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朝时期在雍正帝的细心照料下,章嘉·若必多吉八岁起就进宫后来被封为了清朝的大国师。从小就跟着四皇子弘历等一起学习,读书,不仅精通藏,蒙、满、汉等多种语言文字,还有博大的佛学、哲学知识,这些为他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在乾隆帝的支持下章嘉·若必多吉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译成了蒙古文,将汉文《首楞严经》译成了满、蒙、藏文,将汉蒙文的《大藏经》翻译成了满文,为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关键词:章嘉·若必多吉 翻译业绩
一、生平述略
章嘉·若必多吉又名章嘉意希丹贝准美,公元1717年诞生于甘肃凉州西莲花寺附近的一位牧民家中。父亲名为祁家仓巴古日丹增,母亲名为布吉。1719年由却藏活佛罗桑丹贝坚赞和嘉木样活佛协贝多杰经过考验被确认为二世章嘉阿旺罗桑曲丹的转世灵童,上报清廷承认。 公元 1719年,经过理藩院奏准,认定他为二世章嘉活佛的转世灵童。公元1720年六月,佑宁寺僧众以隆重的礼仪将他迎入佑宁寺坐床。这样年仅四岁的章嘉·若必多吉就成了第三世章嘉活佛。继承了前世章嘉活佛的宗教地位和社会关系,具备了与清朝皇室建立联系的条件。[1]公元1723年,青海发生了反清之乱,在动荡不安的年代里幼小的他随着佑宁寺的僧人在大通河上游的森林中躲藏起来,因为当时有雍正帝的命令,年小的他才躲过了那些劫难,在他八岁那年,遵雍正帝之命,清军将年小的他送到了北京。
进京后雍正帝对年幼的他都各方面的照料,让当时在北京的二世土观活佛却吉嘉措负责照料,让他给年幼的章嘉·若必多吉教各种朝见礼仪。雍正帝不仅让年幼的他跟着二世土观活佛学习藏传佛教,还让他跟着四皇子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一起学习,读书。因此他不仅在佛学方面有很大的造诣,他还精通汉文,蒙古文、满文等,为他以后的翻译事业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尤其是他与比他大六岁的乾隆皇帝有了很深的情谊,自幼相知,这份情谊对他们各自一生的思想和事业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在清代受封的佛教僧人中,只有章嘉·若必多吉被封为大国师,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在雍正帝的支持下他努力学习,在乾隆帝的支持下他对汉藏翻译的事业和蒙藏翻译,满汉翻译等的翻译工作方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他的努力下这些翻译工作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更是让汉藏文化的交流和藏蒙文化的交流,滿藏文化的交流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他的一生著书很多,总数约计有7函160多种,主要内容包括教义,秘法依规和修法,还有传记、启请文、道歌、书信等方面。因为从小在京跟着四皇子等一起刻苦学习,他的写作能力非常突出,从小就能驾驭各种文字的表达能力。1786年四月初二,章嘉·若必多吉在五台山圆寂,享年七十,自八岁进宫至七十岁圆寂在宫廷任职六十多年。在他的一生中为发展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作了很大的贡献。
二、将藏文大藏经《丹珠尔》译成蒙古文
章嘉·若必多吉从小在京城学习经论,深受雍正皇帝的照料,也同四皇子弘历和二皇子等一起学习,读书、学会了汉满蒙等民族的语言文字。在他成年前通过刻苦学习,就已经精通汉、藏、满、蒙、梵文等多中语言文字,再加上清廷把他封为国师,他就成了藏文大藏经翻译成蒙文的最佳人选。藏文大藏经被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部分,公元1603年二世章嘉遵照康熙皇帝的命令已将《甘珠尔》译成蒙文刊行,然而蒙译全本《丹珠尔》前所未见。公元1738年乾隆皇帝下令三世章嘉,让他组织把藏文的《丹珠尔》译成蒙文。领命后的的章嘉·若必多吉继承了先辈们的重要使命,为了译词的统一规范,在翻译之前他撰写了《正字—贤者之源》。[2]因为蒙古各地的语言虽大致相同,但微小的差异仍有许多,特别是翻译经典所用的词汇没有统一的厘定。各个译者都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翻译,以至于导致了闻思经典的人们难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不仅厘定了统一的经典词汇,还让译者们见到了译者的素质问题。在这本书的前言中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提及了一些翻译的基本常识,对后来的翻译实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开创了藏族翻译史上的“外向”理论模式。在这本书中他还提到了译者的素质问题,他是藏族翻译历史上第一次提译者素质问题的伟大翻译家。在规范了翻译的词汇后,在三世章嘉和噶勒丹锡呼图活佛的支持下,很多精通佛殿的高僧和精通藏蒙两种语言文字的译师开始翻译了《丹珠尔》,经过十三个月的艰苦努力到了1742年十一月蒙文《丹珠尔》译完。乾隆皇帝审阅后大喜,赞不绝口,还赏赐了参与翻译的众多人员。并且动用努金进行了刻印,然后颁发给了蒙古的各处。将藏文的《丹珠尔》译成蒙文,给藏蒙文化的交流和民族团结,藏蒙翻译的实践都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更是对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有重大的意义。
三、将汉文《首楞严经》译成满、蒙、藏文
章嘉·若必多吉在从事长期的翻译工作中,他就发现了《首楞严经》。《首楞严经》,全名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正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经,但仅有汉文版。《首楞严经》是中土僧人所撰并非译自梵文。以前在中国的历史上,自东晋道安编篡经录起,人们就以为中土僧人所撰的佛教经典称其为伪经,不过,《首楞严经》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很大的影响。他发现藏文的大藏经中没有《首楞严经》这部经卷,于是他就上奏给了乾隆皇帝,得到了乾隆帝的允许,就把《首楞严经》翻译成了满、蒙、藏三种语言文字,乾隆帝在《御制楞严经序》中详细记载了其中的原委。“:三藏十二部,皆出自天竺,流通震旦。其自西达东,为途中承接着,则实乌斯藏。天竺即所谓厄纳特珂克,乌斯藏即所谓土伯特。古今所译之汉经,藏地无不有。而独无《楞严》,其故以藏地中叶,有所谓狼达尔吗汗者,毁灭佛教,焚烧经典。时是经已散失不全。其后虽经高僧辈补,以无正本,莫敢妄想﹍。” [3]《首楞严经》的翻译填补了藏文大藏经中那块残缺的部分,它共有十函,从1752开始翻译,到了1763年终于完成翻译的工作,经过十一年长达的翻译工作,终于把《首楞严经》翻译成了藏,蒙、满等语言文字,乾隆帝还担任了校审的工作。当《首楞严经》翻译完成的那一刻,乾隆皇帝大悦。《首楞严经》的翻译不仅让藏文的大藏经更加的完善了,还加强了汉藏文化的交流和沟通。因为把《首楞严经》翻译成了蒙文和满文,因此也让蒙文的大藏经和满文的大藏经也更加完整了。西汉开始佛教就传入了汉区,经过一代代的翻译家们的努力,汉区的大藏经越来越丰富,但是藏区经过狼达尔吗的灭教,很多的佛教典籍都在时代的动荡不安里弄丢了,《首楞严经》的翻译更加完善了藏族的大藏经,在藏族的历史上是一件很有意义的翻译事业。
四、將汉蒙文《大藏经》翻译成满文
在清朝的时候,经过康熙和雍正两朝的经营和发展,到乾隆时,清朝的国力就到达了最鼎盛的时期,满族与藏传佛教的关系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以章嘉·若必多吉为首建立了很多的满族寺院,鼓励满族人出家,改变了满族中少僧无寺的局面。随着满族寺庙的众多,满族僧人也越来越多,满族喇嘛用自己的母语诵读满文的大藏经成为了必要的需求,再加上乾隆皇帝认为大藏经有藏文版和汉文版、蒙文版等,唯独没有满文版,于是就下令把大藏经译成满文。章嘉·若必多吉不仅有很高的佛学造诣,而且精通汉文、蒙文、满文等多种语言文字,这项伟大的翻译工程自然而然也就落到了章嘉·若必多吉的头上。把大藏经译成满文是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它对译者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博大的佛学、哲学知识,同时还要有扎实的满文、藏文、汉文等的语言文字能力。其工作的难易程度很难想象,并非一个或几个人能够胜任。[4]于是清王朝就集结了国内众多的既懂佛学,又有藏文、汉文、蒙文、满文等的语言文字功底的高级人才,集体参与这项伟大的翻译工程。其中精通多种语言文字,佛学造诣又很高的达天、莲筏、三世土观活佛等是章嘉国师的得力助手。章嘉·若必多吉受命主持用满文翻译大藏经的任务后,对这项工作竭尽全力。他首先对要翻译的内容进行整理,并且上奏给了乾隆皇帝,乾隆皇帝大悦,他还创制了满文经咒新字。[5]众多译者每译完一函,章嘉国师详加校审,诸卷进呈由乾隆皇帝亲自审阅。其工作的仔细和认真度及其的高。经过多年的刻苦努力,在乾隆皇帝八十大寿的时候满文的大藏经终于译完了,只可惜章嘉国师未能见到这项伟大的翻译工程的最终结果,因为在四年前他就圆寂了。这项伟大的翻译工程在清朝的历史上意义巨大,不仅为弘扬和传承佛教文化做了巨大的贡献,同时还加速了藏传佛教在满族社会中的传播,还促进了满、蒙、藏、汉等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关系,更加的维护了祖国的统一与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陈庆英.章嘉·若必多吉与清朝皇帝[J].中国藏学,1988,(01).
[2]土观·曲吉尼玛.章嘉·若必多吉传[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
[3]白丽娜.论章嘉若·必多吉对汉藏文化交流的贡献[D].中央民族大学,2012.
[4]李丽.简述清代国师章嘉·若必多吉对满族文化的贡献[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06,(01).
[5]胡进彬.第三章嘉呼图克图及其创制的满文经咒新字[J].中国藏学,1996,(01).
(作者简介:李毛才让,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化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汉藏翻译。)