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理想和梦想都是建立在现实的不堪之上。创业就像结婚,首先要面对的是与恋爱时期不同的感情变化,那就是你结婚的对象有可能是一个不堪的男人或女人,而且你还要跟他(她)过一辈子。这时才是梦想的开始,所以不能忍受现实的不堪,就很难谈梦想和情怀。
现在很多年轻的创业者找我要投资,知道我喜欢谈情怀,上来就跟我谈情怀,说这件事多么有社会意义。我确实是喜欢谈情怀的人,创业者也可以跟我谈情怀,但想不通怎么挣钱就意味着你没有商业头脑,如果以这种状态进入商业领域,迟早是要被玩死的。
创业者还没为社会做贡献就谈情怀,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创业者需要实实在在想一下自己的商业模式,找到认可你商业模式的人,找到愿意投资你的人,让自己先活下去,这是首先要考虑的事。
创业者对商业要有深刻的理解。比如很多人冲进教育行业,想用互联网思维颠覆传统教育,但如果对教育的本質不理解,互联网颠覆传统教育的思路就是片面的,只有两者结合才能产生教育领域的新模式。这也是冲进教育领域的投资人突然发现这个领域原来也不好玩的原因。
不对合伙人公司投资
我知道有一家估值十几亿的公司,因为几个创始人打架快把公司打没了。一家创业公司有内部纠纷很正常,新东方就是几个合伙人打架打出来的, 但面对重大的矛盾,我从来没有失去过主导权,因为大家知道如果俞敏洪走了,新东方就完蛋了。无论怎么打,俞敏洪都要留下来好好干活,给大家赚钱,这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底线。
所以,如果非要争个你死我活,宁可把公司弄没了也要把对方弄死,这就很麻烦了。估值十几亿的公司最后打没了,这是多大的仇恨呢?
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的唯一办法就是,一开始要有个主导者,遇到有争议的问题,最终由主导者说了算。
政府和民间必须互相信任,企业家和员工要互相信任。但是现在,企业家和员工也是不互相信任,各种劳资关系极其紧张,合伙人之间也不互相信任。
现在我投资都不要合伙人,我要一个创始人才投,有三个合伙人的我就不投了。因为投完以后,搞不清他们哪天就打架,而且中国合伙人之间打架,好像是一个必然现象,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不要伪创新、伪创业
现在的创业环境有一定的误导性。我最近碰到很多不靠谱的创业者,说不好听的,有的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不懂的人还在创业。
异想天开的人特别的多,完全没有任何经验就要创业的这种人也很多,或者拿着商业计划书缠着你就想骗钱的人也有一堆。你想,我们这些人又不是眼睛瞎的,哪能随便给你钱啊,所以一百份商业计划书中的99份基本都被拒掉。现在的创业者,有一点点想法,就可以要几个亿的估值给你看。
现在很多所谓移动互联网的创新,在我看来都是伪创新。理由非常简单,他实际上就是通过移动互联网,把原有商业模式去中间化,搞流量,然后再找商业模式。这点事大家都会。
人生总要有几次全身心投入的机会,这样才能淋漓尽致地体会人生。我鼓励大家去创业,但是不鼓励大家盲目创业。我比较主张创业人士积累一定的经验以后再去创业。创业是一件让人兴奋的事情,但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希望大家在投入之前能做好充分准备。
远见,决定企业高度
企业的生生死死是一个常态,在生死中不断大浪淘沙,最后淘出来的是最伟大的企业。成功与失败之间,最关键的区别就是创始人有无远见。
创始人的基因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内涵和文化。“远见”是企业发展的要素中创始人需要具备的素质。世界上成功的企业, 其创始人无一不是具备梦想和远见的。不管是马云还是乔布斯, 或者其他伟大的企业家,都是很有远见的。
一个人的远见和企业的远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随着自己能力的提升不断延伸的过程。
但,光有远见也是不行的,还需要努力。人会有智商、家庭背景、长相上的差别,但是只要有一种东西出现了,就会使你在社会上层层进步,那就是努力。努力不是一味傻做,一头猪吃得再多,最后也只能被宰掉;努力也不是用蛮力,而是要用智慧。
听演讲,听不出创业
一旦决定要做的事情,一定要全力以赴,否则,就不可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只能是生命的浪费,精力、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中国创业有一个巨大的问题——“跟风”。一说O2O,就会出现上千家O2O,最后除了美团等那些做得特别好的,几乎一家都不剩。为什么?
王兴确实是一个优秀的创业家,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就永不放弃,这是值得钦佩的。还有一个人,我北大的师弟,现在做智能汽车的李斌。我问他,现在特斯拉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你要做一个上市公司总共一两亿美元可能不够,他说我全部投入了,一定有人跟我一起做。
原因很简单,他们一定能看出来我是全情投入。任何人的成功都需要有一种气质,比如李斌。有一次我们到戈壁沙漠徒步,3天走120公里,因为器材太重,我们找车拉器材,自己只背水。但李斌不仅全身装备都背着,还额外装了5块板砖,每块接近两公斤。结果他背着接近30公斤的装备,走了第一名。
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他做任何事情都会成功。所以当他说做蔚来汽车时,我毫不犹豫给了他三千万美元,并且说丢了我也认了;如果赚了,那就是跟了一个伟大的创业家在做事。
创业家不是听各种演讲听出来的,而是找到那一两个特征,用自己的理想痴迷地支撑着,并且全情投入。
我希望所有创业人士真正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行为到底对不对。如果你是抱着别人做了,我也做,说不定我会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心态来做,说明你对这个行业、这个事业根本不了解,或者根本就不喜欢。这样的话,即便你拿到投资,死掉的可能性也会多于活下来的。(摘自《经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