仍是由于爱情的幻灭。”“她就是这样以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得到的既定概念, 一次次的欺骗自己, 也一次次的被欺骗, 一次次感到了幻灭的悲哀”[5]。这些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和让她无法接受的现实促使她吞了砒霜。临死前,她才明白“一切狡诈卑鄙和折磨过她的无数欲望,都和她没有关系了”[1],她最后也只能幻想在天国中永恒幸福。在福楼拜看来, 日常生活的本质并不是有着强烈动作的行为和激情, 并不是狂人和恶势力, 而是持续的状态”。这种持续的、没有波澜的状态是艾玛走向悲剧性结局的最核心原因。

四、结语

纵观全文,不难得出包法利夫人是一个沉溺于幻想、爱慕虚荣、追求刺激、天真无知的女性朋友。她受过的与她身份不符的高等教育反而成了造成她人生不幸的祸根。她的丈夫爱她,她却不愿甘于平庸;她对爱情付出真心,却屡遭抛弃;她涉世不深,成为奸商宰割的羔羊。这样一个追逐利益的社会,她的身边心思各异的“朋友”,这些都是不受她控制反而深深影响她的因素。她的性格的养成与这些因素摆脱不开干系。她在这种固执地近乎疯狂的对“幻想的坚持”下把自己堕落的越来越彻底,幡然醒悟之时已经不堪重负,死是最大的解脱,也是她无悔的选择。在福楼拜的笔下,包法利夫人的故事就是一个单纯的人的陨落,她的悲剧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牺牲品的缩影。正如福楼拜所说:“写到这里,生活的逻辑非让她死不可,没有办法呀!”(福楼拜语),这是她性格埋下的悲劇伏笔。因此,在小说中,作者传达出了“性格决定命运”的思想观念。正是这条主线贯穿了故事的全文,在笔者看来,“性格决定命运”才是这个作品传达出的最重要的精神内涵。

参考文献:

[1]居斯塔夫·福楼拜.张道真译.包法利夫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13,15,48,36,32,49,29,207,257.

[2]刘武和.“女性的堂吉诃德”——包法利夫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76.

[3]朱茜.论《包法利夫人》悲剧的必然性[J].北方国文学,2017,(06):88.

[4]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99.

[5]朱维之.外国文学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398.

(作者单位:山东省昌乐二中)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爱玛福楼拜
爱玛
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解读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福楼拜的『笨学生』
福楼拜叙事艺术探究——以《包法利夫人》为例
福楼拜的「笨学生」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
《爱玛》书中的完美配偶形象
——奈特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