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帅:一语可敌三军

2019-04-19 01:25沐目
领导文萃 2019年7期
关键词:许世友罗荣桓元帅

沐目

1955年,正逢金秋时节,在中南海,举行了一次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首次大授衔。从元帅到少将,从将军到士兵,个个都经受了残酷的战争洗礼。他们有勇有谋,不仅有非同寻常的军事素养,势如千钧的战场语言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元帅刘伯承:疏通思想,通俗透辟

“卢沟桥事变”后,国共两党合作,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于是,红军变成了八路军,红星帽变成了“青天白日”帽。很多指战员反应强烈,有的老战士更是想不开:“我们跟国民党反动派打了10年仗,现在却成了他们的部队,改编就是投降。”对于大家的思想误区,时任八路军119师师长的刘伯承语重心长地对战士们讲:“大家都见过西瓜,西瓜从外表看是青的,但里面瓤却是红的。我军虽然在形式上进行了改编,但我们的心仍是红的,我们仍然是共产党的武装。名称改了,我们人民军队的本色没有改;帽子变了,我们人民军队的传统没有变!中华民族目前正处于生死存亡之秋,我们的斗争对象已经变了,民族斗争的敌人是主要的,我们应该团结一切主张抗日的党派和群众进行抗日斗争,而不要计较戴什么帽子。”

所谓“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国内的矛盾归国内,面对外敌入侵时,还得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刘伯承元帅以西瓜类比红军,形象地阐释了红军换帽不换传统,改编不改本色的现实,打消战士们“投降”的顾虑。接着,他准确地描绘出国内斗争形势,以民族大义再次疏通战士们内心的抵触情绪。这番解释,通俗而形象,简洁而透彻,是为思想工作的典范。

二、元帅罗荣桓:分析战局,有理有据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山东驻军司令土桥一次中将纠集5万余兵力,对沂蒙山区进行“扫荡”,企图一举摧毁我沂蒙地区抗日根据地。

罗荣桓主持了一次关于如何突围的军事会议。大家提的方案有三个:一是向东,二是向北,三是向西。但是,没有一个是主张向南的,因为,南边是敌人的大本营。

罗荣桓在仔细听取大家的意见后,坚定地说:“向南突围!”一时语惊四座。罗荣桓分析说:“敌人预料我们可能要到滨海,肯定要在沂河、沭河之间集结重兵。如果我们东去,很可能钻进敌人布下的口袋。再看北面,北面的沂鲁山区在国民党军队手中。他们在‘皖南事变之后,同八路军关系恶化,我们如果北上,很可能被两面夹击。至于西面,临沂至蒙阴的公路已成为敌人戒备森严的封锁线。即使我们能越过此线进入蒙山,那里也是敌人合击的目标。南面呢?虽然是敌人的大本营,但是敌人估计我们不敢向其大本营前进,而把兵力都集中到沂蒙山区,其后方必定空虚。”

于是,一声令下,部队迅速转移,安全跳出敌人5万大军的合围圈。

“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一句话,在这次八路军的突围行动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罗荣桓元帅以其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进行了有理、有序的分析。东、西、北三个方向看似“安全”,实则暗藏杀机;南面看起来是“绝地”,却同样被敌人所忽视,是出奇兵的不二选择。罗大帅的战局分析,有理有据,让人信服,是对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的最好解释。

三、上将许世友:战前动员,刚烈威猛

1941年3月15日,许世友率部攻大牙山,他为部队做动员,脚蹬草鞋,腰佩大刀,跃上八仙桌,挥着拳头说:“此仗,只许进,不许退。动摇军心,杀头!消极避敌,杀头!见死不救,杀头!临阵逃脱,杀头!”那一仗,大胜。

还有一次,部队正要出击,天突然下雨。作戰参谋问许世友:“下雨,还打不打?”许世友反问:“下不下刀子?”参谋无以应答。许世友说:“不下刀子,就给我打;就是下刀子,也给我往死里打!”此役,又大胜。

在战场上,指挥官的精神状态,往往能对整个部队的士气产生关键影响。因此,对于指挥官来说,不仅需要有正确而合理的战术指挥,在进行动员时,还需要有饱满的战斗热情,威猛的战斗气势,这样,才能传递高涨的情绪,才能传达必胜的信念,成为克敌制胜的精神力量。许世友上将就是这样一位指挥官,他的话语刚烈而威猛,不怒自威,拥有很强的感染力。

(摘自《演讲与口才》)

猜你喜欢
许世友罗荣桓元帅
许世友拒绝与第二任妻子复婚
通城起义:罗荣桓元帅之路第一功
许世友五跪慈母
许世友参军记
罗荣桓与萧华
记叶剑英元帅的一次垂钓
元帅与士兵
罗荣桓的军事理论概述
刘伯承元帅的多謀善断
罗荣桓同志带病坚持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